导演的处女作《悲惨世界》整体上是令人惊艳的,除了极具冲击力的现场感拍摄、大型骚乱场面的调度和表演,影片内涵也涉及到了现实的种族问题和巴黎的贫富差距问题,可以归为批判现实主义题材。
个人觉得借用雨果的悲惨世界的名字有点扯虎皮的意思,论思想内涵的深刻和批判性,其实远远不如雨果。
因为《悲惨世界》的成功,导演似乎想延续这个方向和类型,但是个人觉得比较失望。
我想知道巴黎的这些罪犯横行的社区形成的根源,骚乱的深层原因、想知道巴黎政府究竟做了什么,种族、宗教、原教旨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可惜导演依旧是蜻蜓点水,镜头继续对着那些狂暴的青少年的无脑暴行。
确实镜头依然有冲击力,骚乱场面依然宏大,可是这场社区骚乱有啥意义呢?
我确实没有看出来。
青少年被殴致死事件可以是骚乱事件导火索,但是镜头可以对准最关键的政府和司法机构,不作为、包庇、腐败、阶级矛盾、种族问题,还有极端团体,都可以探讨和表现,让影片的思想性更深刻,毕竟法国近年此类问题确实很多。
可是导演的镜头只是对着防爆警察和骚乱青少年,这有什么意义?
即使只看这场社区骚乱,也实在看不出什么东西。
首先,成年人都没掺合,只是一群青少年借机发泄。
然后,主角的弟弟成了头目,可是除了没头苍蝇一样和一群乌合之众放烟花搞破坏,也没提出个像样的主张。
也完全被仇恨冲昏头脑,在警察和哥哥提醒开枪、趴下的时候,傻子一样送死去了。
然后,职业军人的哥哥脑子又坏掉了,开始要继承弟弟遗志了。
作为职业军人,他如何不知道这是毫无胜算的闹剧。
还有愚蠢的防爆警察因为乱跑成了骚乱者的俘虏,让人难以理解。
最后,脑子不正常的炸弹专家把居民楼给炸了,更让人无语。
看完会有莫名的兴奋,很想讨论一些细节,但是说出来必然会剧透,还是忍住了。
导演的现场调动能力很强,好几场都是大几百号人,呈现出来都在状态。
有几场运镜令人惊艳,让你既有大局观又有细节。
剧情紧张刺激,有的桥段要回味前面几分钟的内容,才能缓过神来弄明白说的啥,脑子根本闲不下来。
故事的主线是同母异父的四兄弟,差不多一天的命运(btw,这教徒可以改嫁吗)。
暴动的直接原因片头就提及,但一直按下不表,剧尾终于揭秘。
这就炸出脑中的一连串问号,好多逻辑点想问。
全程警方都相对克制,辣椒水喷雾,橡皮子弹,橡胶棍,透明盾牌,貌似还有什么烟雾之类的,没有一发真枪实弹。
想到13年前,唉。
观影后一样有感觉想要讨论的豆友,可以私信,三日内有效。
太久的话怕有些细节会模糊,特别是如果又看了一部好片,兴奋点又重叠了之类的。
一切的一切来自于一个少年的死亡。
不正常死亡,被殴打、遗弃死亡。
少年的二哥Karim用燃烧瓶点燃了大家的怒火,让自己的社区变成了战区。
大哥Abdel原本想制止这场暴乱,但是却亲眼目睹了Karim死于警察的枪下,用枪武装了大家,让暴乱升级。
电影大量运用长镜头,跟着角色一镜到底,行云流水,代入感非常强。
导演节奏把握的也很好。
在紧张激烈的叙事中偶尔会镜头一换,插入花园、少年的微笑等镜头。
给观众时间思考造成这种混乱的原因,然后唏嘘不已。
特别是Karim捡起地上的燃烧弹扔回去弄伤了手回去包扎伤口看见弟弟的照片泪流满面的那个镜头,让人非常动容。
这虽然是个虚构的故事。
但是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经济下行,失业人员增加,一些底层人员没有正当的工作,为了挣钱开始加入毒品行业。
治安开始混乱。
阶层之间的撕裂越来越严重。
人们的情绪就像一个炸药桶,一点就着。
理智被现实磨灭的越来越少。
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人和人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Karim接了妈妈一个电话,告诉妈妈他很快就会回家,然后就被警察打死了。
Abdel失去了两个弟弟,打死了贩毒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还差点打死了警察人质。
意识到自己的理智是如此的脆弱、不堪一击,跟着情绪走只能迎接死亡;想抓着理智的手却也找不到出口,并且理智太难,随时都会被情绪击退。
太阳已经升起,未来却看不见希望。
他躺在那里,在阳光下让自己被炸死。
雅典娜,是那个回不去的家,只剩下爆炸后的断壁残垣。
前不久,一部毛子拍的战争片《地狱尖兵》突然破圈,甚至央视在报道俄乌战争的时候也引用了电影里的画面。
这部影片简单粗暴,没有文戏,全程是教科书式的巷战解说,就连影片编剧也是职业军人,影片上映前两周在俄乌战争中阵亡,十分硬核。
有人甚至调侃,《地狱尖兵》是真的想教观众如何打仗。
不过简单粗暴的电影可不是毛子的专利。
如果说俄罗斯电影《地狱尖兵》是教观众如何打仗,那法国电影《雅典娜》就是教观众如何造反。
我们对毛子的刻板印象一直是战斗民族、粗狂野蛮……对法国人的印象则是革命老区、浪漫之都,还有法式军礼……法国人一向外战外行,内战内行。
不仅历史上就有革命传统,这几年的黄背心运动也是武德充沛,震撼全球。
《雅典娜》就是一部将社区暴动搬上大银幕的电影,谈这部影片不得不提起另一部同题材的《悲惨世界》(2019年版,黑人导演拉吉·利执导)。
雅典娜在影片中是法国一个非洲移民社区的名字,也是希腊神话中的战争女神。
整部影片也如其名,整整一个半小时全都在讲一场街头战争。
《雅典娜》和《悲惨世界》渊源颇深,两部电影的主创有诸多重合,从拍摄手法来看,《雅典娜》也堪称《悲惨世界》的升级版。
《悲惨世界》将大量篇幅用来剖析法国社会阶层的分裂,而《雅典娜》完全舍弃了文戏,从影片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是一段炫技的长镜头,寥寥几笔简述了起因,紧接着就是一段疯狂的城市暴动——愤怒的移民用燃烧瓶点燃了警局,暴动的城市成为了追逐戏的背景板,街垒、防爆盾牌、燃烧的车辆、弥漫的硝烟……这是一场没有重武器参与的城市巷战。
暴动的起因是一段警方暴力执法的视频被曝光,多名警察将一名13岁的男孩殴打致死,这个男孩来自阿尔及利亚裔移民社区,视频很快引发了全法国移民暴动。
关于非洲和法国的特殊关系无须赘述,法国的黑人、穆斯林社区逐渐沦为三不管地带,这里面既有历史旧账,也有现实因素。
影片的镜头主要跟着四位主角移动,大量的怼脸拍和长镜头体现了演员和导演的精湛技艺。
四位主角分别是:遇难男孩的大哥——一名在法国军队任职的军人,拥有一定的国家情怀,希望调和各方矛盾;遇难男孩的二哥——一名移民社区的暴动领袖,他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希望以血还血;一名被意外困在暴动社区里的黑帮毒贩,他手上有大量武器,却不想卷进这场冲突;还有一名倒霉的菜鸟警察,由柏林影帝安东尼·巴容饰演……影片围绕着这几方势力,以及其写实的风格为观众展现了这场街头战争。
一方有警棍、防爆盾牌、催泪瓦斯和云梯;另一方有燃烧瓶、垃圾桶、汽油和陷阱……每一栋楼,每一间卧室都会被反复争夺。
烟花代替炮弹打在人的身上,呈现出极其绚烂的视觉效果,也体现了老区人民斗争经验之丰富。
法国人拍街头运动,就像俄罗斯人拍战争片,美国人拍超英片一样驾轻就熟。
除了《雅典娜》和2019版《悲惨世界》,《北区侦缉队》《开战》《全职》《暴力街区》等影片都有类似的描写,2012版根据雨果名著改编的《悲惨世界》也有大段对“1832年巴黎起义”的情景复刻。
不过这些影片并非单纯宣扬暴力,宣扬“造反有理”。
就像《雅典娜》最后将真相定性为极右翼的挑拨离间,《开战》将一场和平罢工升级为引火自焚,《全职》将公共部门罢工对普通人的影响甩在观众脸上……经历过黄背心运动的法国人,对社区运动也有了更多的看法。
在国内泛左思潮下,原子化社会被看作是底层任人鱼肉的元凶,因此泛左特别推崇“团结、联合”一类的口号,甚至不惜替“宗族文化”招魂。
拉吉·利的《悲惨世界》也描绘了类似的状况:在法兰西斯坦,底层黑人们团结在以宗教、帮派为纽带的社会关系中,报团取暖。
这种反原子化社会的努力固然可以在黄背心运动中发挥作用,却也把底层推向了“乡贤士绅”统治的原始状态。
欧洲左翼的发展,早已不是停留在“按闹分配”这个初级阶段。
政治是一门复杂的学问,简单的表象下隐藏着盘根错节的因果关系,比起粗暴的屠刀,解决问题更需要精准的手术刀。
《雅典娜》结尾将责任推给极右翼,其实也是中产小资对底层运动保持距离的一种体现。
参与政治需要门槛,需要成本,而精准的手术刀永远不会掌握在底层手里。
底层所能拥有的,只有不受控制的暴力,暴力是底层唯一的语言,也是唯一能让上层听懂的语言。
防失联,关注豆瓣/公众号:大海里的针
《雅典娜》由来自法国巴黎的导演罗曼·加拉夫斯指导,在2022年秋季的第7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首映,由网飞(Netflix)制作发行。
这是本次电影节第四部由网飞制作的主竞赛单元电影。
《雅典娜》是笔者在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中较为喜欢的一部电影,也是因为是在电影院中观看,才会使得其在笔者心目中有着较高的评分。
因为《雅典娜》首先是一部有着极佳视听体验的电影,其画面效果,光影,配乐和音效给人之震撼爽快的情绪高潮,不亚于一部现在的好莱坞大片,进而带来的问题就是,或许唯有在电影院中体会到如此出色的感官刺激,笔者才会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而剧情比起今年其他参与主竞赛的电影并不晦涩难懂,相反十分简单:一群来自北非居住在法国某城市雅典娜社区的领导者家庭成员——一位年轻的阿尔及利亚裔男孩遭遇法国警察的暴力执法而不幸逝世,他们的哥哥为要求警局交出这个警察而掀起暴动和叛乱,故事就此展开。
影片最后的反转可谓是神来之笔,但更像是一种试图强调民族矛盾激化的一个借口,在电影院看完之后感觉确实酣畅淋漓,但是再度回顾不经会思考结局的安排是否可以删除?
具体故事如何变化,还请各位读者亲自去看一下电影。
优质而爽快的视听语言花费了太大力气,这也使得剧作上有所欠缺,一些安排会感到困惑。
故事性上,两条线同时发生:一边是暴乱的主导者兄弟三人,一边是一位防暴警察视角参与平乱战斗的故事,但很快最终两条线交汇,警察成为雅典娜社区的人质,影片后半段的故事就以此展开。
但是为了达到高速激进的剧情推进,使得剧作上有所欠缺,尤其是男主之一在影片后段阵营和立场的转变显得有些突兀,其次是各个主角的人物形象有些扁平单薄。
值得高度表扬的是导演罗曼对长镜头的把握和调度,整部电影节奏十分紧凑,文戏武戏协调的很好。
不断地在刺激观众的神经,在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的同时影片戛然而止,同时又以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反转收尾。
开篇十分钟的超长伪一镜到底给予观众极高的临场感。
除此之外,防爆警察深夜进军雅典娜社区片段也是值得褒奖的,沉重的鼓点加以人声战歌配乐搭配着警察通过云梯进入社区的桥段,强烈的渲染出一种悲愤赴死的悲壮情绪。
但是这种几近炫技的超长一镜到底,把本片的基调和观众的情绪从一开始就拉到了最高点,这反而为后面的处理造成了落差,观众会不断期待有更高的刺激点,这本会使得电影在后期余力不足,好在导演处理的相对合理,使得并不会产生审美疲劳。
古希腊悲剧通常是以古希腊神话英雄的悲壮故事为题材,经由剧场的表演,带给观众一种崇高的悲壮美,藉以净化观众的心境而暂时脱离人世生活的烦恼,搭配上古希腊英雄悲壮曲折、雄浑豪迈的故事情节,于是造就希腊悲剧的诞生。
伯里克利时代,党派的争斗越演越烈,这时的悲剧转变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假借古英雄的某种事件,来含沙射影嘲讽或劝谏当代人物。
这与《雅典娜》想要渲染的效果是一致的。
从始至终,《雅典娜》都是一部希腊式的悲歌。
导演罗曼强调了他以前作品的某些特征,使得《雅典娜》成为一种 "实验 "性质的作品。
罗曼的这部电影将目光聚焦到社会下层小人物,试图走进他们的疾苦与症结,然后面对他们狂放暴戾的脾性此予以嘉奖和肯定:这些没有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底层人士遇事不思考、行事冲动。
更没有手段触及上层那些可以解决问题的人,随之而来的就是动用暴力。
这也侧面反映出当西方社会常见的问题——国家社会赋予个体过高的自由与权力时,容易激化冲突加强矛盾。
笔者的亲身经历就是当疫情在欧洲国家蔓延时,政府要求群众呆在家中,非必要不出行,出行必要佩戴口罩。
这瞬间点燃了一向高举自由大旗的欧洲人的怒火,上街游行示威,打砸抢烧便是他们的回应。
明白了这一点,会看《雅典娜》这个发生在法国的故事就十分合理。
法国一直是近期受恐怖主义和社会报复的暴力行为影响最大的欧洲国家,电影中把整个法国象征成邻里关系的火药桶,一旦点燃正确的导火索,就会立即爆炸。
电影把故事安排在法国是最合适不过的,导演可以说是掌握了流量密码:所谓的种族主义,民族矛盾,暴力执法,底层社会的不满,这些要素与其说是被探讨和捕捉不如说是一种导演对其的操纵和使用,在当下的社会状况下,这种暴力的行径可以成为观众内心情绪的释放。
但是想要让普通观众完全感同身受还是有一定难度,这需要非常结实稳固的亲身经历才会感同身受,真正走进影片的狂暴戾气和冲动行事之中。
如果让一个纯粹的旁观者来看待,或许会觉得没有理智没有思考只有暴力和呐喊。
《雅典娜》抛开了逻辑,明确地将自己交给了悲情。
在撒满热泪、鲜血的火光冲天机动车道上,观众甚至不应该有时间来思考。
法国移民问题属于历史遗留后的变相发展,首先一战、二战时期,法国不愿意抽本地人,只能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匹配雇佣兵,为了让这群人为法兰西而战,给出了战后变公民的优待。
后来法国经济改革,造成了两个很离谱的问题:一、极端自由爱情(不想负责、不想结婚、更不想生孩子)二、搞金融、文创来钱多且轻松(工业劳动力严重缺失)。
法国决定前往非洲挖掘人才,并且用高福利高津贴留住人才,不得不说,法国hr非常有眼光,高卢雄鸡实现了人种结构变化,黑人和黑白混血占法国总人口的60%。
但时间太快了,社会价值观来不及接受,比如今年法国总统马克龙让一个黑人来当教育部长,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可见当地人根深蒂固的思想。
举个例子法国的黑人球星,有几个是幼年时期出生在还算正常的家庭?
博格巴,幼年家境贫寒,周遭人种族歧视严重;坎特,捡破烂补贴家用,干的都是法国白人不做的活路;登贝莱,犯罪贫民窟出身,出去踢球都有生命危险;孔德生下来父亲就消失了,农村长大,16岁才遇到自己爸爸;卡马文加,难民营过来,家里经济来源的顶梁柱。
由此可见,法国移民在当地的生存环境和阶级,与本土白人都有差距,一个地区的穷人相互之间都分割。
法国移民许久,诞生了一种新的身份,在法国出生的外国人,既没有拿到法国国籍,却要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这批人自小生活在贫民窟,可以说是法国犯罪的主力军。
据2021年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INSEE)的数据,外国人口占法国人口的7.7%。
而同年法国司法部的数据,24.5%的拘留人员是外国国籍,该数据表明外国人犯罪比例非常高。
这不是人种的问题了,而是法国的社会环境铸造了这么一批人,让他们在法国过着非洲的生活,如果不犯罪那可能是圣母玛利亚显灵吧。
既然找到了源头,为什么政府不对症下药呢?
对不起,这里是法国。
法国判案的尺度非常轻,对不使用武力,不携带武器、刀具的偷盗,法庭常予以轻判:初犯经常判缓刑,累犯也很少会判超过一年的监禁。
如果犯罪对象是移民,且还未满18岁,那基本上就走个流程,还没送上法庭,就在拘留期结束后被释放了。
法国的执法团队分两个团队,警察和宪兵,两种职业的分管地区、职权大小、业务水平都有着质的区别。
因此在法国人心中,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面对警察:这帮人种族歧视,害死我家邻居家干女儿的侄子,兄弟们跟我并肩子上面对宪兵:(法国国骂),宪兵来了,大家不要动,不要乱来,这次政府来真的了。
宪兵是真正的执法者,警察更像隔壁天天996的打工仔。
前者是国家公务员,吃国家内政部的粮饷,后者是地方治安团队,在法国经济大环境下有的就不错了。
更恼火的是,治安环境太恶劣,警察的任务量非常大,当地政府经济效益不好,所以警察队伍也很难扩招,甚至经常流失,那么问题来了,总价不变,数量变少了,那么单价就要提高啊。
警察们累麻了,巴黎曾经搞出过整个市里面一半执法工作者在请假的操作,后来觉得这样搞不过瘾。
法国拥有者资本主义国家优秀的游行传统,警察干得最多就是去维稳,警察们想了想,要不加入他们吧。
2019年巴黎展开“愤怒游行”,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警察困难状况的重视。
维稳的警察一边指挥队伍运动,一边喊:铁塔区的兄弟,加一个不?
法国警察压力大的确实离谱,当年有52名警察自杀,而且警察受到攻击的频率也提高了很多。
加上警察本身的属性,民众压根不害怕这群人,宪兵几乎没有人敢惹,警察则是三天两头被冲。
试想一下,作为一名警察,每天早出晚归,辛苦维护治安工作,抓到罪犯没法让他绳之以法,维护治安还要被民众咒骂,好不容易回到家休息一下,发现工资薪水低得离谱,这样全方位打击之下,警察队伍又如何能具备战斗力?
这种现象正是巴黎治安差的隐射,经济大环境整体衰退的情况下,滋生出了犯罪的土壤,移民潮的到来更是给土壤施肥,成长的过程中,治安队伍的弱势和法律的宽松,如同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造就如今巴黎的治安状况。
“世界怎么了?
我们怎么办?
”这是五年前,我们国家在最高层面公开提出的“世纪之问”。
这既是我们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动设问,也是抛给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执政者的开放问题。
在我眼里,无意识地,《雅典娜》对此进行了回应。
2019的《悲惨世界》本身就足够惊艳了。
我当时就感慨,那个世界缺个蝙蝠侠,能以不缺位的、公正的暴力去尝试解决非暴力已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
可惜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蝙蝠侠,深植消费主义的流行文化也不可能成为现实的解药。
而电影本身是可以成为解药的。
作为《悲惨世界》的升级版,《雅典娜》的结尾部分尤其重要。
这个结尾就是一种摊牌:追求公义所带来的一系列悲剧,其缘起就是被带了节奏。
有趣的是,这个我个人极其欣赏的结尾,引发了针对这部电影最大的争议(或许)。
豆瓣上很多友邻不接受这个所谓“真相的阐释”,认为它消解掉了本片的复杂意涵,或者说转移了焦点。
他们喜欢反思人民与执政者之间的赋权关系,不喜欢反思“小丑竟是我自己”。
但这恰恰是这部电影最有种的表达。
如同索德伯格的《传染病》,你大可以借此渲染那场虚构的“世纪大流行”中所展现的种种怪相与悲情,但却无法否认,《传染病》最核心的一个点,同样还是在结尾处,那位厨师没洗手。
多洗手啊各位。
很多人爱说“房间里的大象”,这话也真是听烦了。
整天大象大象的,那大象到底是啥?
这大象到底是个有呼吸的组织,还是每个人身上最普遍的人性?
回到那个时代之问。
《雅典娜》里的世界到底怎么了?
有效治理的赤字。
均衡发展的赤字。
理性沟通的赤字。
怎么办?
我哪晓得。
问马克龙去。
起初只是看个热闹,可到了后面,才发现愤怒有多可怕,那种明知道悲剧会再次上演却还要坚持的无奈最是令人窒息……我不喜欢片中的人物,不喜欢暴力的场面,不喜欢阴暗的房间,但那股情感,流露的极其彻底……问题的根源是复杂的,艺术的表达并不一定能满足所有观点,但只要激发出理性的光辉,剩下的就交给万物运作了……影片结尾留给观众的真相,我并不喜欢,因为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怎么做,警察也好,民众也罢,在各自的身份职能中,做到清醒克制,妥善处理,不造成更大的矛盾,引发更大的风险,才是人类文明正确的走向……最后,践踏生命者,必得恶果……
本片应该会是今年最“劲”的影片,氛围与沉浸感拉满开场毫不讲理的先给观众一个大壁兜一个惊艳的长镜头带入主要场景调度尤其的好,第一次感觉到本片用了古代战争的手法来拍摄当代戏,用尽一切氛围元素来烘起战争的调性即使导演强调了这是一场注定悲剧的事件却少年们带着年轻的幼稚性。
但还是会因为沉浸感和氛围而感到惊艳和热血。
每一个重要角色有意的强调出了一个神话角色,希腊神话典型的悲剧角色色彩可惜的是为了强调这一点影片在文本上弱上了但是极端的角色行为可能也是挽救平庸的剧本的手法之一把,本片比较好的则是做了一个平衡没有倾向任何一边。
每一个角色都有抬头看天空那一刻都是角色信念的加固。
但是信念这个东西全部被火打破。
火是本片重要的剧情推动元素,只是这里的火代表这一种崩坏推动事件一步步失控。
本片的摄影如无以外应该是今年最极端好的一部了,尽可能的通过强烈形式感的构图来塑造反kang的浓重感,十分精准的给到演员情绪。
多人场面调度凌乱且思路非常清晰。
时而古代战争感时而当代手持感混合使用但不会觉得有突兀。
完全表现出一堆没进化的物种想在现代社会中争讨些地位的不可能性。
悲惨之所是悲惨,除了想入非非还有意想天开一切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来理解周围的一切,这就是低等动物的能力。
而宗教这玩意本就不该出现在现代社会,所以一开始就该把这些居住区隔离出来法国历来都敢为人先,也正好让大家看到了起因经过和结果,接受了教训。
所以,社会还原本来就有的阶层是最好的发展
好多的长镜头,尤其是开头那一段有点震撼。能给到四🌟是因为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感受暴乱。
这人被名字和电影节放出的海报吸引进来,预约了观影的场次,进场前却半点没看简介。不知道是不是这作品名字带给我的第一反应,故事被读出一种希腊神话式的悲剧感,夹着明显的政治隐喻,得后面等网飞上了再好好看看一遍。在三个兄弟中唯一接起妈妈电话的弟弟,说完“我会马上回家”后就以一一种十分决绝的方式与他都哥哥划开了以死亡并肩立场的界线,同时彻底转变了他哥哥的立场。
视听调度节奏都非常出色,冲动是魔鬼,愤怒之后是无尽的空虚
满屏的天生反社会XYY们
每个主要角色出场都是一个长镜头到底,大多是室内戏,场面调度和情绪牵引一流,最喜欢开头10多分钟的长镜头,到社区大全景最后出现片名,太酷了
前半段还行,后半段感觉不太行。
场面调度没得说,开头11分钟暴乱的长镜头叹为观止,充分体现出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但情节很水,并且不停兑水,对话写得十分潦草低幼。和拉吉·利的《悲惨世界》对比高下立判,拉吉作为编剧深入探讨了城市动荡,并且与视听相得益彰。这部就太空洞了,只会做表面文章。
这才叫长镜头,这才叫情绪嘛,开场惊艳,后面继续惊喜不断。
制作水平赏心悦目,镜头的处理不知道高1917多少
一流视听,三流剧情
仿佛吃了顿只有开胃菜的大餐
目前看了15分钟,这他妈是真正的cinema
视听真的很不错。
过于追求视听,调度简直就是使命召唤,人物的动机非常单调,没想到法国的社运影像也能变得类型(结尾真的绷不住
4.5。對《悲慘世界》進行了極為片面的簡化退行,長鏡頭外觀炫目但實則信息量重複且搬演感極強。導演得仔細考慮一下社會題材電影是否適合爆米花化,巴貝拉也得反思下為什麼總是選出《新秩序》式電影。
长镜头很多,但逻辑性太差。
拍暴乱,还是法国人擅长,使用无人机拍的长镜头真好,绝顶的水准!从第一个镜头开始,这种代入感极强策划难度极高的拍摄就抓住了我,真实无比,发明电影的国家最终将电影的镜头语言和调度做到这种程度,足够神州所有的所谓的会拍长镜头的导演咋舌。欧洲社会这几年来的衰落和动荡是实实在在的,结尾基调悲凉,最后玉石俱焚,没有理智,只有悲愤过后的绝望,最终的幕后黑手根本连脸都没露,电影中被极端右翼邪恶分子策划的煽动性暴乱,指向的是法国社会的现状,这种写实的现实主义,在我们国家恐怕几十年内都不会有,法国人可以在电影里模拟暴乱悲剧,来警示世人,而我们的电影已经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很不幸的是,这种情况还将继续延续下去。
老生常谈的法国(映射)时政片,将émeutiers奉作基督的那几个镜头有点老掉牙,结尾直白到有点像,呃,给你亮手机屏幕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咱是中国人”。
# 79 威尼斯# 太真实了!这群盘踞在法国社会底层的黑阿群体太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没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导致他们没有清晰的头脑去分析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只会诉诸于暴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对个体所赋予的权利太高了也是一个可怕的潜在社会隐患
简直是一轴如梦如幻的长卷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