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点纠结用什么标签,但这真是一部被低估了的片子。
故事情感很真挚,至少我被感动到了。
如果喜欢《菊次郎的夏天》,也一定会喜欢上这部片子。
没钱没文化,甚至连尊严都没有的四毛看似在混日子,但他有自己的体面,他对情感更是无比真诚的。
衣着光鲜亮丽的人,其实也只是更凶了一点。
四毛一直处于求而不得的爱情和生活境遇之中。
水生好似一个四毛童年的缩影。
四毛保护水生,水生也和四毛一起成长。
最后四毛烧掉了重金买的衣服,和顺来的红色羽绒服,很难简单评判他在告别什么。
他留下来的铅笔盒和钱,有对水生的承诺,和他一个成年人的体面,更有他对自己失败人生的清醒认真——这个社会生活的成年人需要文化。
四毛走了,燕尾楼也拆了,水生没找到四毛。
但我更愿意相信,四毛会好起来的。
虽然对此,我也不是很有信心,但我希望如此。
在电影没上映之前是通过陈奕迅演唱的同名主题曲《不期而遇的夏天》了解到这部电影的,而且也了解到是有陈创老师出演的,仔细地了解之后,猜测这应该是一部留守儿童与镇里无业游民互相救赎的故事(没看过菊次郎的夏天,有空去看一下)。
但很可惜的是当时由于学校的原因没能去看成,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
我仅仅只是看了开头,第一感觉就是真实。
可能是因为本人的生活环境就是在南方的小城市里,所以对影片拍摄地的背景有很强的归属感。
被野草侵染的古桥,破败发霉的瓦房和回村新建的“别墅”,还有一个镇子里那些互为联系的人…… 影片对于故事的处理是从偷钢管的黄四毛和被校园霸凌的易水生两人被追赶到一间破房子,意外地躲在了同一个柜子里开始的。
房外的墙上还戏谑的写着两个粉笔字:文物。
当追赶黄四毛的殷老板和孩子王相遇的时候,那一声“爸,我!
”属实是把我整笑了。
其实可能正是因为父亲的作威作福,才让孩子成了校园里的霸凌者。
黄四毛从柜子里出来撞破了三人霸凌易水生之后,本来打算一走了之,如果他真的一走了之,让易水生在镜头面前被三个孩子欺凌的话,或许从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来说会更残酷一点。
但需要知道的是,影片中的小孩均不是真正的演员,而是从当地(约)6000个孩子中挑出来的,若真的这样拍摄,或许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吧,只是一个设想。
为什么被校园欺凌了不告诉家长?
其实很多被校园欺凌的人不在于他们是否是身材处于劣势,心理是否内向,而在于家庭环境。
如果处在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之下,那么孩子受欺负之后会第一时间给家长说,因为在以往的印象里,父母都是自己坚强的后盾,父母能够理解自己,能够关爱自己。
而在另一种情况下,父母只会骂“为什么和别人打架”,“你和别人打架就是不对”,“别人怎么会无缘无故欺负你?
”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沟壑,这个时候就不要再说“孩子在学校出了什么事也不和我说”之类的话了。
更何况易水生的父母离开了他去深圳打工,家里外公外婆并非不是隔代亲,而是因为害怕他们担心没有说。
而易水生又怎么会要那些“亲戚们”帮自己做主呢?
当易水生要回七里坑的时候,偶遇被殷老板打了之后拉去警察局的黄四毛。
他看见黄四毛盯着在镇人民政府门口的袁桂莲愣住了,突然明白了什么…… 黄四毛的父亲在这个镇子里清清白白、本本分分地做了一辈子的人,黄四毛早年的时候也曾逃离这个镇子出去打工,可是却因为“没文化,赚不到钱,没意思”又回到了镇子里混吃混喝,上个公交车一块钱哪怕是也要逃票。
值得一提的是售票员态度不好但还是让他坐到了桥头。
他之所以要去桥头还是因为在桥头如果运气好的话,能够看到桂莲。
易水生回到七里坑看妹妹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出来其实不论是易水生还是他妹妹,都有想要离开各自环境的理由,他们相互以为各自的环境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但其实,他们不过是想要一个家人整整齐齐的地方,一个不受欺凌,不受白眼,有家人在的地方。
黄四毛再次撞破了易水生被欺凌,这一次他替易水生撑腰,要他反打哪三个孩子时,被压迫久了的易水生第一次得以发泄自己的怒气,尽管只是拿着水瓶子。
黄四毛住的地方是已经报废的计划生育服务站。
影片中不论是易水生还是他伯伯家都已经是二孩了,这个破败计划服务站墙上的“晚婚少生”属实是有点令人唏嘘。
最快响应国家政策的永远是普通人,在社会风浪下迷失得最多的也是普通人。
在往钢管里灌沙子(又去工地偷钢管了)得知易水生在上的小学之后,黄四毛让水生收集学校里的瓶子带给他,从此开启了两个人的约定。
四毛替水生赶走校园里的欺凌者,水生替四毛收集他拿不到的空水瓶。
夜里四毛偶遇殷老板被殷老板打的时候,其实这就像是一条食物链每个有钱的大人都能欺负黄四毛,黄四毛能打跑欺凌者,欺凌者欺凌易水生。
而殷老板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的欺凌者罢了。
黄四毛被打之后就没有去找易水生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觉得没面子,而是在反思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思考得不深,啃着面饼看着天花板便是一天。
在桥边上等待桂莲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袁桂莲的男人邓春生。
水生看见之后跑去黄四毛的身边,其实两个人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建立了联系。
黄四毛解释道为什么自己会喜欢袁桂莲,因为她在自己初二辍学之前对自己最好……
易水生和黄四毛两个人后来的嬉笑,居然成为了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欢乐。
梦想着把袁桂莲娶回家的黄四毛偷了袁桂莲的羽绒服挂在床尾日日夜夜地思念,以为自己有钱之后袁桂莲肯定会喜欢自己的,可是他却始终在逃避自己。
待叔公来说三奶奶要不行了之后,长年不回去的他才想要回去看三奶奶。
其实是不想三奶奶看到毫无作为的自己,路边碰到了熟人要发好烟,开着收破烂的车子还要说是借朋友的,都是因为不想别人看轻自己。
看望三奶奶的时候,他偷偷地将钱塞给三奶奶,悄悄地依偎在了三奶奶的身边。
个人感觉这里是影片的亮点。
前面黄四毛以为三奶奶是因为不想花钱才不去医院所以回家把自己的钱都提了出来给了三奶奶,没想到三奶奶居然把钱存了起来要留给他娶老婆盖房子,还替他做了娶新娘子的聘礼。
其实现实中可能老人真的冥冥之中会有一种感觉,到了那个时候她会知道的。
我奶奶要走了的时候,把家里收拾地整整齐齐,没有和我爸爸告别,而是喊来了我妈妈,跟她断断续续的说了很多,妈妈和我说的时候我才知道,她其实也把养老的钱省吃俭用留了下来,还有20块钱留给了我,这一张二十块钱真的特别沉重。
影片中黄四毛和邓春生的冲突让易水生确定了自己内心对黄四毛的看法,觉得黄四毛永远在逃避自己的不足,肯定抢不过人家。
这一次冲突在两个人的心中都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后来黄四毛替易水生搬米回家,他外婆留四毛在家吃饭的时候,他家的六百块钱不见了。
而此时四毛恰好买了一件快600块钱的红色外套,因为他认为袁桂莲穿红色的最好看。
这一次的真正地伤透了黄四毛的心,因为他真正地把易水生当成了他的朋友而易水生却把他当小偷。
在警察局他知道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解释得清楚,索性不辩驳。
所幸此时外公急匆匆地赶到了警察局,误会才解开。
可是易水生和黄四毛能和解吗?
没有黄四毛保护的易水生很快又被欺凌,这一次他还带着他妹妹…… 之后便是我认为影片的高潮,不在此剧透了。
个人评分7.7。
看完《不期而遇的夏天》,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直到最后一行字幕消失,还呆滞的坐在电影院没意识到已经放映完毕。
我想该如何表达我此时的千头万绪...首先,电影本身小众温情,却也现实而刻骨。
讲的是来自江西宜春(没错,就是我的家乡❤️)的一个典型南方城乡结合的普通小镇上的故事。
以底层无业游民、留守儿童➕校园霸凌两大主角相遇,真实地刻画出社会边缘人物和留守儿童的境遇,从而引发大众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这类以小人物反映社会现实的主题,真情实感的就如同纪录片一样直叙出来,一个没有文化,没有一技之长浑浑噩噩;另一个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无法感受亲人悉心照料的安全感。
为什么我会感到真实和强烈共鸣,因为确确实实这是在老家的小村镇上存在的人物和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历史发展的客观又有自我情况的主观...不过欣慰的是比起十年前,现在已经少很多了。
易寒导演专业功底确实了得(小宜春的骄傲!
👍🏻)把原本印象里老式破旧的小村小镇也能拍的这么清新唯美哈哈。
电影里诸多细密工整的各式巧妙构图,看得我阵阵上头(强迫症狂喜🤤)流畅自然的运镜和极为考究的光影效果,也为充满乡土气息的城乡结合部增添不少质感!
经典影视角色“福贵”“啸天犬”的扮演者——宜春人陈创也是此次回家乡倾情饰演——小镇游民“黄四毛”,好的演员不用过多赘述,1:1还原的演技值得所有老乡称他为小宜春的又一个骄傲🤟🏻还有超过一半的本地演员,诸多台前幕后的电影人,感谢🙏🏻哎居然说了这么多...表达来表达去我最大的情绪应该还是乡土情怀爆发吧,毕竟作为一个本就欠发达还没什么存在感的小地方来的——土生土长的宜春人,看到在自己家乡拍摄的电影能在全国院线上映,虽然题材和受众注定了票房和商业价值不会很高,但已经满是感动与开心❤️希望电影和小宜春,还有平凡普通但仍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的人们,都继续向前冲哇!!!
不期而遇的夏天 (2020)6.72020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易寒 / 陈创 郭可轩
这不是一个忘年之交的故事,或者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忘年之交的故事,这是中国千千万万如片中的小镇的缩影。
我们的小时候,恰巧赶上国家飞速发展的时期,小镇很慢,慢得跟不上如此飞快的速度,渐渐,充满快乐记忆的小镇已经不是个谋未来的好地方了,所以得出去,丢下父母孩子也得出去,因为留在这里没有“好出息”,只有拾破烂这个丢人的收入来源,但是啊,小镇是真美,到处都有我们小时候最美好的回忆,田间地头有我们奔跑的脚印,松柏杨柳有我们爬过的痕迹,溪流沟河有我们笑过的回音,还有最亲的人和最好的朋友,虽然有些朋友出去回来后没那么好了,渐渐变成了“闰土”和“老爷”之类的关系。
所以我们得长大啊,小时候的快乐养活不住我们,不能让我们有出息,也不能让我们被人看得起,长大出去挣钱才行。
我敬佩且羡慕黄四毛的勇敢,敢于守住小时候的那颗心,那份纯真,虽然这完全可能是我的主观臆测,因为他也说不清楚他为什么不想离开小镇,但我看不起他那自暴自弃还盲目自信的阿Q行为,也许是他太理想化了吧,亦或许,他只是“好吃懒做”,而且对于女性身体的指摘和意淫也让人厌恶。
影片直至结尾也没有反转,满是遗憾,也许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的爽文大反转,不过是三分甜头治愈七分苦辣罢了,而黄四毛和易水生的去向也引人遐想。
其次,在观看影片时每每至伤心之处,都让人隐隐沉痛,无以言表,因为片中的悲伤不是让人痛哭流涕,而是压抑,流不出来眼泪的悲伤。
最后,电影画面,演员演技(尤指主角陈创),故事情节,艺术水平都很不错,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评分比较低。
在电影没上映之前是通过陈奕迅演唱的同名主题曲《不期而遇的夏天》了解到这部电影的,而且也了解到是有陈创老师出演的,仔细地了解之后,猜测这应该是一部留守儿童与镇里无业游民互相救赎的故事(没看过菊次郎的夏天,有空去看一下)。
但很可惜的是当时由于学校的原因没能去看成,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
我仅仅只是看了开头,第一感觉就是真实。
可能是因为本人的生活环境就是在南方的小城市里,所以对影片拍摄地的背景有很强的归属感。
被野草侵染的古桥,破败发霉的瓦房和回村新建的“别墅”,还有一个镇子里那些互为联系的人…… 影片对于故事的处理是从偷钢管的黄四毛和被校园霸凌的易水生两人被追赶到一间破房子,意外地躲在了同一个柜子里开始的。
房外的墙上还戏谑的写着两个粉笔字:文物。
当追赶黄四毛的殷老板和孩子王相遇的时候,那一声“爸,我!
”属实是把我整笑了。
其实可能正是因为父亲的作威作福,才让孩子成了校园里的霸凌者。
黄四毛从柜子里出来撞破了三人霸凌易水生之后,本来打算一走了之,如果他真的一走了之,让易水生在镜头面前被三个孩子欺凌的话,或许从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来说会更残酷一点。
但需要知道的是,影片中的小孩均不是真正的演员,而是从当地(约)6000个孩子中挑出来的,若真的这样拍摄,或许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吧,只是一个设想。
为什么被校园欺凌了不告诉家长?
其实很多被校园欺凌的人不在于他们是否是身材处于劣势,心理是否内向,而在于家庭环境。
如果处在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之下,那么孩子受欺负之后会第一时间给家长说,因为在以往的印象里,父母都是自己坚强的后盾,父母能够理解自己,能够关爱自己。
而在另一种情况下,父母只会骂“为什么和别人打架”,“你和别人打架就是不对”,“别人怎么会无缘无故欺负你?
”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沟壑,这个时候就不要再说“孩子在学校出了什么事也不和我说”之类的话了。
更何况易水生的父母离开了他去深圳打工,家里外公外婆并非不是隔代亲,而是因为害怕他们担心没有说。
而易水生又怎么会要那些“亲戚们”帮自己做主呢?
当易水生要回七里坑的时候,偶遇被殷老板打了之后拉去警察局的黄四毛。
他看见黄四毛盯着在镇人民政府门口的袁桂莲愣住了,突然明白了什么…… 黄四毛的父亲在这个镇子里清清白白、本本分分地做了一辈子的人,黄四毛早年的时候也曾逃离这个镇子出去打工,可是却因为“没文化,赚不到钱,没意思”又回到了镇子里混吃混喝,上个公交车一块钱哪怕是也要逃票。
值得一提的是售票员态度不好但还是让他坐到了桥头。
他之所以要去桥头还是因为在桥头如果运气好的话,能够看到桂莲。
易水生回到七里坑看妹妹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出来其实不论是易水生还是他妹妹,都有想要离开各自环境的理由,他们相互以为各自的环境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但其实,他们不过是想要一个家人整整齐齐的地方,一个不受欺凌,不受白眼,有家人在的地方。
黄四毛再次撞破了易水生被欺凌,这一次他替易水生撑腰,要他反打哪三个孩子时,被压迫久了的易水生第一次得以发泄自己的怒气,尽管只是拿着水瓶子。
黄四毛住的地方是已经报废的计划生育服务站。
影片中不论是易水生还是他伯伯家都已经是二孩了,这个破败计划服务站墙上的“晚婚少生”属实是有点令人唏嘘。
最快响应国家政策的永远是普通人,在社会风浪下迷失得最多的也是普通人。
在往钢管里灌沙子(又去工地偷钢管了)得知易水生在上的小学之后,黄四毛让水生收集学校里的瓶子带给他,从此开启了两个人的约定。
四毛替水生赶走校园里的欺凌者,水生替四毛收集他拿不到的空水瓶。
夜里四毛偶遇殷老板被殷老板打的时候,其实这就像是一条食物链每个有钱的大人都能欺负黄四毛,黄四毛能打跑欺凌者,欺凌者欺凌易水生。
而殷老板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的欺凌者罢了。
黄四毛被打之后就没有去找易水生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觉得没面子,而是在反思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思考得不深,啃着面饼看着天花板便是一天。
在桥边上等待桂莲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袁桂莲的男人邓春生。
水生看见之后跑去黄四毛的身边,其实两个人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建立了联系。
黄四毛解释道为什么自己会喜欢袁桂莲,因为她在自己初二辍学之前对自己最好……
易水生和黄四毛两个人后来的嬉笑,居然成为了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欢乐。
梦想着把袁桂莲娶回家的黄四毛偷了袁桂莲的羽绒服挂在床尾日日夜夜地思念,以为自己有钱之后袁桂莲肯定会喜欢自己的,可是他却始终在逃避自己。
待叔公来说三奶奶要不行了之后,长年不回去的他才想要回去看三奶奶。
其实是不想三奶奶看到毫无作为的自己,路边碰到了熟人要发好烟,开着收破烂的车子还要说是借朋友的,都是因为不想别人看轻自己。
看望三奶奶的时候,他偷偷地将钱塞给三奶奶,悄悄地依偎在了三奶奶的身边。
个人感觉这里是影片的亮点。
前面黄四毛以为三奶奶是因为不想花钱才不去医院所以回家把自己的钱都提了出来给了三奶奶,没想到三奶奶居然把钱存了起来要留给他娶老婆盖房子,还替他做了娶新娘子的聘礼。
其实现实中可能老人真的冥冥之中会有一种感觉,到了那个时候她会知道的。
我奶奶要走了的时候,把家里收拾地整整齐齐,没有和我爸爸告别,而是喊来了我妈妈,跟她断断续续的说了很多,妈妈和我说的时候我才知道,她其实也把养老的钱省吃俭用留了下来,还有20块钱留给了我,这一张二十块钱真的特别沉重。
影片中黄四毛和邓春生的冲突让易水生确定了自己内心对黄四毛的看法,觉得黄四毛永远在逃避自己的不足,肯定抢不过人家。
这一次冲突在两个人的心中都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后来黄四毛替易水生搬米回家,他外婆留四毛在家吃饭的时候,他家的六百块钱不见了。
而此时四毛恰好买了一件快600块钱的红色外套,因为他认为袁桂莲穿红色的最好看。
这一次的真正地伤透了黄四毛的心,因为他真正地把易水生当成了他的朋友而易水生却把他当小偷。
在警察局他知道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解释得清楚,索性不辩驳。
所幸此时外公急匆匆地赶到了警察局,误会才解开。
可是易水生和黄四毛能和解吗?
没有黄四毛保护的易水生很快又被欺凌,这一次他还带着他妹妹…… 之后便是我认为影片的高潮,不在此剧透了。
个人评分7.7。
本片很真实,不得不说陈创和小男孩的演技真的都很好。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黄四毛被水生冤枉偷钱之后在警局里误会解除时的那个望向水生的眼神,完美诠释了心中的委屈,愤懑还有失望。
水生则很好的表现出的对希望的渴求与生活的无力,节奏感很强。
把农村里某些有点钱又很豪横喜欢欺负老实人的散发着恶臭的那一类人描绘的尤其真实,让人反思人性的险恶,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黄四毛从始至终贯穿全电影的孤独感,以及时代创下的悲剧(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在农村的孩子。
)也让人更想去关注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
这是我们需要去寻求的意义。
看片名以为是部爱情片 其实是讲留守儿童的影片 影片很真实的反映了农村父母外出务工 孩子留守农村的现状 老人管不好 亲戚给白眼 孩子寄人篱下 受霸凌的现实 同样被欺负的还有那个四川捡破烂的敢怒不敢言的黄四毛 这样的两个年龄差别大的人成了朋友易水生在帮黄四毛捡水瓶 卖废品看原桂莲中逐渐发现黄四毛其实很可怜 被人欺负被人看不起 而还装得有钱 有面 逐渐与这个唯一的朋友疏离 因为外婆的钱一时没找到还冤枉了四毛 于是关系彻底断裂 现实就是会这样你没钱 但凡有钱不见了就肯定是你不问缘由黄四毛最终离开了镇里 而水生的父母也从深圳回到了镇里 接上妹妹一家人可以在一起了 可是这个夏天的很多东西都被改变了儿童的心理教育应该被父母重视 不仅仅是物质的改善
我想 跟你再待一会踉跄好几回没有谁 也并没有同类烟灰 虽谨小又慎微掸落任风吹是偶遇 那唯一的机会来时如夏日 去也匆匆片刻错觉会是暖冬遇上你让我 终于觉得我自有光荣来时如夏日 聚散匆匆仿佛迢迢长路 匆匆的一梦不忍 惊动我想 跟你再待一会对于四毛而言,水生更像是自己未来的期待对于水生而言,四毛是不同的陪伴,爸爸,妈妈,朋友。
看到最后的结局,感觉这可能才是真正的生活,不是每一次的道别都可以好好说再见。
不是每一段的回忆都可以有圆满的结局人生,从来都不缺的就是遗憾。
希望水生以后可以和每个阶段的人生都能好好说再见。
不期而遇的夏天 (2020)6.72020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易寒 / 陈创 郭可轩一黄四毛是寄居在春台镇上的“屌丝”,没钱,没尊严,没文化,靠捡废品糊口。
他不适应在外地打工的生活,但在家乡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乡下的三婆婆可能是唯一真正关心他的人,但近乡情怯,黄四毛宁可住在废弃的计划生育服务站,也不愿意回到老家。
他知道别人看不起他,甚至他打心底也看不起自己。
所以,他更不愿意让爱着自己的三婆婆看到落魄的自己。
城市容不下身体,乡村容不下灵魂。
黄四毛只能把自己割裂并放逐在小镇里。
而三婆婆死了之后,世界上再也没有真正关心他的人。
没了牵挂,他自然也成了人世间如浮尘般的“畸零人”。
二易水生是寄住在春台镇上外公外婆家的“留守儿童”,虽然有爱自己的父母和妹妹,但却不得不因为父母打工而异地分隔,还要忍耐同学的霸凌与欺侮。
他像一只离群的孤雁,不适应小镇的生活,迫切的想回到村里,和父母与妹妹团聚。
他每周也会坚持回到村里大伯家,看望寄人篱下的妹妹。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比黄四毛更幸运;他的人生还是完整的,有相爱的家人,未来也还有更多选择与可能性。
三原本他们两个的人生可能很难发生交集,然而却因为一次逃离与躲藏意外获得了联结。
为了两根钢管,黄四毛像一只过街老鼠一样被殷老板与工人紧追不舍,而易水生则是被殷老板的儿子为首的三人组因为勒索而惊慌逃窜。
他们无意中躲进了同一个柜子,自此拉开了一个夏天的不期而遇。
黄四毛无意中成为了为易水生主持公道的“依靠”,而易水生也成了他在镇上唯一的朋友。
黄四毛在成年人中是弱势者,但是在小孩子面前又成为了强势的一方。
电影中小镇的暴力往往来得非常原始,人性中属于恶的那部分好像瞬间被放大了:你弱,你便会被人看低,被人欺负。
你强,你便会看低别人,欺负别人。
这种地位的转变让人隐隐的感觉到他们的关系本身就存在一种不稳定;而后这条暗线果然也成为引爆高潮戏剧冲突的伏笔。
四电影中一些细节的刻画也让人觉得很到位。
1.红色衣服作为重要叙事线索,具有极强的性暗示意味,影片通过偷、收藏、买和烧四个情节,从侧面展示了黄四毛作为小镇光棍的性苦闷、挣扎和希望破灭的过程。
烧掉的衣服,可能象征着一种对生活希望和生命力的丧失,也可能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清醒。
正如最终开放式的结局,留待观影人自行脑补和猜测。
2.偷钱误会掀起一个全片冲突的小高潮,这次的信任危机不仅极大破坏了两人间尚且薄弱的友情基础,更是让黄四毛的尊严被完全践踏,在小镇上可以称得上是“社会性死亡”。
大城市的人可以自带一顶“隐身帽”,很多时候自行隔绝与他人的交往;但小镇却是人际关系的网笼,“社会性死亡”所带来的人际封锁甚至比真实的“死亡”带来的影响更甚。
3.土狗,在电影中成为了一种蔑称,被人反复用来奚落黄四毛。
最后也成为激发他和殷老板最后打斗的导火索。
这场打斗堪称电影高潮中的高潮,如果在背景乐上也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能就更好了。
强弱对比一下子被逆转, 大跌眼镜之余却又感觉大快人心。
不过,这场来自土狗的回击,虽然胜得漂亮,但是却不免让人担心他日后会被殷老板处处针对和报复。
我不禁会猜测最终计划生育服务站被拆除,实际上就是针对黄四毛的“全面封锁”之一。
4.临近结尾,到了黄四毛与易水生在雨中最后夜谈的情节,这个结局呼应了开头倒叙的镜头,同时也给人留下了深深的悬念,让人不禁好奇黄四毛的下落。
但这个场景多少让我觉得有些不真实,感觉似乎是存在水生脑中的一种幻想;一如后面黄四毛不辞而别后留下了文具盒与回扣费,水生哭泣的望着黄四毛曾经的“家”被挖掘机慢慢拆除。
这些场景或许是水生心中愧疚与感激交织的复杂情感的具象化。
五我并不觉得这个故事让人觉得轻松或愉快。
它和笑中带泪的《菊次郎的夏天》不一样,后者展示了更多的自我治愈和童话叙事;但本片展示了更多成人世界的残酷与无奈。
可能唯一让我觉得轻松的地方是电影中穿插的乡村风物与景色。
竹林、青山、稻田、拱桥、流水、木瓦房。
这些熟悉的自然风物短暂勾起了我的农村记忆,把我短暂的从城市的水泥森林解脱出来。
不过,更多时候我感到的是一种沉重。
可能我更多的从成人视角来看待了这部电影,也将更多关注放到了黄四毛身上。
不期而遇的夏天,这是两个边缘人短暂的互相陪伴和取暖。
或许它并不能真正改变太多现实条件,但却将在两人心中种下一些情感的种子。
毫无疑问,我也坚信着这种微光是有意义的;爱可能不是人生的全部,但绝对是战胜生活中一切贫乏与丑恶的源动力。
六电影片尾曲很好听,歌词也很有味道,陈奕迅的声音从某种意义上冲淡了我心里的感伤,并给了我一种淡淡的温暖感。
“......来时如夏日 去也匆匆片刻错觉会是暖冬遇上你让我 终于觉得我自有光荣来时如夏日 聚散匆匆仿佛迢迢长路 匆匆的一梦不忍惊动......来时如夏日 去也匆匆忘了寒冬步步追踪忧伤不沉重 只隐隐作痛夕阳般猩红来时如夏日 聚散匆匆仿佛迢迢长路 匆匆的一梦狭路 相逢”
四毛没有正式工作、生活落魄,喜欢占点便宜,还对谁都死鸭子嘴硬,在生活圈里除了三姥姥之外是人不爱、狗都嫌所有等等都注定了所以四毛是孤独的,但孤独的真正原因却另有其它。
所以,四毛和水生交上了朋友,不然一个成年人是不大可能和小学生交朋友的,四毛在水生面前表现的很勇敢,帮他抵挡小小混混,对强人满嘴不屑……但水生知道,四毛实际胆小、自卑,连对自己暗恋多年的女人也不敢接近更别说表白。
但导演最终还是通过一场四毛打斗殷老板的戏强行让四毛克服自身的自卑和懦弱,再安排一场烧衣服的戏让四毛学会放下……以后的四毛可能还是生活落魄,但却不再孤独。
落眼点挺独特,小镇上的一对窝囊的忘年交,在各自的夹缝里无所谓地活着,然后因这份友情而稍微快乐一点。非常诚实没有胡乱煽情,演员表演很细腻。
人和人分分合合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河流是流动的,空气是流动的,人类所有关系也就是这样,不过如此。
乡镇小人物与留守儿童相互救赎的故事
两个人相互治愈,水生留守儿童值得更多的爱,而四毛无赖确实不值得尊重。另外,别和《菊次郎的夏天》相比,四毛这个角色不够可爱。
简单的用质朴的方式讲好一个故事就很好
两个边缘孤独者的友谊,真诚但老套,小演员的表演令人如坐针毡,不如二十多年前的《跟我走一回》,虽然人家也是学的《完美的世界》。
“拆迁”是导演留给黄四毛最后的善意了,现实中这般处境,多半是被打死了或者怕报复跑了,要么就是自己噶了。
剧本非常成熟,影像风格前半部偏日本后半部偏韩国。人物刻画特别出色,无论是素人小演员还是专业戏骨的表现都非常符合人物身份。黄四毛和水生的友情真挚动人,两人互相伤害的语言像极了至亲挚爱间的依恋与挣扎,是影片最打动我的部分。
拍得一般,但陈老师演得特别好💧
打戏真解恨
怎么说,看得出用心打磨的痕迹,但质感仍游走在电视电影的层次上。
剧情刻意,俗套,难以忍受,仿佛日常肥皂剧。黄四毛扮演者演得还行,但普通话和方言不停切换让人很出戏,电影唯一亮点是中间那个方言歌。
好多江西方言,能看到小时候的影子 和 现代农村的残酷生活
又是这种中年坏男和老实小孩之间友谊的故事,互相帮助对方成长。剧情编排太melodrama,强冲突强戏剧强感情。导演也仍然是电视电影挂,看一个导演会不会拍,看他在处理一场戏的时候如何处理机位,什么时候剪辑,声画怎么处理就知道水平了。不知道郎月婷、秦海璐、李梦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这样一部片子里,演这种可有可无的角色?
风景很好,节奏很好,感情也很好只是从头到尾都是男性的故事,不管是快乐痛苦都是男性的,女性好像只是远远望去橱窗里的商品而已(女生冬天里的破棉袄都要被偷,却没有地方表达自己的感情)
让我想起了西小河的夏天和菊次郎的夏天, 夏天真的是交朋友的好季节 电影如同一股清流注入观众心中不期而遇 ,不告而别,谢谢你, 我唯一的朋友 。
故事还行,拍得不感兴趣。
剧情讲述了街头混混和转校生这段淳朴的友谊,这段友谊算是比较完整的呈现了出来,不过呈现的比较琐碎,不是很流畅,有些戏剧冲突制造的比较刻意和夸张,不是很自然。但是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一些温情和感动的,只不过不是那种煽情催泪式的表达,与观众的共鸣稍弱一些。不过,总体来说,还是把这个故事比较完整的顺下来了,男主角陈创老师的演技也是加分项,还算可以的。
超失望,明明有这么多点可以好好挖,结果都变成了工具人。落魄大叔,除了和小男孩变成朋友那一瞬间微微闪过一丝光亮,无论是对面友情、爱情、亲情都显得特别丧,最后的暴力更是让整个人设完全崩掉;留守儿童,明明有这么多的内心戏可以挖一下,然而这里看到的只是弱小无力又不听大人话的小朋友,演员也比较普通。落魄大叔和留守儿童,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温暖,本来也该是动人的,但沦为工具人的两个角色实在擦不出什么火花,情节也较为老套。秦海璐的客串,以及Eason的片尾曲算是为数不多的亮点吧,歌词比故事本身更耐人寻味。
一场不期而遇的、快乐的、短暂的、脆弱的夏天。且仿佛是大陆版菊次郎的夏天。可以关注留守群体,题材是要赞一个的。取景很棒,镇里的生活气息很亲切。水生说的没有错,没有钱的弱势群体,什么也抢不来。四毛在派出所里瞪着水生的眼神,印象深刻。好多年不看陈创的剧,对陈创最深的印象还停留在他是佑军家的陈创,给佑军鞍前马后的逗人照片。在家里投屏看的,演完我爸说他没看懂,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