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幸先睹了越南影片《二凤》,主人公二凤的美丽坚强,胆大心细,嫉恶如仇、不达目的不罢休、闪着母性光辉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脑海了。
影片情节曲折紧凑,故事完整是吸引人的首要特点。
观众看电影更多的是看故事,悟人生,而《二凤》就抓住观众的心里需求这一点。
影片从二凤最初从事的职业,到生下女儿,到以给老板讨债为生,到追凶找孩子,到找到女儿并救出大量儿童。
环环相扣。
观众在完整的故事中知道了只要坚持,不畏险阻,胆大心细,就能破解生活难题。
另外,二凤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也是影片吸引人的一个特点。
不愧是影史冠军,主人公打斗了得,眼神更会说话。
打斗时的凶狠、险阻重重时的坚强、别人侧目时的委屈、女儿被人绑架时的绝望、找到女儿时的惊喜……这些都是从言语不多的她的眼神中传达出来的。
无声胜有声!
影片略显单薄的是以情感人不足。
丢孩子的故事以情动人的因素不会少,影片主要是对人物心里刻画,心里展示少。
但它不影响我们对影片的喜爱。
刚刚看完二凤这部电影,非常的好看,武打动作又多又狠,讲述的主人公二凤为了营救被绑架的女儿,拼命和歹徒搏斗,最终救回了女儿,把为母则刚的母亲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
豆瓣电影评论怎么也评论不了,只能又下载了这个豆瓣,可能是手机版本太低了吧,写评论用了半个多小时了。
贩卖器官的人太可恶了,太心狠了,虽然是影片,但还是让人感觉毛骨悚然,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歹毒的人呢?
太没有人性了。
今年的国庆档竞争异常激烈,主旋律大片云集,让观众热血沸腾,意犹未尽。
然而,在国庆档前夕,还是有几部进口片上映的,但是大多都是悄悄扑街的态势,很多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宣告下架,今天要讲的就是一部越南动作片《二凤》。
不是“乡村爱情”光听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会认为这是一部中国的“乡村爱情片”,其实不然,这部电影是一部越南的动作片,在中国香港的译名叫做“怒拳妈妈”,在中国台湾翻译为“怒火”,这两种翻译更贴近电影的主题一些。
电影聚焦着一位拥有黑道背景的母亲海芙蓉,在女儿被绑架之后,她搏命救女,重挥火拳的故事。
她颠覆了传统的女性形象,素衣加身,扎着辫子戴着斗笠,很有复仇女神的风范。
很多的男性观众都感叹海芙蓉的打戏完全不输于硬汉的决斗,无数观众被这位坚强而勇武的母亲而折服。
素有“越南章子怡””之称的演员吴青芸作为一番主演,诠释了“孤胆母亲”母爱的伟大。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电影在2019年2月份在越南地区上映之后,直接突破了票房的影史票房最高纪录,这也是这部电影能够引入到北美的直接原因。
大家可能会觉得东西方文化差异,北美观众不认可,其实不然,这部电影在北美的烂番茄网站上拿下了新鲜度94%的好成绩,之后又被Netflix买下了国际版权,也是北美上映的第一部越南电影。
94%是什么概念呢?
举个例子吧,《复联4》的烂番茄新鲜度为94%。
所以,北美观众对这部电影还是非常认可的,然而,因为发行的问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上映,这部电影在北美票房成绩并不理想。
中国港式的打戏“也许我是来错地方了,但你也绑错了孩子。
”有中国观众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评价它是“简洁而刺激的武侠动作片”。
剧中二凤在菜市场的那一场打斗戏,和中国香港“古惑仔”们的打斗场景颇为相似。
包括剧中在日常生活中,将“胡志明市”称为“西贡”都不由得让人想到了另一个地方——西贡区,中国香港!
这部电影作为一部亚洲的女性主义题材,在表现形式上比较大胆,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黑帮猖行、拐卖儿童、器官买卖等揭露越南地区黑暗面的画面,也都有所呈现。
比如剧中的台词:“永远不要惹一头,正在看护幼崽的母老虎”!
作为越南影史本土票房的冠军,电影使用暴力美学的镜头表现和快节奏的剪辑模式,让这部女性动作片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说到这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熟悉的港式动作电影,比如《杀破狼》系列和《古惑仔》系列,在样现实阴暗的社会背后,“救赎”以及因果报应的主题却贯穿始终。
在20年前,中国和越南一起合拍了一部电影,名为《红海盗》,而《二凤》剧中的动作,斗殴,死亡镜头和流行的消费卖点,都和《红海盗》如出一辙,可见,也是对《红海盗》的致敬。
《二凤》在中国市场的“遇冷”说到越南电影,老一辈的中国人观众其实还是很有感触的。
早在1959年,越南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同一条河》就在我国上映过。
在上世纪70年代,关于进口电影,中国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越南的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
”在当时,越南长期处于抗美战争的状态中,他们的文艺作品能够反映的也全都是社会中的战争题材,以飞机大炮作为蓝本,来表现越南人对于和平的渴望。
比如在中国上映的《阿福》、《森林之火》,以及《回故乡之路》等电影都是反映越南人抗美援朝的题材,其中,1961年的《中线炮火》还获得过莫斯科电影节奖。
这么多年以来,吴青芸一直都想将越南地区的电影带入到海外市场,虽然《二凤》的成绩不理想,但是也算是海外初试。
北美观众对于这部电影,大多数都是保有着猎奇的心理,出于对越南地区文艺作品的好奇,所以给出了相对较高的评分。
而对于我国人来说,越南是我们的邻国,不少的中国人出国旅游都会去越南,所以对于这个邻国的文化和市场还是相对熟悉的,不会像北美人看电影只看东方动作戏,我国人对于电影的制作要求和审美标准必然会提升。
其次,《二凤》这部电影的剧情较为老套,动作场面也不如中国动作片精湛好看,再加上前期没有相应的宣传,所以,在国内静悄悄地扑街。
上映首日,仅仅争取到了2.5%的排片和21万的票房,上映10天,就被影院匆匆“抛弃”。
另外,说到题材,越南电影表现平淡无奇,既没有泰国电影的小清新时尚感,也没有印度电影的现实深度揭露,所以,《二凤》在中国市场的遇冷是意料之中的!
也有观众看了之后,呼吁加强排片,电影才能被更多人关注。
然而,想要在中国打开一片市场,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爱既是软肋,亦作盔甲。
怒一为救女,二灭罪行。
《二凤》,一部越南影史票房冠军、拍出了比好莱坞大片的电影,打斗激烈、动作流畅、看点多、细节表现突出,可以说是众多优点集于一身。
女儿阿梅被国际人贩抓走,二凤孤身一人拯救女儿。
作为一个母亲,拯救女儿的心情最是感人至深的。
曾经火遍网络的《越狱》刷新了我对电视剧的认知,此前我还没有看过一部类似的剧,其剧情紧凑,悬念丛生,人物鲜明,让我欲罢不能。
它成功勾起我追剧的欲望,看完后我迫不及待地去到相关的美剧论坛,搜寻和越狱同类型的剧。
遗憾的是,我至今未找到一部能和它媲美,勉强类似的有《迷失》和《二十四小时》,虽略为逊色但聊以充饥。
可是看完这为数不多的几部后,我又陷入到剧荒难耐的状态,直到电影拯救了我。
我发现在剧情的紧凑程度上,电影似乎更胜一筹,毕竟要在两个小时内说清整个故事,自然不能拖沓。
于是我将注意力转向电影,开始在电影的世界里漫游。
显然我是一个对很多事情都容易上瘾的人,两三年的时间里,我大约看了六百多部电影。
起初只看些动作大片,随着喜爱的加深,我拓宽了观影的类型,口味开始多样化,科幻类、悬疑类、历史类的我都很感兴趣。
当我忘我地沉浸在五彩斑斓的电影世界中时,忽然一个声音提醒我,我已经好久没有追剧了。
就在我沉迷于电影的那两三年,很多优质的美剧诞生了,当然我都无暇去看,只是陆陆续续关注了一些信息。
那时的美剧比从前已经精炼了很多,一季的容量由原来的大约二十四集缩减到了十集或十二集左右,很多剧在豆瓣上的评分都特别高,有时我也会忍不住看一两集。
我慢慢发现一个“netflix”的标志经常出现在一些美剧的开头,一开始我以为那是一个电视台,后来才了解到它是一个在线视频平台,在国内被称为“网飞”。
在我印象中,网飞出品的原创剧大都非常优质,那时比较有名的有《怪奇物语》、《纸牌屋》和《超感猎杀》,当然,这几部我并没有看过,我看过的第一部网飞的原创剧是《毒枭》。
我看《毒枭》已经是在《越狱》的十二年之后了,品位自然发生了变化,我不再一味追求剧情的紧张刺激,而是希望通过剧情了解一些社会现实,自然而然地,我更喜欢《毒枭》这类题材的剧。
我太爱《毒枭》这样的剧了,地道的拉美风情,七八十年代的场景,大毒枭们的犯罪纪实,活脱脱的魔幻现实主义。
此片的导演曾经执导过巴西有名的犯罪电影《精英部队》系列,对拉美文化了如指掌,此番执导,自然如鱼得水。
之前我也看过一些贩毒题材的剧,但多为欧美题材,看多了就想换一下口味。
我想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而纪录片又不过瘾,网飞则满足了我的需求,它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自己投资,让当地导演执导,最后在自己的平台上播放,这样创作出来的剧既能反映所在国的社会现实,又不会受到所在国的文化氛围限制,因为它们并不一定当地上映。
继《毒枭》之后,网飞又推出了一部反腐剧《黑金高墙》,堪称巴西版的《人民的名义》。
这部剧依然由《毒枭》的导演执导,在国外备受好评,imdb上评分高达9.1。
虽然国内关注它的人很少,但它十分合我的胃口,因为它拍出来许多社会现实。
整部剧聚焦巴西的一起重大腐败案,涉及政客、商人、毒枭和总统。
我对巴西这个国家了解不多,在我印象中那里资源丰富,但是贫富分化,而且毒贩遍地,治安不佳,尤其是里约热内卢,那些建在半山腰上的贫民窟已成为许多电影里面一道亮丽的风景。
以前看《上帝之城》,就已经感受过那里的贫穷和混乱,后来看《精英部队》,就更加加深了这样的印象。
巴西似乎是一个民主发展不太成熟的国家,经济也乏善可陈,新闻里听到的都是些高层腐败、政党斗争和和偷拐抢骗等,这部剧让我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国家。
以前我对印度电影毫无兴趣,因为觉得它们无聊且冗长,我不喜欢那些平庸的歌舞和经不起推敲的剧情,还有那些三毛钱的特效和浮夸的慢动作特写。
但最近几年的一些印度电影改变了我的看法,我惊讶于就连印度电影都在进步。
它们的制作水准已经在朝好莱坞靠拢了,而且本土特色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很多电影都聚焦于各种尖锐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性别歧视、宗教冲突和教育体制等等。
虽然这些电影对社会的改变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从长远来看,这未尝不是一些了不起的推动呢?
就在这两年,网飞相继推出了两部印度剧《神圣游戏》和《德里罪案》,属于犯罪类题材。
它们没有热闹的歌舞,而是以冷峻的视角描述一个真实的印度,一个存在着黑帮和腐败警察的国家。
这类电视剧的迷人之处在于,你能从中窥到你平时无法触及到的社会阴暗面,能深入了解当地的社会形态,而不是来自于一些道听途说的刻板印象,如果你对世界充满好奇,这无疑能满足你的好奇心。
经过几年的打磨,网飞对犯罪题材的打造已经炉火纯青,我好奇查了一下近些年网飞出品的罪案剧,发现优秀的作品居然不少,比如墨西哥的《矮子毒枭》,西班牙的《可卡因海岸》,德国的《柏林之狗》,等等。
可能由于国情不同,有些剧在国内还没有那么火。
如今的漫威在塑造超级英雄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工业化流水线的生产体系,它能精准地把握市场的需求,从而创造出观众想要的电影模式。
不过,同样的类型看久了,观众自然审美疲劳。
然而网飞却暂时不用在这方面担心,因为他集合了全世界优秀的主创,难怪有人说,网飞是就像是自助餐,虽然不是盘盘菜都合你胃口,但你总能找到你爱吃的。
很幸运有网飞这样一个平台,用心把全世界优秀的作品收集在一起,配上不同语言的字幕,让世界上的人有机会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享受观影的快乐。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微信公众号,搜索“无梦之秋随笔集”,还有很多其他精彩影评)
节奏紧凑,情感至深、中国版的战狼,黑道大姐二凤(吴青芸 饰)金盆洗手后与女儿阿梅相依为命,二凤因加入黑道被逐出家门,她本人也疏于表达对家人的感情。
一天,阿梅被歹徒掳走。
二凤在与流氓阿直(范英科 饰)交手后得知女儿去向。
在警探阿良(潘青年 饰)等人的帮助下,二凤开始了夺回女儿的冒险。
骨子里的热血,还有对女儿的母爱表现淋漓尽致,剧情节奏紧凑扣人心弦,细节捕捉到位,除了警察格外跳戏,就二凤的那一场,到放走二凤又跟踪她帮助她,格外作,其它都挺好,值得一看
生猛+轻盈 说说这部电影,《二凤》。
个人觉得还是有噱头,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是女性版的《飓风营救》,不过小弟倒是有不同的想法。
《二凤》在故事模式与《飓风营救》差不多,但从表现形式还是内容呈现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大白话来形容,特色不同,卖点不同。
《二凤》这种类型的作品,实际上就是香港时装动作片的既视感,尤其是同类型下的女性动作片。
没错,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风起云涌的“打女电影”。
比如《霸王花》系列、《皇家师姐》系列、《杀手天使》、《轰天密令》等,同期也涌现出了杨紫琼、胡慧中、杨丽菁、大岛由加利、罗芙洛等“女打星”。
《二凤》在特色和卖点上,与上述这些电影是一样一样一样的。
话说,当年那些“打女电影”里,女主角都强势的不行,而且专揍男人,但凡这些片子男性角色基本都一副狗吃屎的样子,比现在平权、metoo这些不知强到哪里去了。
只不过时过境迁,“打女电影”火了10多年之后,随着香港时装动作片风光不再,以及女性动作明星的青黄不接,而退出了主流历史舞台。
后来的《赤裸羔羊》和《夕阳天使》这些电影,也是昙花一现。
但如今这类电影稀缺并不是落伍,而是真的很难拍。
就像《二凤》这样的片子,国内拍不出来吗?
当然不是,《二凤》叙事和节奏都相当一般,我相信国内的制作水平,拍出来一定比这个好看,但有没有人愿意拍是个问题,有没有女明星原因演,更是问题。
因为时装动作片里,这些“打女电影”,卖点非常明确,一是动作片的危险系数,二是女英雄打男人。
生猛的时装动作片首先来说,时装动作片这个概念,是功夫片的分支。
除了年代背景相对固定外,最显著的特点是动作场面的多元化。
格斗不再追求功夫套招上的硬桥硬马,而是突出激烈,枪支、飞机、汽车、轮船都有参与,实在不行桌椅板凳抄起来就打,而且场地要求极高,不是在楼顶上打就是飞驰的汽车上打,危险系数越高越好。
据元彪回忆,嘉禾公司以前拍动作片,都会在敞篷门口摆一部救护车,随时准备送人进医院。
就拿《二凤》来说,对格斗场地的要求也是体现的上述特征,除了里面的追车戏,动作场面都是走生猛路线,开场女主角拿板砖拍人,就很有特色。
还有修车厂大战,改锥、锤子抄起来就打,异常凶悍,结尾车厢里狭小空间里的打斗则是追求技巧性,但也少不了二凤跟女反派如摔跤一般的生猛格斗。
这就是本片的一个特色,也是东南亚动作电影的特色。
完全是cult电影、B级片的感觉。
话说当年香港电影最火的时候,东南亚是主要市场,我相信本片的导演,一定是看港片长大的。
本片跟当年的香港动作片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而且拍摄方式都是“土法”——那种刻意追求生猛刺激的打斗。
如今在以《谍影重重》《飓风营救》为首的动作片中,快速剪辑和追求技巧性格斗大牌子方式已是主流,但《二凤》还是采用这种相对原始的技法,这就是本片与《飓风营救》最大的不同之处,打斗不追求快速凌厉,而是追求生猛直接。
你也可以说这样的拍摄方式“落伍”,但本片这种老派技法,所追求的这样“返璞归真”的拍摄方式,其生猛感是新派动作片无法达到的。
尤其是东南亚动作片,似乎对《谍影重重》那种拍摄方式很鄙夷,格外喜欢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呈现动作场面,看来当年香港电影影响力真的很强。
就像惠英红这名从打女到影后的女星,说起当年拍动作片的经历,就表示“还是像以前那样拍,人家会觉得老土”。
但东南亚电影偏偏就这么“老土”。
也是物以稀为贵,正是这种老派的技法,造就了《拳霸》《突袭》《黑暗侵袭》这样生猛刺激的动作片,也不是酸,华语电影能拍出这样的效果吗,当然可以,只不过没人再用这种“土法”拍而已,毕竟如今明星这么精贵。
《二凤》同样如此,只不过肯定不如《拳霸》《突袭》这样的片子爽快,毕竟角色是女性,侧重点还是不同。
轻盈的打女电影以前古装片、功夫片为什么不主打女性?
已故功夫大师刘家良一句话点破:“女演员就算打得好,观众亦不会接受,只觉得她在做戏。
武打片失去逼真感,还有什么气氛?
何况,大部分女演员拿起刀枪来,总是姐手姐脚不像样,还是用男的俐落。
”(所以当时出了一个能打惠英红有多么稀有,直接第一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但动作片可就不同了,动作场面的多元化,带来的是摄影技法的更迭,女明星打不好?
可以依靠特技手段,如威压、剪辑甚至替身,将其变得很逼真啊.而且时装动作片的阳刚气质比古装功夫片减弱了很多,在这种环境下,杨紫琼、杨丽菁、罗芙洛、大岛由加利等或学过真功夫、或从舞蹈演员转型的女星横空出世,带起了一股“打女”的潮流。
这些“打女”不仅外形美丽性感,而且动作轻盈敏捷,较之功夫男星们的僵硬动作,“打女”们运动起来姿势潇洒,轻重缓急,错落有致,说白了,不仅要打得好,而且要打得美。
二凤的女主角吴青芸,也是学舞蹈出身,身法没的说,虽然电影里大部分时间灰头土脸,但也豁出去。
在东南亚动作片生猛的环境下,她肯定是不占优势的。
所以这部电影在“老派动作电影”拍摄方式的基础上,对镜头还是进行了更新,电影的镜头运用和动作设计,都是为了突出其轻盈、潇洒感,女性的灵活与男性的僵硬形成一种错落。
电影的角色配比完全如此,二凤面对的都是比自己高大威猛的角色,甚至连女反派,也是肌肉型,要的就是这种差异感,灵活VS笨重。
所以本片前半段几场打斗,一直在拳拳到肉的生猛和身形轻盈之间找平衡,女主角也是真能挨揍,菜市场打斗直接把人家踹到榴莲上,一天一夜的故事被打倒了多次,再加上越南农村那种荒蛮的猎奇感,看得让人很新鲜。
后半段,她从医院苏醒之后的几场打斗,则把二凤当铁金刚用了,只是简单直接的PK,不如前面几场打斗来的精彩。
所以这就是“打女电影”与传统男性动作片不同之处,主要是要突出打斗的美感,反而生猛起来,看得都疼。
说到这里,就必须要暴露年龄+嘚瑟了。
当年香港的“打女电影”,一度让我如醉如痴。
别来无恙小时候不缺电影看,因为舅舅是开录像厅的,离我家也就是走路10分钟路程,我老去那看电影,后来老妈不让去了,因为我还是小学生,总出入那些地方不合适。
不让去,咱就把录像带拿回家看,每次都是一拿好几盘一大口袋,看完再换,反正不用花钱。
而且当时还小,外国片鸟语听不懂都,字幕懒得看,所以主要是看港片。
回想起来也是很疯狂,那时一天差不多一部电影的节奏,很多连名字都不知道(多年之后,我再看某片的时候,有时会发现,原来这部电影我曾经看过)。
当时主要以成龙动作片、喜剧片为主,看得多了,就有些腻了,就想找点“好看”的片子。
我去找舅舅说明来意,咱舅是自家人,当然知道我脑子里想得什么,于是事先把那些“好看”的片子都藏起来了,把一些他认为人畜无害的片子留给我,其中就包括各种动作片。
我当时也不知道,就看着封面挑片,就找那些封面小姐姐多的电影,我以为是“那种”片子,结果满不是一回事。
虽说失望,但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甚至欲罢不能。
因为这些小姐姐们长得又好看,打的也好,真的跟成龙那些动作片不一样。
所以那时女性动作片火不是没有道理,连小儿童的我都知道亮点。
而且这些电影里,也有擦枪之处,比如打斗下来女主角越打衣服越少,有时穿个小背心,身材真的好,港片那种吸引观众的噱头大家都明白,我贼喜欢看。
尤其是当年看一部动作片,女主角贼能打,长得也美,片子里有段场面,为了潜入反派巢穴,被人用枪指着,脱光了衣服进行身体检查。
虽然没露点,但这种镜头当时看得我面红耳赤,喉咙发干。
而且那盘录像带也有问题,竟然没名字,后来我找了半天,才找到这部电影名字,叫做《天使行动3:魔女末日》,女主角叫做李赛凤。
知道我前面说“打女”为什么没提李赛凤了吧。
这个“凤姐”是我小时候的梦中情人啊。
所以来说,这种女性动作片,除了上述那些特色和亮点外,也有情怀的因素,毕竟当下这类电影很少,像是吕克贝松的《安娜》,从拍摄技法上来看,倒是更像女版的“谍影重重”。
简单说这部《二凤》更加纯粹一些,完全是“打女电影”的翻版,生猛+轻盈,这位“凤姐”也是豁得出去,真敢摔。
而这样的片子,不新鲜,咱也能拍的出来,只是没人拍而已。
所以就当看个乐了,在这个时代,显得弥足珍贵。
公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微博:乌鸦·火堂
之前看的动作都是以男的为主,女的一般都是配角,二凤的打斗行云流水,看起来一样过瘾,作为主角一点也不逊色,并且还有一条感情路线,既体现了二凤的刚强,又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女性的柔软,为母则强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凤的打斗动作很帅气,每一招都带着霸气,简直就是霸气侧漏啊,敬她是条汉子!
很值得二刷的动作片
全程以母爱贯穿,面对邪恶势力不屈不挠,感人肺腑,尤其最后看到阿梅时母亲的道歉与女儿自认为懦弱却又表现得无比坚强,十分感人。
影片中邪恶女老大丑陋面容与母爱环绕的二凤对比也十分强烈。
二凤寻求警察帮助无果后寻找哥哥帮助被责骂,也体现了现实的残酷,最后却得到了警察的协助,虽然历尽艰难,最终结果仍是圆满,人一生中可能误入歧途,只要悔悟,便值得尊敬。
影片总体宣扬正义但又提现残酷现实,引人深思!
比较实在接地气的片子,越南实际情况如影片中一样;女主角够猛,动作精、准、快,打得淋漓精致,看得很爽;为了孩子,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甚至可以用生命去替换;护士很是自带幽默光环,化解了紧迫感,带来了一些笑声;虽然和我国武打片有些差距,但是,不看过,你怎么知道是不是你的菜,值得一看。
- -。有几个镜头还是挺惊艳的
没那么差,就是一部普通的八十年代港片,热热闹闹就完了。
越南女版连姆尼森“飓风营救”的故事。二凤这女人本来就狠,为母则更刚。
一般我还挺喜欢这些别有风情的电影,不过这部真的喜欢不起来。纯打打杀杀的,只不过大女主。
基本工整的商业动作片,一些局部拍得还蛮不错的,特别是结尾的两个动作片段,凌厉流畅,一气呵成,还有开头二凤和女儿阿梅的日常也拍得很好,可惜中间节奏拖沓了,有很多多余的对白,拖累了整部电影,连二凤的演技都直线下降,因为没内容还要硬演,越南章子怡动作确实帅气英气,但还是比章子怡少了点娇气和柔美的层次……其实很像看老电影,整体的拍法闪回什么的也都挺老套的,但呈现的生活场景非常像我小时候的镇上,很熟悉的亲切感,原本三星再加一星
总体来说剧情比较老套,我看的是国配版,配音稍微有一些些尬。但是女主挺漂亮的,也很能打。
光动作戏评分都不应该这么低,见不得女人会武功?
大部分人除了陈英雄外对越南电影一无所知,风土人情,拍摄手法,包括语言...片名叫二凤,乍看以为是个类似《二嫫》的中国农村片,女主也确实是个村妇。但看着看着画风就变了,从农村到了大都市、夜总会、黑帮...居然是个爽片。这感觉跟我去越南玩那段时间很像,越南是一个神奇的国度,落后的地方很落后,但同时因为殖民遗留,有些地方又很接轨国际。这部动作片也明显受了很多老港片和好莱坞的影响。如果这是个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的美国动作片就还好,但这是越南片啊!落后的女性地位不高的越南塑造出一个光芒万丈战力爆表的超能女英雄,又美又飒,戏里戏外都是挺燃的一件事儿。“不要惹毛护崽的母老虎!”港片没落了,但港片精神传遍了东南亚。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小国电影吧,这些年好莱坞把世界变得太平了。
二凤这名字
越南人长得好像中国人
不容小觑
剧情莫名奇妙,打斗莫名其妙,女主角动作都不协调不知道为什么可以做动作演员。电影全程就是一个字“尬”,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剧情转折也没有精彩激烈的流畅动作,如果不是对越南电影还有一份好奇和期待多半是看不下去的。
越南版飓风营救,可惜温情不够。
极少看越南片,这部直接看嗨,母亲救女公路片,层层闯关,又如女版《疾速追杀》和《飓风营救》,电影节奏紧凑,开场马上进入正题,母亲一路拼杀到底,拳拳到肉,非常生猛,片子质地像上个世纪的老港片,夹杂粗粝感的怀旧风,并且深入精髓,动作场面的运镜尤为出色,一镜到底或者旋转视角的运用出神入化,基本没有慢动作,干净凌厉的动作戏让人意犹未尽,这类女性打斗尤其具有独特的美感,在夜色下在霓虹中,母亲与团伙抗争的画面感天动地,虽然文戏是鸡勒,但粗犷中还有质感已属难得,Netflix选片还是有眼光的。★★★☆
太傻逼了,无论人物,剧情,动机,还是细节,尴尬得就像是被迫看了一场三俗民间小调之坟头蹦迪
孩子小一定要照看好,一旦被坏人拐卖,能够找回来的概率是不高的。8
打戏拍得还可以,演员动作完成到位,但是动作的力量感还不够。导演的功力不足,细节不到位。演员演技一般,演得不像妈妈,更像姐姐。打戏营造的疼痛感还不到位,你是人,不是超人。最大的问题还是剧情太过薄弱,前半部分拍得少许拖沓,后期妈妈救女儿的部分,从修车工部分结束后总是靠打戏来掩盖剧本的粗糙。跟哥哥重逢的部分拍得一言难尽,就像是走个过场,没头没尾。整部电影就像是抄飓风营救和港产片,但只抄了个大纲,细节完全没有……剧情党就不建议看了,无聊解闷可以不带大脑看看。
深刻怀疑越南人民的审美,这电影居然能得当年本土票房冠军,剧情差就算了,打斗跟印尼电影比也差了不是一个段位的。。。
看着越南恍惚感觉跟看到90年代的中国一样,城乡犹如两个世界,孩子们还带着红领巾,可是生活环境活像是香港贫民窟,警察像是印度的,低效扯皮。不过以前的中国是自行车大国,越南却像是个摩托车大国,首都胡志明市有高楼大厦,但感觉汽车不多诶,全是小摩托车。女主的颜值和动作戏都不错,但演技应该说是一般般吧,不过影片本来对演技也没要求。我觉得那个纹身女老大更有气势一些。影片整体上节奏把握不是太好,所以并没有那种好动作片的血脉喷张移不开眼的感觉。
除了二凤,全是打酱油的。部分动作场景比较用心,逻辑就实在混乱了。然后,2019年的越南农村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