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下好了快2个星期,昨天晚上才放到iphone里的一张专辑,《Angers & Demons》的原声大碟。
听说过Hans Zimmer这个名字可以算是从狮子王开始,只不过当时的我同大多数人一样,记忆力里只记住经典歌曲缔造者老头子Elton John的名字和忽略了背景音乐大神Zimmer。
出自他手的好莱坞大片音乐数不胜数,最近几年包括蝙蝠侠,加勒比海盗,功夫熊猫,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恶魔。
Zimmer的音乐风格恢宏大气,层次丰富,厚重时让人精神抖擞,细腻时让人头皮发麻(真实感受)。
《Angers & Demons》我只看了电影还没有看过原著,据说故事更加紧凑精彩。
也许是要给大家“秃头大叔”兰登教授系列历险记的感觉(=_=),天使与恶魔背景音乐延续了达芬奇密码的主旋律,是一段螺旋上升的命运意味浓重的音符。
这段音乐在达芬奇密码主题曲之一的《Chevaliers de sangreal》(法语:圣杯骑士)中,用各种管弦乐器叠搭得十分壮丽,担任主旋律的管乐营造了一种辉煌的气氛,穿梭在其中的弦乐仿佛是缠绕在罗马柱上的金色绸缎,一层一层向上,让人的汗毛都立了起来,一种正亲身体验着历史的使命感悠然而生。
这段音乐在影片最后兰登教授跪倒在卢浮宫倒金字塔致敬玛丽亚的时候出现(如果我没记错),及其符合那种在厚重激烈难以言状的历史中接触真相的心境。
然而,在天使与恶魔中,专辑的结束曲《503》(还没悟出这名字的意义),短短的2分14秒,同样的旋律,却是纯净的弦乐,一只中提琴(猜的)宛若的声音营造的是一种悲怆的命运氛围,正如同电影中美男伊万(写出他的名字我也要两颊飞红一下)扮演的教皇内侍所背负的命运一样,极善与极恶的共存,不可饶恕却万般让人怜悯的罪过。。。
每上升一个音调,这种命运感就更加的细腻更加的具有悲剧色彩。
这旋律实在是太美了,让我听得头皮发麻浑身起鸡皮疙瘩。
就整张专辑而言,天使与恶魔与达芬奇密码相比,少了很多的宗教意味(唱诗班般的吟唱),旋律由于情节的紧凑更加跌宕起伏,9首曲子一气呵成。
可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闭上眼睛享受一下这张专辑,体会那种在那个血雨腥风的信仰的时代,走过罗马的湿漉漉的石头路,穿越那高耸入天遥不可及的教堂的感觉。
Hans Zimmer,一个长相平平甚至有些宅男相的大神。
当初看书的时候,真的很期待这个电影。
原因有几点:1、紧张的氛围。
所有的事情在一天之内解决,而最精华的部分则是在几个小时之内,这样的情节简直就是为拍成电影而准备的;2、出人意料的故事。
一触即发的情景的塑造、迂回的故事情节,也是电影最爱的因素;3、宏大新奇的场面。
不管是欧核中心那架飞机也好、位于地下的研究中心也好、教堂的地下坟墓也好,都是让我很期待能看到真实场面的描写;4、最后,我真的很爱这种宗教和科学冲突的故事。
我不站在任何一边,但是总觉得很期待这种辩论。
可惜,虽然进了梵蒂冈,用了人家的教堂,说不定连梵蒂冈图书馆都是实地拍摄,但是片子还是太中规中矩了。
开始就抛弃了维多利亚和父亲的感情,让她到梵蒂冈来只是出于工作需要。
其实我觉得她父亲才是真正能体现在宗教和科学之间希望能取得平衡的人,体现当年伽利略他们的精神。
即使在书里也没有这个活人,但是电影里把他取消,直接抹煞了一半书中探求两种力量关系的意义。
后面让大家看到伊万是用降落伞生还的,其实还是挺合逻辑。
毕竟现代社会真的要大家相信太玄妙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边还是有点接受不能。
但是!
最大的谜题居然用如此索然无味没有悬念的方式揭开,真是让人有一种前面花枪伏笔埋半天大家很期待,结果却出来一只四不像的感觉。
最后继任的教皇,有真正让人信服的理由吗?
对比一下书里面,那位年老的红衣主教却是真的让人觉得很睿智的人。
总之,太平庸了。
去掉了最大的看点也是最大的矛盾: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交火,那么所有的情节,也不过是一场看热闹的戏罢了。
丹•布朗的小说畅销全世界,即使是在文化背景不一样的很多国家,他的小说依然是非常受欢迎。
他的小说不仅仅是懂得悬疑写作这么简单,丹•布朗小说最令人着迷的是里面的神秘学,宗教学,密码学等等等学科,这些东西平常是被认为是很枯燥无味的东西。
除了他的作品外,今天市面上还有大把丹•布朗的“周边产品”最多的是解释他作品里面学科知识的作品,还有一些有点一厢情愿的关于他的传记。
2003年《达•芬奇密码》走红后,他的另外几部作品也随之走红,《天使与魔鬼》是除了《达•芬奇密码》外另一部关于宗教的小说。
《天使与魔鬼》的电影已经上映很久了,网上关于这电影的评论或者文字也非常多,,当然大多数评论都是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的。
单纯的去批评或者表扬电影拍得好不好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不如说说关于《天使与魔鬼》别的话题。
《天使与魔鬼》这本书其实可以扩展出非常多的话题。
就“天使与魔鬼”这个书名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书名,这五个字里面包含西方宗教里面的一个圣经故事。
这个故事其实不是什么神秘的故事,即使在中国也很多人都知道。
就是“堕天使”的故事。
天使Angel,源自于希腊文angelos = 使者。
在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中对天使的概念十分相近,它们是侍奉神的灵,神差遣它们来帮助需要拯救的人,传达神的意旨,是神在地上的代言人。
天使的外形是人形(即是神的形状)会在身上发出光辉,头顶上 方有光环,背后长有翅膀。
天使是纯“善”的化身,所以绝对不 会容忍“恶”的存在,但也不算是人类的朋友。
根据旧约圣经所述,天使会按照神的命令,对有罪的人进行苛刻严厉的惩罚。
例如在一夜之间杀死了十八万五千亚述人士兵(《列王纪》),和令所有埃及人的头一胎和家畜死掉(《出埃及纪》)都是其中的例子。
那么魔鬼是什么,这里面要说到“第一次天堂战争”和“路西法(Lucifer)”。
Lucifer是一个拉丁字,由lux(光,所有格 lucis)和 ferre(带来)所组成,意思是光之使者,光耀晨星。
所以被说成天使中最美丽的一位。
普遍使用的中文和圣经中的以赛亚书14:12-15这样描述:“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从天坠落?
你这攻败列国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
你心里曾说: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神众星以上;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在北方的极处。
我要升到高云之上;我要与至上者同等。
然而,你必坠落阴间,到坑中极深之处。
”上帝带圣子巡游天界,让众天使向圣子下跪参拜。
由于天使是没有实体的能量体,而圣子除了没有获得上帝的力量之外,其它都与上帝一样拥有实体,上帝认为拥有实体的圣子地位仅次于自己;而路西法则认为上帝让天使向圣子下跪是对其尊严的侮辱,于是率领天界三分之一的天使叛变。
路西法骄傲和自信可以推翻上帝。
但路西法和其军队被新一任的六翼天使长击败了,路西法并不承认失败,带领自己所余残将进行堕天,失去了所曾拥有的荣耀。
后来,路西法在地狱重新建立了一个类似天堂的新世界,而跟随路西法的堕落天使则被描写成为恶魔。
第一次天堂战争就是叛变的战争;《圣经》这样记载:神在创造亚当后由米迦勒带领到第十至高天,并将天界其余九天的天使全部召集,宣布封亚当为弥赛亚,要众天使对这位弥赛亚膜拜,并赐阿克天使莉莉丝(Archangel)侍奉亚当。
此时莉莉丝因为没有形体而向全能的耶和华要求赐予肉身,但如果天使拥有了肉体,其灵格不就与神同等?
此以一要求当然被耶和华回绝了,于是浓厚的火药味就因为亚当、弥赛亚的出现而蔓延在天界。
立在第九原动天的最前面,最初的天使,美丽又高贵的路西菲尔断然拒绝了向亚当参拜。
因为:「为何要逼我参拜他呢?
我绝对不会参拜如此卑劣,比我晚出现的东西。
在他形成之前,我就已经存在了,他才应该要参拜我。
」(里圣经亚当纪13至14节) 此一举动当然触怒了上帝,路西菲尔悻然离去。
宁在地狱为王,不在天堂为臣 天使战争一触即发。
第一日双方平手 第二日Lucifer(路西法)杀伤Messiah(圣子) 第三日Lucifer(路西法)被Messiah(圣子)削断脚跟,结果叛军被驱赶至水晶墙旁,被雷打入炼狱中,Lucifer成为Satan(撒旦)(说谎者、胡言乱语者),堕天使全部自"圣灵册"上除名,成为恶魔,定下千年一战的契约。
很多人认为撒旦(Satan)就是Lucifer,其实不是,路西法在未叛变前曾经是天堂中地位最高的天使——炽天使,任天使长的职务。
(Lucifer(路西法)叛变前名为Lucifinil(路西菲尔),撒旦大多数时候是代名词,代表那些旁边的天使,希伯来文的本意为“敌对者”(Adversary),Lucifer可以说成撒旦级魔王。
魔鬼由此而来。
数千年来,宗教为排斥异教等,不断丑化这些形象,制造非常多的故事撒旦都成为了反面。
而后来的学者等也不断利用这个现成的反面形象。
历史就是这样的。
一句话,这部电影很垃圾!
理由1:忽悠人的宗教指示。
汉克斯一人在那儿根据宗教指示分析,这些指示哪儿来的,不知道,观众不能完全融入到电影中。
理由2:不合理的电影逻辑。
在第2教堂,杀手几乎杀了十多个警察,而在第3教堂,汉克斯却带了2个警察去阻止杀手,这不是以卵击石么?
杀手是不能让别人知道他的身份和见过他本人的,可在最后,杀手见了汉克斯和女主,却手下留情,还说没付钱他,这个人是杀手么?
这个电影简直把关注当白痴。
理由3:毫无悬念。
当汉克斯带着一帮人冲进去救神父时,神父大叫:“He is the one, he has a gun."这台词是不是经常是陷害人的坏人常用的台词?
当时一听,我就知道了谁是真正的幕后凶手。
悬疑的气氛烘托的是相当幼稚。
这部电影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权力之争。
只是穿上了宗教的衣服,美国的教授显得如此博学,但博学的莫名其妙;罗马的警察显得如此无能,无能得令人惊讶。
汉克斯老矣,还能饭否?
Is son of Theologian priest Mogens Lindhardt (b. 1946).Is nephew of bishop Jan Lindhardt (b. 1938) and teologist Tine Lindhardt (b. 1958).Is grandson of famous Danish church historian professor P.G. Lindhardt (b. 1910)Speaks fluent Danish, English, German, Swedish, Norwegian, and is a little familiar with French
电影里教皇内侍只是被人揭穿就选择了自焚而死,看起来像是畏罪自尽,其实这一段交代得并不全面。
光照派与教廷的矛盾就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
其实在原著里,真凶教皇内侍幼年因为战乱变成了孤儿,可以说是科学的受害者(武器的发明等等),憎恨科学又极度信仰宗教。
后来他被教皇收养,本来非常崇敬教皇,他心里教皇就是他的精神领袖。
直到有一天,他偶然发现教皇居然有孩子(天主教中牧师有孩子是一种极大的罪恶)。
他的信仰坍塌,开始黑化。
他毒死教皇,制造混乱,直到真相被揭穿他才知道原来自己就是教皇的孩子,而教皇并未破戒——他是人工授精的产物。
科学让他诞生,也让教皇体会到做父亲的快乐。
梵蒂冈于基督教徒来说是圣地,是人间的天堂,可是最后为了维护信仰自焚而死的内侍,在得知真相的那刻岂不是就在地狱里。
他不仅背叛了自己的信仰也背叛了自己的父亲……于是他最终选择了自焚。
他的信仰崩塌了,重建后再次崩塌。
在痛苦与迷茫中,坚守和信仰在最后一刻全部看不清了。
其实《天使与魔鬼》形容的就是内侍。
他是个真正有信仰的人。
哪怕信仰崩塌,他还是会不顾一切地维护着自己信仰的纯洁。
这样一个人让我想到《勇敢的心》里面的主角华莱士,他们都是一样顽强执拗的人,心中都有同样坚守的东西。
ps:看过一个小说,背景在中国,里面的一名角色也是天主教徒,而且是在天主教最初传入中国(A.D.17C)时入教的教徒。
他幼年家庭因为地主的欺压穷困潦倒,父母也因为贫病交加而双双去世。
为了复仇他自愿卖身给地主为奴。
他想杀掉地主,可是日复一日之后他发现他爱上了在这个家里的生活: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里,他虽然卑贱,却能吃饱穿暖,主人对他也不苛刻,甚至他还遇到了朋友和爱人,比小时候的生活好上百倍。
他正在这时受洗加入了天主教。
上帝告诉世人要学会宽恕,生活的美好让他对主人无法痛下杀手,可是大脑中又有一个声音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杀父之仇不与共戴天”。
无尽的负罪感让他痛苦。
他发现自己依然是个受人奴役的下等人,衣食无忧却没有自由没有人格。
他想脱离。
但当地主诈骗了他苦苦积攒多年为自己赎身的积蓄后,他终于崩溃了。
宗教“感化”着他,心里有个声音几乎像是强迫一般让他去原谅,他本来已经慢慢接受。
可是这一刻一切理性都被仇恨所打垮。
他亲手放火烧死了对方,然后向官府投案。
被执行死刑前他甚至露出了解脱的笑容。
他本有机会逃走——可他已经对人生绝望了。
不是残酷的世界让他绝望,是他找不到信仰的归宿,觉得这个世上没有什么值得他坚守的。
这个故事和教皇内侍之死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了两遍电影,又看了一遍小说,基本搞清楚了。
电影改编的还是比较大的,去掉了几个人物,并且内侍演讲的好多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都去掉了。
小说基本是这样的,杀手杀死了四个红衣主教,后来被兰登与女主角推下楼摔死。
最后兰登与教皇内侍一同登上直升机,内侍自己穿上降落伞逃生了,众人以为这是神迹而膜拜进而选举内侍当教皇,而兰登凭借一张油布幸运的掉到水中没有摔死。
欧核中心主任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物,发现了列奥纳多的日记并来到梵蒂冈,录下了与内侍的对话,但被冲进来的卫兵误认为是凶手而被杀。
最后教皇选举负责人当选为教皇。
内侍是教皇的私生子,是教皇与一个修女相爱人工受精后生下的。
因此内侍认为教皇违反了对宗教的虔诚,却不知道那个私生子就是自己。
电影中,杀手杀死了三个红衣主教,发动汽车的时候被炸死灭口。
内侍独自上直升机化解了危机。
欧核中心主任被删掉了,是瑞士皇家军官瑞斯特(小说里翻译成罗切尔)发现了列奥纳多的日记,与内侍对话,被卫兵误杀。
最后没有被杀死的那个红衣主教当选为教皇。
小说中一直作为局中人的两个广播公司的记者也被去掉了。
没有内侍是教皇私生子的内容。
小说中对科学与宗教的讨论比较多,内侍的演讲也是义正辞严,特别是最后一段,教皇通过科学有了孩子,因此一直对科学心存感激,反物质的产生也可以理解为可以重现上帝创造世界的过程,但内侍认为这是对上帝的亵渎。
内侍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反物质并不能说明上帝的存在。
有一些话还是比较有道理的,科学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过了人类道德的发展速度,科技可以制造武器用来屠杀,也可以研究医学拯救生命。
科学如果超过人类掌握的极限,就会产生反作用。
“自鸿蒙之初,”教皇内侍说道,“教会就与上帝的敌人进行着斗争。
但我们都无一例外地挺了过来。
但是,过去的魔鬼,只是指责与憎恶……这些是我们能对付得了的敌人。
可是,撒旦是狡猾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抛弃了凶暴的面目,重新换了一副脸孔……一副纯理性的面容。
”他的语气中突然透出一股愤怒——近似发疯般地突然变换了语气,“你倒是说呀,科勒先生!
教会如何才能宣布那些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的事物的罪过!
我们如何才能反对那已成为我们社会根基的事物!
每次教会提高嗓门做出提醒,你们就反过来大叫,说我们无知、偏执、专制!
你们把科技创造的奇迹神圣化。
让我们明白科学的到来是要把我们从疾病、饥饿与痛苦中解救出来!
看看科学——看看这位不断创造出奇迹、无所不能且乐善好施的新上帝吧!
它无视武器制造与混乱局势!
不管人们严重的孤独感与没完没了的危机。
这就是科学!
”教皇内侍朝着枪口走了过去,接着说道:“但是我已经看到了其中隐藏的撒旦的面孔……我已经看到了危险……”还有一段,内侍对红衣主教的演说,“宇宙的复杂性被切分为一个个数学等式”“技术说是要把我们联合起来,实际上却把我们分隔开来,如今我们每个人都通过电子装置与世界建立联系,但我们却感到更加孤独”“这个科学之神是谁?
给孩子火却又不警告孩子有危险,这是什么样的神?
”这一段很精彩,连我都有点被说动了。
几个月前的一个宁静的下午,在梵蒂冈城,沙特朗在穿越广场时和教,皇内侍撞了个满怀。
教皇内侍显然认出他是个新兵,于是邀请他陪他散散步。
他们没有谈什么特别的事情,但是教皇内侍让他有种无拘无束的= 感觉。
“神父,”沙特朗说,“我可以问一个奇怪的问题吗? ” 教皇内侍笑道:“但愿我能给你一个奇怪的答案。
” 沙特朗大笑了起来。
“我曾经问过认识的每一个牧师,但还是不理解。
” “是什么困扰你呢? ”教皇内侍走路时步子较小,但节奏较快.不时踢到身前的长袍。
他的黑色的绉鞋似乎很合脚,沙特朗想,这反映出了此人的作风……时髦又谦逊.显示了他穿戴的风格。
沙特朗深吸一口气。
“我不理解无所不能和乐善好施。
” 教皇内侍又笑了。
“你要坚持读读《圣经》。
” “我在努力领会。
” “你是对《圣经》把上帝描绘成无所不能和乐善好施的神而感到困惑吧。
”“就是。
” “无所不能和乐善好施简言之就是上帝是万能和至善的。
”“我明白这个概念。
只是……这似乎有些矛盾。
” “是的,这种矛盾是一种痛苦。
人类遭受的饥饿,战争,疾病……” “正是如此! ”沙特朗知道教皇内侍明白他的意思了。
“人生总会发生可怕的事情。
人类的悲剧似乎证明上帝不可能既是万能的,又是至善的。
如果他是爱我们的.还有这种力量来改变我们的处境,难道他不该解除我们的痛苦吗? ” 教皇内侍皱了皱眉。
“他该吗? ”沙特朗感到很不安。
他是不是越轨了? 这是不是一个不应该问的宗教上的问题? “喔……如果上帝爱我们,他就会保护我们,他应该这样做。
可他似乎在无所不能时并不予以同情,而在乐善好施时却又显得无能为力。
“ “中尉,你有孩子吗? ” 沙特朗脸红了。
“没有,先生。
” “假如你有个八岁的儿子……你会爱他吗? ” “当然! ” “你会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去保护他一生免受痛苦折磨吗? ” “当然! ” “那你会让他玩滑板吗? ” 沙特朗好容易才明白过来。
教皇内侍在发挥其作为牧师的才能时总显得有点古怪。
“是啊,我认为,”沙特朗说道,“当然,我会让他玩滑板,但我会叫他小心一点。
” “所以说.作为孩子的父亲,你会给他一些基本的忠告,然后放手让他去体味失败的教训? ” “我不该跟在他后面,对他娇生惯养,你是这个意思吧。
” “但是如果他摔倒了,跌破膝盖怎么办? ” “他会自己学着变得更小心一些。
” 教皇内侍微笑着说:“所以尽管你有能力去保护你的孩子不让他受伤,但你还是选择了通过让他自己接受教训来表达你对他的爱? ” “当然! 痛苦是一种成长的历程。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
” 教皇内侍点点头说:“正是如此。
” 总有一天,人类会为自己的科学付出代价。
内侍选择了维护自己的信仰,这年头,有个信仰是不容易的。
电影去掉这些大段的说辞也许是为了减少与宗教的冲突,虽然改编成了一部惊悚动作片,起码梵蒂冈不会大张旗鼓的抗议了。
1、好多人因为ewan给电影加分,可我觉得他长得太老了,何况,他也太胖了。。。
小说里说教皇内侍好像是30出头吧?
不记得了,所以我选择因LHC加分2、Tom同学身材已经毁了就不要露肉了好伐?
3、其实很多小细节导致改编还不错的4、正在学意大利语的我爱罗马及梵蒂冈旅游宣传片5、抽烟和举着DV玩的红衣主教太穿越了,当然还有他们穿越的DC和手机6、罗伯特和维多利亚在缺氧的档案馆里居然还聊得挺欢快——原著就这么写的吗?
我忘了7、我喜欢有记者参与的版本,虽然电影加上记者那部分会太长8、人死之后几分钟之内就有老鼠来啃了?
9、jc靠不住啊靠不住10、在教皇办公室里装监视器,啊,这简直是宗教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11、关于封圣徒的问题,这槽吐得真大12、关于教皇内侍同学:他只是太年轻,还不知道科学是自己的朋友13、关于不好的改编:a、删除了四河喷泉那里的打斗——不过我倒是很满意改编后的教皇人选和名字b、寻找天使堡的过程也太简单了c、莫名其妙的换电池:还不如像原著那样说咱忘带电源了d、就让教皇内侍同学当一次教皇吧,哪怕只有17分钟——原著是说的17分钟吗?
总体来说还是挺喜欢这部电影的,觉得每个镜头交代的每个细节到最后都是伏笔,总有让人恍然大悟觉得设计巧妙的地方。
比如施特劳斯主教从监选员的位置上退下来,导致最后没办法否决教皇内侍;比如内侍提到教皇让他去参军,当飞行员,最后独自带着反物质开直升机走。
有关幕后主使从片头看到片尾,怀疑的对象也历经更迭,在最后大家都以为水落石出松了一口气时,又来了个颠覆性的转折,这让影片的内容变得很丰富,没有虎头蛇尾,每分钟好像都特别紧张扣人心弦。
看完越发觉得宗教的复杂和欧洲那些教堂的壮美。
只是如果对宗教没什么了解的话,看那些建筑也只是看个门道吧。
作者真是厉害又博学,佩服佩服。
个人觉得还是挺值得一看的。
汤姆汉克斯果然是老啦!
当初《达芬奇密码》看电影的时候非常无奈,看着TOM大叔带着美丽漂亮的塔图在伦敦和巴黎打转,唯一有印象的就是最后TOM匍匐在卢浮宫前的金字塔上,还有巴黎上空璀璨的群星。
所以这次《天使与魔鬼》拍成这样,我必须要给朗.霍华德大叔五颗星赞一赞了。
当然这本书确实容易拍成电影一些:一,宗教知识较为浅显,如果不知道《圣经》里关于“茉大拉的玛丽亚”一段,对于《达芬奇的密码》里寻找圣杯就比较难以理解。
二,悬念的构造很成功,一开始就是每个小时杀死一个主教,拍起电影来就节奏紧凑,高潮迭起得多,结局的反转也够大,虽然这种科幻悬疑小说的结尾一般都是绝大的反转。
三,打斗成分较多,从一开始的眼珠,到后来四种不同的杀人方式,再到兰登和杀人凶手的斗志斗勇,最后一场瑰丽的大爆炸了万米高空的一跃,在到火中的自焚,场面处理音效处理加上去,就是一部大片了。
而好莱坞向来是精于此道的。
四,总觉得梵蒂冈的风景比巴黎来得更加神秘一些,涉及许多宗教仪式,看了不免觉得新鲜。
听说也就是这个原因在国内被禁了,可见电影分级制度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特别是要赞EWAN的,一开始就被那个教皇内侍迷上了,多么精致的一张脸,金发碧眼,束腰的长袍,举手投足间充满了诱惑,恍然觉得他说话迷人的口音似曾相识,再后来一拍脑门,靠,不就是《红磨坊》里那个么。
虽然EWAN老了一些,胖了一些,但是少女师奶通吃的魅力还是在的,而且,演技越发进步。
你看他在教皇棺材前的哭泣,面对负责选举的主教时候的几次争执,对于权利的渴望和内心对于胜利的自信,对后知道自己阴谋得逞时候略动神色的得意和最后阴谋败露的落荒而逃,他的表情,肢体语言,都是恰如其分的。
影片最华丽的就是那次反物质的爆炸,那是科学和宗教共同酿造出来的悲剧,因为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在赋予人类力量的同时,都没有赋予人类操纵这种力量的道德能力。
当然,比起原著还是有删减的,个人觉得开头和结局的改动最多。
比如说开头并没有讲到被杀害的教授胸口被烙上了一个光照派的标志,这样维多利亚的出现就显得有些突兀,光照派这个名词的出现也有些突兀。
个人觉得如果加上这个情节,兰登和维多利亚携手共冒险就顺利成章了很多。
结尾没有说到教皇内侍的身世,他其实是因为原教皇太过相信科学,并且要和欧核机构合作,期望通过演示反物质创造世界而证实《圣经》的第一章《创世纪》才会起了杀心。
这一段就没有说出来,使得人们对于教皇内侍为什么这么爱教皇又要杀死教皇而迷惘。
如果光理解成他对权力的渴望显然是太低估这本书和这部电影的内涵,对于“天使与魔鬼”的理解就没有那么深入。
世界充满了矛盾的两面,看完之后无法评论是非。
多么吊诡的事情。
而最后教皇内侍其实是教皇和教皇深爱的女人人工授精生育出来的儿子,这一点其实是科学和宗教相结合的重要情节,没了就显得不太完整。
科学太年轻,还没有认识到宗教是自己的朋友。
宗教太年长,还没有认识到科学是自己的朋友。
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但是看看伽利略,牛顿等人在宗教和科学上的挣扎,或许会明白这部电影除了是一部商业片之外,还会有些许发人深省的之处。
还有的删减就是兰登上了飞机之后,没有借助降落伞的万米一跳,这个情节太扯,删掉正好。
TOM的动作戏本来就不是特别好,看到他追踪凶手也就是给几个无奈的侧脸,改成他和维多利亚仰望苍穹洒几滴清泪,似乎又为电影加入了煽情的因素。
可惜最后结局没有经典的男女主角接吻的好莱坞大片保留镜头。
当然,那个轮椅怪人没有出现也是小遗憾。
当然,这部电影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故事讲圆了,忠于原著又没有拘泥于原著,可见编剧的功力不错。
喜欢电影最后关于玛丽,约翰,路加的一段话,看过《圣经》的人应该会明白这段话背后的深刻含义。
听完这句话之后,愈发觉得那个负责选举的主教真的是有做教皇的气场,好吧,这个也算电影版的弱点之一咯。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作为商业片来看是足够好的,有不功不过,循规蹈矩的男女主角,大放异彩的配角(看到他拿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华丽的罗马风光包括足以乱真的梵蒂冈布景,扣人心弦的情节。
而看过之后,仔细想想,也还有那么些东西留了下来。
PS:强烈推荐没看过原著的同学或者看过原著但是不记得讲过什么了的同学去看,不然知道了教皇内侍是坏人,看这部片子就少了很多乐趣,而且知道那些主教们会死得很惨但是还得睁大眼睛看他们怎么死得很惨也是一件很考验心脏的事情。
又是一部结局式电影
虽然那么商业,不过不算太烂俗~
除了最後那一爆很美,其他實在乏善可陳。
天朝河蟹输出...
结局出乎意料,不愧是说故事的高手
3.5=成功大叔背后女+OST不错说得过去+一万坏蛋还不够坏+雕塑看得我很想去!
这个电影告诉我们 氧气很重要
嗯。主角帅就好了
我只能说,小说里面那种紧张刺激的感觉没有体现出来……期待有人会再拍一个更好的版本……
失望!非常失望!导演毁掉了一部经典……
那也就是說McGregor又演了一個處男
THE SAME AS DAVINCI CODE
心中处处在呐喊:我爬过那里!特别是看到圣天使城堡的时候 那个亲切哟 以及居然才猜到了反转【一万你不要呻吟了 我要撸幻肢惹【
还是原著比较精彩,电影很难拍出原著的精髓。
比之于原著,后边部分的改编不佳
坚持看完了
一部大制作的惊险片
咱们Ewan好感人,咱们Ewan是大英雄,咱们Ewan......丫的可真够腹黑的啊 囧
剧情过于紧凑
是真得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