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八岁

那年八岁,When I Was Eight Years Old

主演:罗京民,杜俊豪,邱林,吕亚萍,焦妮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那年八岁》剧照

《那年八岁》长篇影评

 1 ) 人呐,处着处着就有感情了

第一次见面看你不太顺眼,没想到后来关系那么密切。

  小小家里穷,亲妈没了,爸爸又娶了个后妈,爸爸的钱都归后妈管,亲妈还留下一个妹妹。

  妹妹长得比后妈的两个儿子看着还小,不大点儿就得帮着家里洗衣服。

  小小要是再不顾着点妹妹,家里可能也没人惦记着她了。

  小小想上学,学校里教不了啥,但他也想上学。

|  他那死了的妈说过,只有好好上学,才能有出息。

  他那死了的妈以前是学校的代课老师,上井边打水,井沿子塌了,他妈也没了。

  小小被爸爸卖给了吴先生,吴先生是个瞎子。

  哦,不,是个盲人,吴先生说不能说瞎子是瞎子,得说他们是盲人。

  吴先生还是个算命的。

  走东家串西家,给别人算命,也给别人说书唱曲儿。

  别人都说吴先生神,可小小就是不爱叫他。

  谁叫他一见小小就说他妈是他方死的呢。

  这一老一小,结着伴儿上路。

  你藏我的导盲棍,我藏你的铅笔盒。

  鸡蛋肉抢着挑着自己吃咯。

  你不叫“爷”我可就把糖自己吃了。

  路上没沟我也得叫你跳一跳。

  路上没沟,还不兴有牛粪啊。

  俩人的乐趣,像如歌的行板,叮叮咚咚。

  这一老一小,也像散文,平淡无奇,但是感情一丝一缕的,无处不在。

  后来你把鸡蛋和肉都挑给我。

  后来你还说要传授我这谋生的技艺。

  后来我怕你会怕。

  后来你给我钱叫我去读书。

  人呐,这么处着处着,就有了感情了。。。

      

 2 ) “咱俩高兴了,咱俩就玩儿一下”专访导演杨瑾

文 / 哪吒男2012年他向岳父求救借债20万元,再加上一些奖金,拼拼凑凑用五六十万拍了一部关于自己的电影,讲述儿时的小伙伴,那个夏天他们是相依为命的小伙伴,整个世界最要好的人“好到要死”。

后来他甚至忘记了那个小伙伴的名字,也再没有相遇过,电影最后两个小伙伴在路口分别,他说真实就是这样,一次随意的分别,两人就再也没见过。

这部电影叫《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在豆瓣拥有7.7的高分。

就是因为这个电影,另一个儿童题材找到了他,知名编剧林和平写的自己童年的故事——失去母亲的小孩被送到一个算命忙老头手上当领路人,这个电影叫《那年八岁》。

这是导演杨瑾第四部执导的作品,由老演员罗京民(《孙子从美国来》饰演老杨头,《士兵突击》饰演许三多的父亲许百顺)主演。

知名编剧林和平曾完成过《小姨多鹤》《风和日丽》等连续剧。

他父亲早逝,有一天母亲对他说“要是我死的早,你爸带你们,不知道会发什么。

”于是林和平写了这部《那年八岁》。

童年是很残酷的,就像《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的分别一样,《那年八岁》的结尾小男孩刚刚在教室念完一首儿歌,冲出门,老爷爷的背影成为茫茫山坳里小小的一粒,从陌生和抗拒,像亲情又像友情的一老一少,迅速开始互无关系的新人生。

正在举行的第四节浙江青年电影节是《那年八岁》首次放映,放映结束后有人问导演杨瑾“你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他说“哪有那么多主题,儿童片最忌讳就是有主题,啥是儿童片,就是咱俩高兴了,咱俩就玩儿一下,就行了。

”专访杨瑾导演特别有趣,他就像孩子一样回答每个问题。

我们还是从您上一部电影《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开始,我相信所有人都问过你为什么要取这么晦涩的片名。

这次是不是不想解释了,所以直接就叫《那年八岁》?

嗯,是的。

之前您的作品都是自己做编剧,这次您最初看到这个剧本的感觉是什么?

最初的感觉就是这个小孩儿特别可怜。

小时候我爸带着我去别人家买树苗,扛着这个树苗走回家,走了两三个小时,走了很远很远。

这个剧本一下打动我的一个地方就是让我想到这个段落,一个小孩带着一个老头走过这个山走过这个水,走啊走,特可怜。

这个意向打动了我。

电影里小男孩除了对妈妈的去世很难过,好像被送给老人当领路人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农村男孩都很皮实的,没有那么多小脆弱。

编剧林和平其实小时候跟过三个算命的老人当领路人。

我感觉您对电影里的矛盾冲突不太自信,没有台词的时候大段的煽情的音乐就铺进来了。

是,其实故事没什么矛盾,老爷爷挺喜欢这个小孩的。

编剧告诉我说书的这些瞎子嘴都特别狠,他经历过三个说书人,这三个人嘴都特坏,都是嘴上说话拿到剜你的感觉,“你妈是你方死的”“你死舅舅”,但他们心肠都特好。

《孙子从美国来》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罗京民在《那年八岁》里出演盲人吴先生。

《那年八岁》这个片名其实是一个回忆的口吻,为什么电影里没有表现呢?

我们在电影里把这些都删掉了。

我觉得用回忆的旁白来串联所有的情节,是特别弱的手法,好像连不上了才需要这样,其实剧本里有这些回忆的部分,但是我们在开拍前都删了。

所以你其实相信,他们两个人的故事就足够感人了不需要增加其他对吧。

嗯,特多余。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讲的是您自己的故事,讲完之后为什么下一个电影还对少儿的世界这么感兴趣呢?

就因为遇见《那年八岁》这个剧本。

听说您特别喜欢是枝裕和,他也特别喜欢拍小孩,您有没有从他的电影里偷师一点什么呢?

没有。

人家拍的好。

是枝裕和作品《步履不停》这两年国内的独立电影拍了特别多小孩的故事,您有看吗?

那些好像都挺残酷的,比如《鸡蛋和石头》《笨鸟》。

您觉得为什么青年导演习惯把镜头对准儿童世界呢?

因为自己有感受呀,黄骥(《笨鸟》导演)她就拍了一些自己的感受,王一淳(《黑处有什么》导演)又拍了一些自己的感受。

人最有感触的不就是自己的童年吗?

那您觉得什么样的少儿电影是好的?

讲一段故事一段记忆就是好的,别讲什么大无畏精神使劲拔高。

您之前给特别多电影做了摄影,这次《那年八岁》的摄影师是吕松野,听说你们俩这次合作特别愉快?

每天都特别愉快,没事就一起喝酒,他爱喝啤酒,我就陪他喝啤酒。

吵过那么一两次,他说“电影光是最重要的,”我说“扯淡!

故事是最重要的,人物是最重要的!

怎么光是最重要的,没光也行!

杨瑾曾为《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志同志》等电影担任摄影。

《那年八岁》的青年摄影师吕松野凭借《塔洛》《八月》两度提名金马奖最佳摄影,不同于《塔洛》《八月》的黑白色调,《那年八岁》里有着高饱和度明亮的画面。

杨瑾开玩笑说,拍完这部吕松野就“贵了”。

之前您的电影里超现实的地方特别多,《那年八岁》里也出现好几个梦境,是不是您自己性格里就有一点浮想联翩的东西?

我专门写过一本书就是关于做梦的。

因为我之前得了甲亢,每天特别兴奋也不会休息。

睡觉的时候很不安稳,一直做梦,后来我就训练自己做完梦之后醒来在心里把这些梦过三遍,然后写下来。

过了两年多这样的生活,身体越来越糟糕。

所以我又训练自己不要做梦,到现在我竟然一年也就只做三四个梦,而且还能做特别精彩的梦,顺着自己的心意做下去的那种。

那以后这会不会变成杨瑾的风格,写实的部分特别写实,但总会有一些超现实的东西。

我打算拍一个电影就是把几个梦放在一块儿,不是很伟大的那种,特逗特荒诞的那种。

不同于黑泽明老爷爷的《梦》,就是可怪了,很荒诞又很合理。

有小孩儿吗,里面?

我很少梦见小孩。

杨瑾(右)导演在现场在不散公众号文章留言,有机会获得正在举行的第四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展映的《那年八岁》电影票两张。

 3 ) 黄沙吹过的童年,倔强如巍峨山岗

《那年八岁》作为2017年浙江青年电影节唯一一部儿童电影,如一股清流流入西溪,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纯净气质。

自四年前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后,杨瑾导演深埋孩童世界,挖掘儿童生活的日常生活,做自我影像天地中的孩子王。

与电影节许多独具实验性的片单相比,作为电视电影的《那年八岁》电视感十分强烈,杨瑾在延续了前中西部农村儿童题材外,在新作中几乎抛开个人回忆杀,把目光投向更远的父辈童年。

与前作一贯欢愉忘我的基调不同,新作中对快乐的展现稀少且珍贵,在小小幼年丧母的悲剧衬托下,主人公小小的快时光稍纵即逝。

从一个八岁孩子的眼神和表情中,我们看到了不多见的任性和倔强,欢乐幸福与悲伤痛苦交替共存亦成为这部电影的主导情绪。

https://www.toutiao.com/i6490525661445227022/毕竟《那年八岁》是一部儿童电影,以家庭和个体为视角成为这部电影的表达核心;正因为抛去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宏观大视角,每一个家庭的小细节才更酸楚动人。

如果说悲伤源于小小年轻时的家庭悲剧,那么快乐的峰回路转则源于小小与算命盲人的结伴旅程。

故事的主线围绕一老一少展开。

吴老先生在旧社会中摸爬滚打,凭借说书和算命的本事混成了老江湖,在农村事务中专断神鬼之事,成为人们口中的半仙。

吴先生虽本领不凡,性格执拗蛮横,对外人避让防备,加上不能视物、更无子嗣,年过花甲无人照看,小小便成为他的直接看护人。

二人一次次挨家挨户的串门算命,中国民间的驱魔之法被导演加重了许多笔墨。

与神鬼的多年交际后,吴老先生兼具独特的强势和背后的软弱:善于安抚人心却怕怪力乱神,善于指点迷津但怕死人尸变。

在因闹鬼尿裤子被小小撞见时,倔强一生的半仙才展现出最返朴归真的一面;当然经历这次事故后,一个真是完整的农村老人让观众同情心倍增,且与小小无隔阂,爷孙之情不强求而自来。

从电影的角色情感转变来看,吴先生庆幸小小的到来,给了他黑暗中的道路指引,缓解了他一人世界的孤独感。

在善心被激发以后,吴先生可爱的一面在旅途中逐渐显现;古怪的老精灵的生命因为儿童的闯入,善良的种子在心中萌发。

当然对于小小来说,吴先生也扮演了他成长途中的引路人,在随着影像时间的不断流逝,一个孩童心智的成长和变化让人欣喜,小小因与先生的朝夕相处逐渐摆脱曾经的忧伤。

因为《那年八岁》的起点从路上开始,我们当然可以把这部儿童电影看成一部东方公路电影,祖孙二人的谋生旅程同样是内心从破碎到复合的旅程,从老吴冷若冰霜、小小叛逆倔强到依偎避雨、互诉衷肠,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不乏儿童天真烂漫,东方人的圆滑内敛亦融合在吴先生多年的为人处世中。

在故事的推进过程中,小小引领吴先生的竹竿发挥了被灌上形象的喻义。

从小小对吴先生的嫌弃不情愿到以此为玩伴,中国人的爱恨转变和情感表露寄托于这根竹竿,让本就木讷的二人有了巧妙地外在表达方式,更让情节运转少了些许尴尬和生涩。

东方公路电影的另一特点在于,两位主角看似浪漫的情感始终带着些许苦涩,小小与先生的朝夕相处更让人尝试回忆往昔的美好,而现实的缺憾老先生依然无法给予彻底的弥补;男孩小小性格中悲伤与快乐的共存也造就了观众对其的强烈认同感,在结尾处撕心裂肺的哭声亦让荧幕内外都为之动容。

据导演在见面会上的透露,故事是改编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但因东北过于山水明媚、代入感不强,西北才成为了最终采景之地,当然这得益于摄影的美好,黄土高原的奇异风光在片中一览无余。

或许西北的万里黄沙,才让小小的苦难和倔强有了历史般厚重;从电影中的每一位人物我们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硬气,这种由内而外的硬气不仅来自于个体,更来自于伟大的黄土高原。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世代生活、孕育出无数坚强的生命;新鲜的花儿、无畏的庄稼汉、赶车的马骡、纵横的山野,这让如山般坚强浑然天成、屹立不屈。

文/武侠小王子《那年八岁》作为2017年浙江青年电影节唯一一部儿童电影,如一股清流流入西溪,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纯净气质。

自四年前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后,杨瑾导演深埋孩童世界,挖掘儿童生活的日常生活,做自我影像天地中的孩子王。

与电影节许多独具实验性的片单相比,作为电视电影的《那年八岁》电视感十分强烈,杨瑾在延续了前中西部农村儿童题材外,在新作中几乎抛开个人回忆杀,把目光投向更远的父辈童年。

与前作一贯欢愉忘我的基调不同,新作中对快乐的展现稀少且珍贵,在小小幼年丧母的悲剧衬托下,主人公小小的快时光稍纵即逝。

从一个八岁孩子的眼神和表情中,我们看到了不多见的任性和倔强,欢乐幸福与悲伤痛苦交替共存亦成为这部电影的主导情绪。

毕竟《那年八岁》是一部儿童电影,以家庭和个体为视角成为这部电影的表达核心;正因为抛去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宏观大视角,每一个家庭的小细节才更酸楚动人。

如果说悲伤源于小小年轻时的家庭悲剧,那么快乐的峰回路转则源于小小与算命盲人的结伴旅程。

故事的主线围绕一老一少展开。

吴老先生在旧社会中摸爬滚打,凭借说书和算命的本事混成了老江湖,在农村事务中专断神鬼之事,成为人们口中的半仙。

吴先生虽本领不凡,性格执拗蛮横,对外人避让防备,加上不能视物、更无子嗣,年过花甲无人照看,小小便成为他的直接看护人。

二人一次次挨家挨户的串门算命,中国民间的驱魔之法被导演加重了许多笔墨。

与神鬼的多年交际后,吴老先生兼具独特的强势和背后的软弱:善于安抚人心却怕怪力乱神,善于指点迷津但怕死人尸变。

在因闹鬼尿裤子被小小撞见时,倔强一生的半仙才展现出最REAL的一面;当然经历这次事故后,一个真是完整的农村老人让观众同情心倍增,且与小小无隔阂,爷孙之情不强求而自来。

从电影的角色情感转变来看,吴先生庆幸小小的到来,给了他黑暗中的道路指引,缓解了他一人世界的孤独感。

在善心被激发以后,吴先生可爱的一面在旅途中逐渐显现;古怪的老精灵的生命因为儿童的闯入,善良的种子在心中萌发。

当然对于小小来说,吴先生也扮演了他成长途中的引路人,在随着影像时间的不断流逝,一个孩童心智的成长和变化让人欣喜,小小因与先生的朝夕相处逐渐摆脱曾经的忧伤。

因为《那年八岁》的起点从路上开始,我们当然可以把这部儿童电影看成一部东方公路电影,祖孙二人的谋生旅程同样是内心从破碎到复合的旅程,从老吴冷若冰霜、小小叛逆倔强到依偎避雨、互诉衷肠,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不乏儿童天真烂漫,东方人的圆滑内敛亦融合在吴先生多年的为人处世中。

在故事的推进过程中,小小引领吴先生的竹竿发挥了被灌上形象的喻义。

从小小对吴先生的嫌弃不情愿到以此为玩伴,中国人的爱恨转变和情感表露寄托于这根竹竿,让本就木讷的二人有了巧妙地外在表达方式,更让情节运转不如太过于尴尬和生涩。

东方公路电影的另一特点在于,两位主角看似浪漫的情感始终带着些许苦涩,小小与先生的朝夕相处更让人尝试回忆往昔的美好,而现实的缺憾老先生依然无法给予彻底的弥补;男孩小小性格中悲伤与快乐的共存也造就了观众对其的强烈认同感,在结尾处撕心裂肺的哭声亦让荧幕内外都为之动容。

据导演在见面会上的透露,故事是改编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但因东北过于山水明媚、代入感不强,西北才成为了最终采景之地,当然这得益于摄影的美好,黄土高原的奇异风光在片中一览无余。

或许西北的万里黄沙,才让小小的苦难和倔强有了历史般厚重;从电影中的每一位人物我们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硬气,这种由内而外的硬气不仅来自于个体,更来自于伟大的黄土高原。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世代生活、孕育出无数坚强的生命;新鲜的花儿、无畏的庄稼汉、赶车的马骡、纵横的山野,这让如山般坚强浑然天成、屹立不屈。

 4 ) 小小,吴先生

苍凉的背景,时代背景是苍凉的,人物背景是苍凉的。

8岁的小小,被亲爸和后妈卖给会说书,会算命的吴先生。

吴先生,一个看似很神的算命瞎先生。

在村里很有声望,对他的尊重,丝毫不输当地的老师。

哪家有点事,都喜欢请他算一算。

一个一生活在黑暗里的老人,一个本应该有着光明少年,因生活的无赖,走到一起。

从此,你是我的眼睛。

我是你的依靠。

曾经,我们无缘,今后,你我是亲情。

如果不是小小,吴先生会一直活在孤独与黑暗中。

如果没有吴先生,小小会一直生活在后妈与爸爸的冷落中。

他们都是彼此温暖了彼此。

 5 ) 没人买的电影还能奢求什么呢?

有人说镜头不好,有人说有迷信打斗,有人说结尾仓促。

一个没有什么投资的电影这样还不行吗?

难道迷信和打斗骂人不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吗?

结尾的戛然而止总比花里胡哨的不真实强吧,才7.4分?

被现在许多电视剧秒杀?

大概是年轻人不看,中年人苛刻罢了。

古朴和真实,让人内心宁静,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乱世保留一份净土吧

 6 ) 俗

导演水平和剧作水平都维持在3分的诚意之作。

八岁的小小被父亲和后妈送去给算命的盲人吴先生指路,建立了如同“爷孙”般的情感,被吴先生送回学校。

影片可以说除了诚意,就没有什么别的优点了。

表达的原则上挺陈词滥调的,故事背景在旧时代,一个是被偏心后妈送去赚钱的孩子,一个是从小就孤苦无依的算命老头,所谓的读书有没有用的讨论也是浅尝辄止,最后的落点在小小喊吴先生爷爷,完全在意料之中。

人物的塑造也不够真实。

前半部分关于对小小母亲的讨论,确实给影片增添了一些戏剧性,但是吴先生的这些行为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

所以人物情感的转变也就显得很随性。

配角就更加符号化了,从行为到台词都显得很幼稚简单。

而在情节上,无论是算命还是强奸案的一些情节,也都没能给到对应到作用。

把那些神乎其神的算命用一个撒谎就解释了,实在是说服力不够。

而无意间酿成的强奸案竟然草草结束,没有任何作用。

导演还很明显在视听语言上没什么水平。

在文化的审美上也没什么造诣,秦腔元素就简单的卖唱了两次,没有营造出文化氛围。

 7 ) 你的八岁,他的八岁

今晚打开电视,正好电影频道在放《那年八岁》,看到主角小男孩小小偷兔子被揍,然后就一直跟着个算命老头过活。

没看到电影开头,猜是约么男孩的爹不要他了,然后算命老头就领着养了。

男孩的亲娘应该是在意外中去世了,看男孩做梦回忆妈妈,然后房子塌了,妈妈没跑出来。

男孩妈妈教男孩读书上进学大道理,所以男孩一开始对算命老头的手艺嗤之以鼻,斥为骗子把戏。

哦对了,算命老头眼睛还看不见。

男孩不服老头,叫他“瞎子”,老头回他“小兔崽子”要叫“盲人”。

男孩领路带老头才牛屎,老头拿糖不给男孩吃,除非男孩叫他爷。

期间看着算命老头带着小孩说书、算命,男孩从最开始的不服到之后的信任、接起老头的衣钵。

结局大致也能猜到,约么是老头死去,男孩回忆终止。

大致是年纪大了,越发看不得这类朴实的电影,一点点细节都能触到泪点。

尤其是看到男孩夜半想妈妈、村里小孩欺负“瞎子”、嘲笑男孩“领瞎子”、连看到男孩懂事受欺负也闷不吭声,心头真的很难受。

想到自己八岁那年,家庭也算温暖、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和很多人比,真的很幸福了。

人真的要知足。

最后一直记得算命老头的一句话,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做到:“以后碰到盲人,不要叫瞎子,要叫盲人。

”END

 8 ) 一点猜测

其中的一个细节。

瞎子吴先生帮人算命,那家人的儿子在部队当兵。

虽然电影里没有透露具体的年份,但从后来的对话里有“就要大锅饭”的字眼,那应该在1958年以前。

儿子属龙(1928年出生),瞎子一算说他今年25岁,按照中国农村传统的习惯,都是报虚岁,那这就是1952,1953年的故事,正在朝鲜战争时期。

这家人的儿媳妇,生的是个女娃。

(有特写,没有小JJ的)他们忽然找瞎子来算命,问的是儿子的“官运”,儿子长年不在家。

吴先生这番话,初衷是想帮那个儿媳妇说点好话,怕长期没有丈夫在家的媳妇在婆家日子不好过。

没想到后来,却发生了公公强暴儿媳妇的结局。

公公被枪毙,剩下家丑外扬的儿媳妇和她婆婆,在农村会遭到多少白眼和歧视,难以想象。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我猜,大概儿子在前线牺牲或者失踪了。

不然一家人不会无缘无故的请一个算命先生来占卜命运。

瞎子也说了,他们摊上事了,我给他们一个安心。

如果儿子死了,他们下一代又没有孙子,农村人很有可能觉得“断后”。

(何况是50年代)就算有痣的奶子再好,一千人才出一个,可六七十岁的公公图什么造化?

这不是色欲熏心的事儿,死活想留个后,才是驱使他这么做的主要原因。

人算不如天算,这也是瞎子完全没有想到的结局。

所以他说这是为儿媳妇好的时候,从众人的嘴里知道后来发生什么事的男孩回头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

瞎子的确不会算,真正会算的是老天爷。

 9 ) 小,也懂得陪伴

一开始,说实话并没有太大兴趣,完全是因为下班回家,手机微信没人聊,微博刷过,B站逛了后无所事事(ennnn…此处应放二胡声),恰逢老爸在看中央6,跟着一起看。

故事的开始,就是陕西高原上一户穷苦人,一家五口:爸爸,后妈,小小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显然,小小就是本片的男主角(因为只有他有名字……),因为家里已经穷困潦倒,迫不得已,爸爸把八岁的渴望上学但是每日家务农活轮番上阵的小小送去给算命先生吴先生当“眼睛”。

小小经常做梦梦到去世的妈妈,教他学习,给他唱歌,教育他如何做人,但是吴先生第一面就说他没有福相,克死了他最尊敬的妈妈,此后小小怀恨在心,拒绝配合,无奈家里的状况,也有可能是屈服于爸爸的棍棒亦或是为了妹妹能吃饱饭,不得已为吴先生领路。

经过了每天的朝夕相处,又开始的反抗,使坏到看到吴先生为自己出气,教自己绝活(算命和说书)。

吴先生也因为开始的斗气(由此可见是个老顽童)挑光鸡蛋和肉到把肉和鸡蛋给小小,使唤小小变成把他看作自己的孙子,知道小小渴望学习,把攒下来的钱送小小去上学,自己毅然独自谋生,结尾是小小回归到课堂,读着读着书,突然心里不是滋味,冲出学校站在村头树下,大声的喊着吴先生渴望已久的“爷爷”。

根据小小的梦境,去世的妈妈是突然逝去的,最后他喊“爷爷“的画面,是不是暗喻着吴先生预感自己命不久矣,所以无所谓名分,直接教小小全身绝活,以防他离开后小小无法生存下去。

无从猜测,但是这种由慢慢陪伴而产生的情谊忘年交很是让我羡慕。

虽然小小才八岁,但是小,也懂的陪伴,也懂得感情。

只是有时候会有属于自己的傲娇态度,回应需要时间。

这一下子就让我想到第二个中班,和瑞瑞讨论的相亲男见一面就热情无比,见两面就疯狂表白,恨不得见三面就开始求婚的姿态,跟是让人惶恐,也或许我们俩都是慢热的摩羯??

这年头速食爱情是有,但是我们都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慢慢了解,从朋友变成恋人不好吗?

你的热情如此迅速,我怕跟不上你的节奏,等我回应时你已经冷却。

是说年岁不等人,但是最起码的了解总该有的吧,再说如今的姑娘们独立自强,也不是随便凑合的人儿啊!还是希望有电影中的小小那般,你慢慢的陪伴,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们细水长流,比什么不好?

也或许我没什么经验,胡乱瞎扯一通,不过谁care,无论亲情,爱情,友情,我都希望,慢慢来,长一点儿,再长一点儿,再再长一点儿。

 10 ) 你我都是孤独世界里的一粒尘埃

看了那年八岁,被这个朴实无华,平实简单的故事打动。

一直很喜欢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和小说,可能是因为自己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吧。

原野,老人,村落,一幕幕出现在眼前,我的心仿佛也在温柔的舒展。

就像剧中屏蔽了黄土高原灰尘漫天,干涸少水,植被稀疏的贫瘠,而是诗意的赋予它清新明快的色调,记忆中的童年,也是美和向往的存在。

老人是个瞎子,靠算命说书为生,在长年累月的谋生中,老人的心生长出坚硬的外壳,他给自己的人设是精明,厉害,不可侵犯。

当我看到他蹒跚着走在蜿蜒曲折的小道上,当他在夜晚为了一顿饭一个落脚的地方不得不打起精神弹琴说书,我的心就会隐隐的疼。

一个老人独自生活本就不易,何况是个盲人。

小小的加入让我感到一丝欣慰,老人终于有伴了。

从小小的角度说,因为母亲早逝,父亲娶了后妈,从此他就得不到关爱,为了每月六块钱,父亲把他卖给了盲老人当领路。

起初,他怨恨这个世界,恨父亲,恨后妈,也恨这个盲老人,但他太弱小,无法对抗命运的不公。

与盲老人的关系也是由最初的抗拒到最后的相依为命的状态。

盲老人其实一开始就是喜欢这个小孩儿的,多了一个人陪伴对他孤独的人生来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而小小则是在日夜相伴中对老人生出了感情,可能有可怜同情的成分在里面。

他俩关系的转折点是一个晚上,遇到假闹鬼,小小出逃之后又返回去救盲老人,老人内心很感动,从此以后敞开心扉表达对小小的喜爱,最后为了小小的前途送他去上学,小小飞奔进教室,念了几句书,转念一想,舍不得老人,又飞奔而出,只看到远处老人渺小的背影,孤独又坚强,小小大声呼喊着爷爷,全剧终。。。

其实我很希望小小和老人继续生活在一起,我设想小小白天上学,晚上依旧会回老人那里,因为那儿至少有人是真心的爱护他。

天地间,一老一小,继续相扶相依,走过漫漫人生路。。。

《那年八岁》短评

电影的魅力之一在于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这部电影故事匮乏,手法上过于单一,好像对农村的纪录但让人看了毫无收获。

7分钟前
  • Echo
  • 较差

以为是贫困父子相依为命生活的故事,结果却是小男孩给算命瞎眼先生当领路人的剧情(莫名想到《导盲犬小Q》),而且还充斥着迷信、辱骂等为我不喜的桥段,故事情节编排不满意的同时,制作上也存在挺多的问题,倒是部分特色台词有惊喜…看完才发现是《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导演杨瑾拍的,有些失望。

1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这部电影平平无奇,没有太大的亮点。素材也不是很好

13分钟前
  • 豆友5UywUuehrE
  • 较差

杨瑾的第四部长片,我一厢情愿地以为会是一部《童年往事》,结果名字还真像,可它在理念上的陈旧却足足退步到了《百鸟朝凤》的水准,这是怎么了?

16分钟前
  • 狄飞惊
  • 较差

温情沉静,淡淡的感情,像镜头一样,跟时间流淌着,如果更深沉有力就更佳了。

18分钟前
  • 黑色阿尔法
  • 还行

22.2.10没那么感人,一般般。

20分钟前
  • 🤔 Spencer玄子
  • 还行

相当有诚意的电影,中国缺乏的正是对这类电影的重视

25分钟前
  • Acid Burn
  • 力荐

。换句话

26分钟前
  • 南森
  • 很差

不是很懂想说什么

28分钟前
  • BLUEVIL
  • 还行

表达的原则上挺陈词滥调的,故事背景在旧时代,一个是被偏心后妈送去赚钱的孩子,一个是从小就孤苦无依的算命老头,所谓的读书有没有用的讨论也是浅尝辄止,最后的落点在小小喊吴先生爷爷,完全在意料之中

31分钟前
  • 白日梦中梦
  • 还行

三星半

35分钟前
  • 荒野大表哥
  • 推荐

算命却不能认命,眼瞎心却不瞎。乡土风,爷孙情,相依靠,领路人。土埂、麦田、小溪在吕松野的摄影加持下,既真实又超现实,小演员的表演也不错,像董子健,未来可期。

38分钟前
  • Mekena Shek
  • 推荐

不是爷孙胜似爷孙

43分钟前
  • F in l w M
  • 还行

吕松野摄影的第四部长片

4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感觉现在很少有这种纯粹的讲人与人之间最简单的感情片了,可能不流行了,就连纯粹的爱情片都很少。放现在的8岁小朋友,给一个iPad早就把妈妈抛诸脑后了,时代不一样了,人们的关注点也不一样,人类最纯真的感情就变得弥足珍贵起来。

47分钟前
  • 糖果绿豆冰
  • 推荐

中央媒体公然宣传封建迷信算卦卜命,我国还是无神论国家吗??还包装上温情的外衣,那么话说回来,《中邪》虽然也是表现封建迷信,但它是揭露迷信的,反而不让上映了??

52分钟前
  • FOTKG
  • 较差

很感动,想到了我小时候的点滴。

54分钟前
  • 快乐王子
  • 还行

没想到豆瓣的评分会这么低,也没想到这电影是17年的。电影的色彩,整个调性,完全没有随主流。故事讲的是几十年前的一个农村盲神仙和领道的小孩之间故事。就像有网友说的,这就像一篇散文,淡淡的,但情感特别真挚。如果以后电影院能多出现这类似的电影该多好,让我们知道世界曾经或者现在的模样。

56分钟前
  • 康浩
  • 力荐

看这部电影,仿佛小时候在夏夜纳凉,听老人们讲古,时光倒流。

57分钟前
  • 盛正方
  • 推荐

为了标记

1小时前
  • 雾海夜航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