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身上很多伤痕的女人让我觉得最可怕 感触最深的一集 女性如何平衡事业和工作?
生育之后重返职场的女主好难 她本来是高管 之后在公司的时候要每个几小时找地方一边哺乳一边想念孩子 要面对回家后孩子的不理解:“你回来后事情变得更糟了!
你怎么不和其他的妈妈一样呆在家里陪我?
你怎么又食言不能哄我睡觉?
” 要跟男同事一起喝酒 面对他们的冷嘲热讽和手下明面上的抢职位 要面对在家里的主夫随时打来的电话同时听着旁边的男同事说:“我出差直接手机关机 我才不想理家里的事情呢” 而当她没有及时接电话之后打过去丈夫却说:“孩子发烧了 我只是想我在家照顾两个孩子的时候你接一下电话 我觉得这不过分!
” 就像黄阿丽说的 在求职的时候 女性永远会被问:你是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的?
而男人永远不会被问 因为男人根本不需要也不能平衡家庭和工作 女性天生就需要照顾家庭 如果你还想工作你就要付出更多努力 性转一下 当社会上普遍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时候 家庭主妇会这么争取权益吗 不会吧 女性的普遍想法是自己把孩子照顾好 尽量不让他生病 生病了尽量自己照顾 带去医院 不要影响丈夫工作吧 如果她像这个男人一样主张自己的权益 她大概率会被说:我在外面工作那么辛苦 你就在家照顾小孩都做不好 她的全身都出现了很多伤口 象征着她的内疚 没能好好陪伴孩子现在有什么办法让生育的女性过得更好,既可以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能带孩子?
首先要确保找到一个不错的男人,另外让父母还是保姆带孩子?
对我来说似乎花足够时间照顾孩子和八小时工作制是完全不能兼顾的,(在家工作也许可能?
)这种情况下只能靠孩子懂事,夫妻互相理解包容协作5 被鸭子喂食的女人一个初恋遇到渣男被PUA的女生 最后果断把鸭子杀掉真的很cool6 解开自己遇害之谜的女人太可怕了 杀害女主的竟然是她最好的姐妹的弟弟“处男王” 因为处男妒忌漂亮的单身不超过两天的女主 处男王是在网上论坛和同样的incel蛆虫一起说女生全是妓女的那种键盘侠 因为他们是被社会嫌弃的毫无性吸引力的底层 在查案过程中发现表面上很好的姐妹心里对女主并不是很满意 女警察的对女主的歧视也显而易见 厌女充斥着整个社会氛围 女主自己找到了杀害自己的凶手并提供线索给女警察 让她要求升职 真的很棒7退回丈夫的女人设定让我很爽 对丈夫不满意可以退回 可以换一个原价或者更低价的丈夫 和当今离婚的女人被歧视完全相反 女主换了几个丈夫之后还是觉得原来过了37年的丈夫更好 他们都在分开的这段时间里面反省了自己 决定继续生活 很暖心的结局8 爱马的女人女主和米莉与杀父仇人交谈那一段真的很精彩 先通过女儿让她愧疚 初步攻破他的防线 父权社会下 男人觉得杀人是是荣耀 可以物化女性 和兄弟的女人上床 但是听到自己女儿是个放荡女 进一步让他内疚 他就完全破防了 对男人而言 有时候 妻子是服务者 可以欺负 而女儿是所有物 要保护 本来米莉这个传教士的女儿脑子里只有上帝 各种封建束缚 不受同辈欢迎 可是她在遇到事情时表现得超级勇敢机智 她和女主在晚上跳舞 不顾所谓的跳舞魔鬼论 真正做自己 真的好棒
是从微博的一个博主那儿推荐过来看的,对于我来说,能够使人反思的片子都是好片子第一集 Black lives matter很难说那些白人男性到底是真的看不见(有点科幻成分)还是装作看不见她。
我突然设想了一下我要是在我朋友身上试验一下把他们当做透明人会怎样,换位思考了一下,估计我很快就会感到很失落和愤怒吧,更何况这还没包括种族歧视成分。
我看好她最后的勇敢出击。
第二集我为她和她丈夫的恩爱婚姻感动。
为她和她母亲间的温情感到触动。
我爱我妈,永远爱她。
第三集 放在架子上的女人之前看影评中提到他,后来还是回到架子上了,我还有点期待结局不是如此。
结果她真的回去了,她一辈子可能就靠着美貌生活在世间,没有脱离男权的视线,悲哀,又有些愤怒。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过如此。
第四集 身上有咬痕的母亲看的我感觉很压抑,不舒服。
咬痕是难看的,是疼痛的。
同时当一个好妈妈和一个好合伙人和一个好妻子也是不简单的。
有点没看懂这个要讲啥。
第五集 a woman feed by a duck大概这个名字吧我也记不太清了。
我最开始还在想feed是什么意思,结果应该是sex。
女性的找对象困境,最开始觉得情投意合但是最终草草收场、看似荒诞的恋爱,(我真的觉得这是有点科幻的意思了),还有从一开始不自信没有主见,最后找到自我勇敢面对生活的女性,短短二十分钟有太多可写了,隐喻也很多,复杂的情节让我看的津津有味,也有更多值得剖析的东西,有更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第六集 看得我没那么生气了,里面的男性和女性完全是两个阵营,剧情语言来看,男权的思想已经从16岁的小孩一直渗透到老年人了,可悲,但又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反而girlshelpgirls比较靠谱。
第五集看完有感而发导演拍的很浅但很真实把男人演成了一只鸭子,试探女孩和展现自己的魅力,知道女孩弱点后花言巧语勾搭女孩,在一起后原来是个占有欲强控治强并且自私的鸭子,影响女孩私生活,最后伤害女孩。
从天而降的疯狂爱情有时候是悲剧的开始
女孩子门请永远保持自信,爱自己,警惕并远离所有诋毁你的朋友亲人和占有你全部时间和私人空间的异性,远离封闭性,保持亲密关系下开放的世界。
pua男人总是先展现自己的魅力,画个大饼,把女孩捧得高高在上,自我感动式付出,突然易怒,一旦不顺着他反驳他一句就不行,疑心很重 ,需要24小时陪伴,吵架翻脸不认人,自己永远都是对的,揣测质疑诋毁,影响女孩正常的生活,情绪输出情绪操控,先捧夸又贬低,恐吓控制加威胁,占有欲强,擅长pua.刚结束一段,被管着24小时要求必须联系的,想要管教你改变你的,甚至作为女性有自己独特见解都被说成三观不正,这样的一段不健康关系的恋爱,心累的不行,看完这部代入感太强了,突然释怀了。
谢谢这部剧
1. The Woman Who Disappeared黑人女性被彻底漠视。
2. The Woman Who Ate Photographs 第二集妮可基德曼吃照片,她是母亲、妻子、女儿,自己的母亲渐渐丢失记忆,儿子将要外地求学,每个身份的关系里都有冲突争执,显然她留恋做女儿时无忧无虑的记忆,而随着母亲的遗忘,她似乎也慢慢丢失“女儿”的身份和回忆,就像所剩无几残缺不齐的几张照片所暗示的一样,这一切让她惊惶。
3. The Woman Who Was Kept on a Shelf 第三集被展示的女人,她终于摆脱了丈夫给她的“花瓶”“摆设”身份,以为得到了自由,却在更大范围的社会层面,仍然被凝视被观赏。
所开的店也是化妆品店,女人们仍然排着长队为改变和改善外形等待着努力着。
4. The Woman Who Found Bite Marks on Her Skin 第四集生了娃的职场女强人,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男性在职场的绝对主导地位,然而她进为职场斗争威胁,退为不能满足家人孩子的陪伴需求而愧疚。
最后在妈妈互助小组找到了一定的安慰,然而跳脱主角的视角来看,职场妈妈面临的普遍问题并没解决,事实上,更约束她们的还是来自母亲身份造成的由内而生的对家庭的内疚感。
5. The Woman Who Was Fed by a Duck 第五集和绿头鸭恋爱了一场而最终醒悟的小姐姐,这一集到结尾主角已经“成长”了,矛盾也解决了,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供探索了。
里面对恋爱心态和状态的描述很有意思。
6. The Woman Who Solved Her Own Murder 只有到最后揭露杀人凶手,似乎是表现了一种性别对立,当然前面探长探案最初的几个推测,也是社会对女性不怀好意的成见的表现。
7. The Woman Who Returned Her Husband 是在表现婚姻的真相么?
最后女士在一种狂欢氛围中把原来退掉的老公又抢回家了,大概也像二人当初结婚时一样欢呼雀跃满是憧憬吧,但是这次之后如何呢,不得而知。
8. The Girl Who Loved Horses我看到的是女性以自己的方式而战,也获得了胜利。
如果用男人的方式,即便赢了,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成为“他们”。
所以用自己的方式才是更优解。
❕观点仅代表个人目前的感受,有待指正和进一步发展!
(不会有人看吧我自己写给自己看的,就是说看不惯就退出别跟我说话这个模式有点像《黑镜》,每集都是独立的故事,又有点暗讽的感觉。
不同的是,《咆哮》关注的方面更具体,主要反映的问题都是女性的问题,而且叙事模式也比较相似(就是我要说的抽象具象化)。
现在我只看到第二集,看着写着吧😀抽象特指非实体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也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概念,痛苦,困惑等存在。
贴一个“抽象的定义”
我又想了一下可能我想表达的是艺术上的抽象······抽象由于不能直观展现的实质往往导致被忽视,更有甚者被有意歪曲或无视。
困境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人们出于各种原因,导致这种困境被否认。
就比如说种族歧视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通过伪装自己,达到政治正确,从而“证明”自己不是种族歧视者,这样一来世界就“多元化”了。
但歧视因此消失了吗?
我觉得歧视还存在于人们心中,甚至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对待生命的态度还是漠然。
就我自己看来,宣扬反种族歧视声音最大,动作最明显的那群人还是在心里默默歧视着别人,“嘴上说着主义,心里想着生意”罢了😅。
图片内容转自新华社视频“只有白人才有权利过有尊严的生活”抽象的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这部电视剧就采取了对抽象的具象化这种表现形式,使抽象的概念,感情更直观地体现在观众面前,从而达到更直观体现思想的效果,同时也有一种视觉冲击。
这个电视剧当初吸引我让我想去看可能就是因为这种直观和视觉冲击性,虽然我当时还不太知道到底怎么解释,但是看了两集之后有点这种感觉了,总结总结😀,给自己提供一个新视角。
1⃣️“说不出话的透明人” 话语权的缺失,存在的被忽视,在权利压制环境下作为少数被物化➡️变透明。
⭕️歧视的具体体现:(由于这集出现了“BLM”元素所以我觉得主题应该是“黑人女性的被忽视”)·旺达的联系人布莱克(Blake)原名尤甘丹。
虽然一听大家都感觉有点殖民者的意思,但是还是为了别人更好念而换了名字。
告诉自己“这也是为了我自己好,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做出妥协”·L.A.看不起New Yorker(这里我甚至觉得翻译成“新约克屯”更符合他的蔑视语气···😅,不懂这种歧视)·预约被取消,仅仅因为发型变化了。
·在自己写的书上出镜被要求过分美图以满足某种审美。
(顺便说一句,能不能不cue麦粒了,真的累了,不知道她到底干了啥事,Rapper歌词里也要写,电视剧里也要cue。
给一个活生生的人立这种“性感,白女,玩得开,狂野···”的人设本身不就是在物化她吗?
实在有点没意思。
)·照片不能被前台的系统识别,因为系统是为较浅色皮肤设定的。
·本来说的是要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旺达在豪宅里辛辛苦苦做了半天准备结果说是要做成VR(还virtual embodiment呢😅)游戏。
看得我血压飙升。
硬是改成《黑人行动指南101》了,说得天花乱坠什么高级技术,培养同理心,本质上不还是把人当猴吗?
·讨论会上随便加人。
虽然我不了解这种会议的操作模式,但是突然加人而且还做这种本质上的变动让我觉得很不尊重人,而且都确定好了还叫旺达来干嘛?
(还有一个点就是这个会议上清一色的白男,真的有点不适···)
这个强烈的压迫感😨一下子扑面而来,观众这时候站在旺达背后基本上也就是旺达这一边,真的看得我当场社恐复发···(写不完了,存档。
结合电影《八部半》梦境的具象化,二度修饰。
我觉得这部剧对这个概念贯彻得很到位。
不想写了,就看看剧吧,放松一点。
继《大小谎言》《伦敦生活》与《后翼弃兵》等热播剧后,又一部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的美剧开播了。
不同于之前作品,这部名为《咆哮》的剧并没贯穿始终的主线,几位主角间也不存在任何关联,一集一个故事,用夸张、奇幻、反转等元素,编织出一场都市女性的现代童话。
短小精悍,充满讽刺意味的同时,也令不少观众在几位“女主角”身上看到现实缩影,以及女性意识的成长。
1从小,阿米莉亚的母亲就经常对她说这样一句话:如果必须在聪明与美貌中选一样,我永远都为你选择美貌。
所以当其她同龄的小姑娘还在念书、无忧无虑玩耍时,阿米莉亚已经学会化妆并穿上各种华服,开始游走各大选美比赛。
长大后,她也不负母亲期望,成了一位出色的模特,并且认识了一个浪漫多金的男人,嫁入豪门。
丈夫沉迷于她的美貌,想要将她永远留在身边。
清晨,他亲自动手,在豪宅书房里搭起一个淡粉色的支架,并游说阿米莉亚坐到架子上,这样他就可以在办公的间隙抬起头,欣赏她美丽的面庞。
阿米莉亚被他的甜言蜜语蒙蔽了双眼,听话坐了上去。
从那天起,她不论吃饭、睡觉还是运动,再没走下过这个高台。
就连家中大摆筵席,宴请宾客,她也只是换上漂亮的裙子,坐在上面向大家敬酒。
像极了一位高高在上的女王,神秘、高贵,令所有人仰望。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年,如果说一开始,阿米莉亚还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是丈夫心头的白月光,被他捧在掌心,巴不得向全世界炫耀的艺术品……那么随时间推移,她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花瓶,不仅丈夫对她失去兴趣,就连家中佣人都开始无视她,把她当成透明人。
阿米莉亚自信的笑容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彷徨无助与失落自卑。
终于,她鼓足勇气,从高台跳了下去。
可当她真逃离这一切才发现,离开丈夫与那个所谓的“家”,她竟然一毛钱都没,根本不能再过原来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短短半小时,我们从阿米莉亚看似风光的前半生,看到了无尽悲哀。
作为一个从小就被“物化”的女性,她心甘情愿当起花瓶,认为只要拥有美貌就等于拥有一切。
诚然,她美丽的外在确实为她带来了更多机会,可如果一个女人只会千依百顺迎合世俗眼光,再多虚荣也无法弥补内心空虚。
2除了被物化的女人外,《咆哮》还有许多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
比如主妇罗宾,她父亲早逝,母亲患了阿尔兹海默症,随时可能遗忘一切。
为了更好照顾母亲,她不顾丈夫反对将其接回家中,却因为压力过大开始出现“吃”照片的异食症。
她发现只要吃下这些照片,她就能穿越到照片里的时刻,亲身感受记忆中那些美好片段。
而这,也成了她和母亲情感的纽带,帮助她更好理解母亲的喜怒哀乐。
母女俩原本破裂的感情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修复,面对未知的将来,罗宾终于放下戒备。
因为她坚信所有经历都会化作记忆,成为她脑海中值得珍惜的宝藏。
还有艾丽莎,一个孤独的大龄未婚女青年,她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每次恋爱都以悲剧收场。
面对姐姐的催婚,艾丽莎表面显得无所谓,实际却比任何人都着急。
她甚至怀疑是因自己不够优秀,所以才会招来渣男。
这天,她如旧骑着脚踏车到公园吃午餐,为了让姐姐安心,她开玩笑说公园里有很多潜在的优秀男士。
实际上,这里却只有一群只知道戏水的绿头鸭子。
但令她没想到的是,当她挂上电话,竟然真的有一只公鸭走到她面前。
甚至还用极其低沉性感的声音向她搭讪。
鸭子说自己名叫拉里,它谈吐幽默风趣,和艾丽莎相谈甚欢。
于是第二天,深受好奇心驱使的艾丽莎又一次来到公园,并以要下暴雨为由,将那只神奇的鸭子带回家。
初时一切都很美好,他们温暖彼此,这也令艾丽莎重拾起对生活的信心,做出一系列改变。
可渐渐他们就像大部分情侣那样,因长时间相处而丧失美好的滤镜,眼中只剩下无限扩大的缺点,开始无休止的争吵与互相伤害。
虽然用鸭子代替男人讲述男女相处之道的手法非常夸张,但却充满令人耳目一新的喜感与奇幻色彩。
至于艾丽莎最后的选择,也令观众明白,女性并不是任何人的附属,作为独立个体,她们拥有绝对选择权与决定权。
3《咆哮》作为一部女性题材作品,不仅导演、编剧全员女性,每集所阐述的故事也都是关于女性不同阶段的真实感受。
女儿、母亲、妻子、女强人……尽管身份不同,但她们却同时拥有相同的标签,那就是“强大”。
而这种强大不仅来自于她们所承担的社会压力,更来自于她们本身。
在这个被男权支配的世界,要如何学会自立、学会把握当下,也成了本片探讨的最深刻主题。
《大小谎言》妮可·基德曼、曾主演过热门恐怖片《狩猎》的贝蒂·吉尔平、《拉契特》中的朱迪·戴维斯,以及依靠剧版《汉尼拔》火出圈的休·丹西,都在本剧贡献了精彩演出。
虽然这种命题作文式的剧,因导演不同、风格不同,呈现出的水平参差不齐,但它无疑是今年最有亮点的女性作品之一。
悬疑、奇幻、黑色幽默……尽管并不像《黑镜》与《致命女人》那样,拥有大尺度与反转,却仍旧值得一看。
can you hear me……这不是水果姐的那首全球热单,这是一部剧集。
本剧基于Cecelia Ahern所著短篇小说,每个故事都从一个独特的女性视角讲述,探索自己生活中与众不同、荒谬的矛盾和问题,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共8集,每集半小时。
每集开头,不一样的颜色的咆哮状态,看得出来用心设计了片头。
第一集的故事自己并没有感觉太惊艳,也许是类似的状况已经被很多人重视,也被很多人逐渐一次次的提起,所以当时自己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并不局限与肤色造成的隔阂,而是将其在内心扩大成为了人,一个个体,如果让其消失并不一定需要物理消灭化学毁灭,只是需要大家“约定俗成”般的“视而不见”,妇女会遇到,儿童会遇到,弱者会遇到,这次是最可怕的……妮可基德曼领衔的第二集让自己着实惊艳一番,作为中年人,童年记忆连接着老年人,现在回忆勾连这下一代,在这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之下,我们是不是早就忘记自己需要什么呢,其实如果吞食照片可以获得一丝丝情感的触动,那么自己也希望自己拥有这样的能力,虽然剧中女主说她是在替自己将要逐渐忘却这个世界的母亲记住过去的岁月,但是何尝不是她自己希望寻找过去的一点点影子呢,看似温馨的主题使用一种微微惊悚的方式讲述,十分不错,故事结尾,短暂的美好结局,因为我们知道,也许之后女主母亲会逐渐丧失记忆,也许女主的丈夫子女不会一直喜欢自己的岳母,外婆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也许……第三个故事看名字的时候自己想到的是更加残忍的一种呈现方式,殊不知剧中拥有字面上的呈现方式,物化女性直接成为了字面上赤裸裸的存在却又让当事人毫无察觉,当然最后是会察觉到的但是这个时候女主第一次走下架子之后短暂的快乐后发现自己存在的意义是那么的虚无缥缈,结尾的处理自己十分喜欢,哪怕是她打破了自己家庭的桎梏,她已经没有逃脱在“架子”上的命运,只不过从一个架子到了另外一个架子,这样的想法,细思极恐……遍体鳞伤的女人这个故事,内心的愧疚让自己无法逃脱所以遍体鳞伤,其中涉及到了女性处理工作与生活,育儿和实现自我,独立和婚姻生活中的协作等多方面内容,最终通过一个互助会的交流解除焦虑,自己倒是羡慕有些国家有形形色色的互助会,类似经历的人在一起彼此聊天有的时候不是寻找一种解决方案而是一种单纯的倾诉,倾诉之后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这时候也许就是豁然开的时候……第五个故事自己十分喜爱,说实话,自己几乎在故事将要结尾处才发现自己和女主一样,被一只鸭子PUA了,而且还是不知不觉之中,在一段关系中,喜欢操纵别人的人总是最精准的抓住对方的弱点和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触碰”,不知不觉中自己存在的意义被贬低到泥土,对方的需求成为了理所应当,而当自己有质疑的时候对方还会脸不红心不跳的冷嘲热讽,但是如果你站起来,站远一点,你会发现,不同视角之下,对方是多么的色厉内荏……自己被杀之后作为鬼魂寻找自己被害的真相,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惯有思维作祟,我们也看到了有些残忍和厌恶情绪从外表上你看不出来,而这才是最可怕的,你也许千次小心万次注意,却逃不掉一次无差别的厌恶性谋杀……还好故事中我们可以借助灵魂的力量,但是现实中呢……如果自己的配偶可以被退货,很有创意的一个设定,估计不少人不喜欢结尾处这位老太太依旧选择了自己的原配,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就是需要一些折腾,然后发现自己需要的只是一次尝试,一种脱离原有既定生活方式的挣扎,仅此而已,但是一次尝试,也会让今后的人生更加丰满厚重……爱马的女孩,应该是girls help girls的故事吧。
看到两个女孩子虽然彼此有不同的性格和成长经历,甚至彼此的价值观都有些不同,但是依旧可以关键时刻互相帮助,这才是让人无限温暖的吧……总的来说,诗选集的方式,类似于当初的爱死机的模式,一集一个故事,就好比在一个命题作文的框架下一个班级的学生的“练笔”一样,我们看到的或者讽刺效果拉满,或者悬疑氛围满格,或者科技点爆棚,或者充满童真童趣,有些像是都市童话,有些像是西部史诗,不一样的风格之下类似的内核,女性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需要经历的,需要面对的,需要克服的,需要战胜的,需要清楚的,需要避免的,需要坚持的,每集篇幅不长,自己十分庆幸每集在高潮之时戛然而止的设置,剩下的情节,剩下的意义,剩下的结局,观众自己去补足,观众自己去构想,留下更大的回味空间,剧中不少熟悉的人,十分诚意满满的一部作品,个人评分9.1分,推荐指数五星。
第一集,剧情发展有点慢,只有起承,没有后续。
不过还是可以get到:总有些人拿着你的东西,然后觉得他们比你更懂你的想法。
你说:“不是这样。
”他说:“不,你并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比你自己更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让我来告诉你,你其实是这样想的。
”“不,你不知道怎样对你自己更好,我知道,让我来告诉你。
”占领你的思想,占领你独立思考和说话的资格。
第二集,关于母女和记忆的故事。
母亲从未出现在所有照片里,因为她是拍照的。
女儿在觉得要失去女儿和母亲的身份时产生恐慌。
因为男人对这个女人的关注,和儿子们与婆婆的联系,这个女人又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位置。
第三集,是结构很好的预言,尤其是结尾。
不过作为上班不敢打扮得花枝招展怕遭白眼“你是来干活的还是来相亲的”工作在硬核制造业的劳动妇女,基本没有这种困扰了。
第四集,生育伤害实体化。
为什么爹这么不受待见?
她为什么要谢她老公?
这啥公司连个泵奶室都没有,好吧我司也没有,总部是有的。
这小孩儿思想有问题,需要教育。
好吧,从婴幼儿期就没人陪伴的我才是不正常的那个。
为什么让哺乳期妈妈出差啊,有病吧。
以后缺劳动力是活该的。
这男的出差关机还挺骄傲的,呸。
能实体化是你的造化。
否则如果你说出来的话,别人只会说你矫情。
这个女的已经是个强人了,正面怼。
她为啥要内疚啊,完全不懂。
郑伯他妈因为生他的时候受了惊吓还特别讨厌他呢。
不用这么苛求自己吧。
她自己死了的话就不会内疚了吧。
第五集,The duck was charming, at first. 但是拉屎那里就应该把他扔了!
这姑娘是阴道通脑了吗?
这姑娘实在太不挑了,这完全是供求关系决定的吧,过得去的男人太稀少?
而且意志脆弱。
讨好型人格就是容易被操纵。
第六集,仇女是男性最容易的获得优越感的方式。
所以,没能力花力气读书的男人,没脑子能够思考的男人,当然会选择最容易的方式。
第七集,数落对方做得不对,所以对方就什么都不做了,这是亲子关系吧。
两个成年人这样互动的?
心里没数?
第八集,复仇还分男女了?
新鲜。
什么叫“像男人一样复仇”?
穿这样只是比较方便,男人又没注册专利。
渣爹杀人犯,就牵回一匹马?
这种人有感情?
崩溃?
suffer?
我看他搞女人搞得挺欢快的。
这就是“女人的复仇吗”?
小孩儿游戏吧。
笑死。
不该叫“咆哮”,该叫“唠嗑”,或者“嘟囔”。
是Nicole演的太好还是编剧写的太好,总之在Nicole解释自己为什么吃照片的时候,眼泪忍不住涌出来。
或许是在这个父亲节,看到了备受病痛折磨和药物影响的父亲精神一日不如一日,心疼、内疚、恐惧交织在一起,心底五味杂陈。
也或许是看到妈妈在外公走了以后,对外婆的“不懂事”虽有怨言,但依旧加倍爱护,就好像Nicole解释的:
希望爸爸妈妈身体健健康康,希望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你们,希望我们都不会等到不得不吃照片的那一天才后悔。
2022-04-15首播的美剧《咆哮》,每集一个小故事,像是女权版黑镜的感觉。
被视而不见,很多设计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种族,自己父亲被种族歧视pc暴力执法的记忆被做成ai,让我想起黑镜将囚犯的最后一片灵魂关在酷刑博物馆,每个人可以电击他那集;突然让我思考,如果说ai是让人可以体验无法在现实中体验(或者代价过于高)的体验,当真人的记忆或者说经历可以当成物品买卖,这本质上是什么,和买卖身体器官有可比较性吗?
吃掉照片就能触摸自己的记忆,当自己一人孤独在人间真的很难,成为了记忆最后的记载者;我想起追梦环游记,也是记忆,被遗忘的人真正死去,那最后记得的人身上的责任好重,需要记得并传承
trophy wife=摆在架子上,女主是妈妈让她在漂亮和聪明中选择漂亮,然而影片最后路人小女孩和妈妈的对话也显示出女孩希望能选漂亮,妈妈却逼她只选聪明,其实哪一种都没错,还是看自己的选择还有比较讽刺的是就算脱离了富豪老公自己创业,自己也要坐在自己店里当trophy,只是摆在不同的架子,还是需要被物化
当身体受伤会显现出伤痕,别人可以看到,但心理或者精神受伤呢?
女性产后无论选择留在家里全职妈妈或者重回职场都会遇到各种条件,就算是怀孕生产本身也是对身体和心理得考验,对有些人甚至是煎熬,但心理上得伤痕无人看得见,这集将这种伤痕外化在身体上还是挺不错得
公鸭子pua,女性真的必须要有男朋友或者老公吗,真的必须结婚生孩子才能过好一生吗,这集处理挺好的是最后摆脱鸭子后女主新碰到了男人,也挺好的一个,一般就是远离渣男遇到真命天子的故事,但女主选择不去进一步下去,我自己也可以生活,不一定需要和男人在一起呗
这集我没太多感觉,可能是因为还没有恋爱或者结婚,这集设定倒是有趣,老公具有市场属性,可以退换货,被退货两次还会跳楼价格甩卖
解决自己谋杀案的女孩,女孩作为灵魂形式看到许多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有些想象不到却发生了。
让我注意到的是女孩第一反应自己是被前男友杀的,但却依旧在看到帅警探时会下意识觉得他靠得住,把他当成好人;在线索指向闺蜜家时也会先怀疑闺蜜而非闺蜜弟弟。
结果是怎么样呢,帅警探并不在乎她的案子,只是利用这个案子去找前妻占便宜,就算她怎么投喂证据也没用,最后只能转向低级女刑警;虽然她对闺蜜挺不好的,但闺蜜真心实意为她伤心,反而闺蜜弟弟是个极度厌女的变态。
女主最大的变化在于不再把女性当成敌人,更加信任女性了(想想咱们现在社会不光男人为难女人,女人也为难女人呀,说句可能不太贴切的话,为什么要内斗内耗呢)
最后一集,爱马的女孩,父亲去世,女孩认为能为父亲报仇的方式就是穿男人的衣服,剪男人的发型,成为男人,武力解决。
与之对应的是女主的朋友,穿着板正的裙子,当然也可以利用头脑,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小瞧”去利用女性的身份解决事情。
这集我看得不太仔细,但对两人之间的友谊还是很温暖的。
最后一集射门玩意儿?自从BLM之后明显感觉到了政治正确,cast 50%是非裔,连带着也给了亚裔一些小角色
不太喜欢,自作聪明
两集都没看完 太太太无聊了
精炼有力
是我道行太浅看不懂
喊了却没声音,全片最好的部分是片头带音乐
吃下的照片可以幻化出鲜活的记忆,女儿刚刚弄好的头发转眼又嫌弃埋汰,拒绝听从女儿指令随意游走,明明不喜欢跟母亲呆在一起却依旧强迫自己…说不上来的五味杂陈,我感觉有人触摸到了我南辕北辙的亲密关系,唯一不同的是,没有人拿相机,我也没有相片可以吃
看完就觉得好累啊,像被蜗牛拖着前行的无力感。
m第五集 所有自称女权主义的雄性(包括鸭子)都是为了骗炮的蠢d
第4集太恶心了,手指上挤出来那一段真是心理阴影。
看了两集,比较一般,像致命女人这种想做女性主题但是又比较保守。适合年轻观众看着玩吧。第三集太尴尬了,还挺喜欢这个女演员的。但是这个中间发疯跳舞太尴尬了,这个意思是想表达中间在架子上耽误了很多美好时光,但是这个表现就像发疯。。。如果整集都是歌舞片还行,前面的情节也用唱跳的会好些。
《黑镜之戛然而止的女性力量》
挺烂的。
what a letdown. is this the level we're still at when it comes to feminist storytelling
还是太温和了,最犀利的是鸭子那集,最喜欢女鬼破案
基本都是两星,第三个《架子上的女人》很有名,有他博眼球的优点 可以三星,但妮可基德曼的那个却特别好的四星水平
还以为会很惊艳,看完感觉挺一般。
很多人觉得此剧表达了“别人搭的高台是囚笼,自己搭的高台才是舞台”。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看着剧末女主强颜欢笑的脸,我倒是觉得,她最终重新回到了囚笼。如果说高架代表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凝视,那无论最后女主多么成功,她始终是没有逃离这个束缚。当然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也完全可以理解为她利用男权社会的凝视去赚的盈满钵满,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但是向下选择的自由,不是自由。突然就想起来之前关于“高跟鞋自由的讨论”,有非常多的女生认为,穿高跟鞋是为了迎合自己的审美,不是为了迎合男性凝视,可是如果最初就没有被“洗脑”,她们还会这么认为吗?那双双高跟鞋,就很像丈夫给女主搭建的高架,“不穿高跟鞋是我的自由,穿高跟鞋也是我的自由”和剧中女主何其相似。最终都没有离开那个架子罢了。
2022-04-16最后一集还挺有意思。
有点意思 但又不够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