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

Hillbilly Elegy,绝望者之歌(港/台),乡巴佬的哀歌,山乡挽歌

主演:艾米·亚当斯,格伦·克洛斯,加布里埃尔·巴索,海莉·贝内特,芙蕾达·平托,博·霍普金斯,欧文·艾斯特罗斯,杰西·C·博伊德,史蒂芬·坤肯,申庚,大卫·德怀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乡下人的悲歌》剧照

乡下人的悲歌 剧照 NO.1乡下人的悲歌 剧照 NO.2乡下人的悲歌 剧照 NO.3乡下人的悲歌 剧照 NO.4乡下人的悲歌 剧照 NO.5乡下人的悲歌 剧照 NO.6乡下人的悲歌 剧照 NO.13乡下人的悲歌 剧照 NO.14乡下人的悲歌 剧照 NO.15乡下人的悲歌 剧照 NO.16乡下人的悲歌 剧照 NO.17乡下人的悲歌 剧照 NO.18乡下人的悲歌 剧照 NO.19乡下人的悲歌 剧照 NO.20

《乡下人的悲歌》剧情介绍

乡下人的悲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杰德(加布里埃尔·巴索 Gabriel Basso 饰)是在耶律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的天之骄子,在深造之前,他还是一名杰出的海军陆战队队员,如此出色的履历表令无比璀璨的未来在前方等待着他。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杰德收到了来自故乡南俄亥俄州的消息,他不得不返回家乡处理复杂的家庭事务,要知道,当初杰德可是费了好大的劲才从那个一团乱麻的家庭之中挣脱出来。 回到家乡后,杰德再度见到了自己喜怒无常、毒瘾缠身的母亲贝芙(艾米·亚当斯 Amy Adams 饰),这唤醒了他关于过去的糟糕的回忆,与此同时,杰德家族中另一位坚强的女性——他的姥姥(格伦·克洛斯 Glenn Close 饰)的形象也鲜活起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做次有钱人赵氏孤儿(京剧)风味原产地·潮汕如何培养一个女孩生日无主之地情妇糟糕历史第一季邪恶力量第三季花月再生门法证先锋2幸福在一起预产期对我说谎试试大峙洞绯闻猛鬼毕业典礼神偷大师破门圣彼得堡,我爱你这里好无聊,快来接我外星人吃了我的作业找爱之旅吸血鬼生活第三季37次想你人间四月天另一个人再见了,我的克拉默FirstTouch海之梦黑金高墙第二季

《乡下人的悲歌》长篇影评

 1 ) 只能说尽力而为

拍得比较蜻蜓点水,不知原著如何,当然作为电影可能也只能这样了(貌似原著有提到外婆的重要性,但电影可做得不够好)。

只能说,也许是看过太多励志片了,放到十年前,或者五年前或许还会觉得很励志,但是现在却觉得这种幸存者偏差、小概率事件实在很难激励到人,他如何摆脱困境和他个人经历有关,然而其他和他属于同样群体的人其实很难借鉴他的生活模板,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别搞得好像多背背单词、认真克服自己某某弊病就可以脱胎换骨了,谁不想脱胎换骨呢,关键是如何正确地脱胎换骨?

有方法可寻吗,对于那些东撞西撞一辈子也找不到的人,你把这案例放他面前,不觉得是在讽刺他吗?

而且到底什么样是「成功脱胎换骨」呢,这种提供的难道不会刻板印象吗?

好吧,可能大多数人追求的还是体面阶层……也确实很难去逾越回避这点,这可能就是人类的局限性之一。

不过当然了,片中的一些话也还是会激励到:

「但我们每天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前半句关于身份的不是重点,这句是。

「我不能替她辩解,但我努力去谅解她,如果你做不到,你就永远别想摆脱你想摆脱的这一切」是这么个理儿,所谓一代更比一代强吧,如果人类确实是在进化的话,不原谅不试着站在更高一层去看问题,永远被情绪主导,那就永远深陷泥潭,确实如此。

「但这里的生活击垮了她,她直接放弃了,她停止努力了」咱就是说,你想去做到,但可能做不到,但还是要朝着去啊,不然要咋整呢……确实是这样,只能一直挖,挖不出水也要挖,重点是调整挖时的心态吧

 2 ) 励志电影无疑了

趁着热度,看了根据《乡下人的悲歌》改编的电影,还是蛮励志的。

关于书名,Hillbilly is a term for people who dwell inrural,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marily in the Appalachian region. As people migrated out of the region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term spread northward and westward with them.The usage of the term hillbilly as a descriptor receives mixed perceptions, often in part due to the nature in which it is used. It may be used in-groups as a point of pride, while others consider its usage derogatory, especially when used as an insult.“我们什么都不信,无法有效参与社会运作。

社会心理学家证明,群体的信仰是影响群体表现的强大动力。

当群体认为努力工作取得成就对他们自身有利时,该群体的成员就会表现得比不在群体制内遇到类似情况的个体更好。

所以很明显:如果你相信天道酬勤,你就会努力;如果你认为即使你尝试了也很难取得进步,那么你会觉得干嘛还要尝试呢?

”这就是我所处的世界:一个充满了真正非理性行为的世界。

我们无度地消费,最后不得不住进救济院。

我们购买大屏幕电视和iPad。

我们的孩子穿着高档的衣服。

但这一切都是靠着高利息的信用卡和发薪日贷款。

我们花钱去买根本就不需要的房屋,然后再把房屋抵押掉换钱,最后宣布破产,等到我们清醒过来时,已经不得不离开住得满是垃圾的房屋。

节俭不能满足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花起钱来大手大脚,假装自己属于上流阶层。

等到尘埃散尽之时——遭到破产打击或是在亲戚的帮助下走出困境后一什么都没有剩下。

我们没给孩子留出大学的学费,没有增加财富的投资。

没有失业时可以用上的应急钱。

我们知道自己不应该这样花钱。

有时候们还因此深深自责,但我们还是继续这样大手大脚。

by JD 万斯 《乡下人的悲歌》

 3 ) 白左讲不好阶级故事

书和电影的差别还是不小的。

个人来说是很喜欢导演Ron Howard,电影里设计了不少不错的情节。

但整体来说,电影相对于书单薄了很多。

书其实蛮生活化的,放在国内肯定会被骂流水账。

文间又掺了一些社会观察与政治评论。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什么自传小说,更像是篇关于美利坚美丽风景线的报告文学。

从人物来说,电影里的“我”缺少了很多情节,在好孩子与坏孩子性格之间反复横跳,叙事很难贴合人物。

电影里把“我”变好的转折放在了姥姥的监护那里,而且书里作者似乎也是这么认为。

但我觉得并不是那样的。

固然姥姥出资抚养让“我”改变了一些,但是真正让作者蜕变的其实是那段军旅生涯。

他的军旅故事和大多数人并不相同,除了其他大头兵的经历外,他还干了不少新闻官的工作。

大头兵的日子让他规律了生活,新闻官则让他抬高了眼界。

如果只有大头兵的经历,我觉得JD会像很多美军退役士兵一样享受PTSD豪华套餐,过的不会比他母亲好多少。

电影忽视这段主要还是因为电影必须那样叙事,但改掉之后总觉得人物就有点变味了。

电影还有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他除了在耶鲁那段对比了上层白人和乡下人生活上的不同,并没有全面展现出一个红脖子的世界。

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残破被抛离的社会,但看不太到这个社会依旧存在的质朴情感。

四年后的2024年7月,JD竟然要开始竞选副总统了。

关注一下他的真实经历,确实很多书里、电影里的东西是被包装出来的。

JD的形象是美国不讲究政治正确的人里,最大的公约数。

现在的他已经成为了另一种的政治正确。

电影是白左拍的,虽然是名导,但草草了事,不愿意面对阶级问题。

未来某一天,说不定会被红脖子翻拍,可能又是另一种风景了。

 4 ) 贫困之恶

在丸子强烈推荐下看的了《乡下人的悲歌》。

影片的开头就是一段男音的背景叙述,这段纯正的美式发音很快就把人带入电影的氛围中。

主人公起初的成长环境是充满浓厚爱意、宁静惬意的,随着他搬到俄亥俄州观影体验开始变得不好了,混乱的原生家庭、焦躁疯狂的母亲、强势支撑的外婆、无辜受累的姐姐...让看客有种无力感。

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不是吃不饱穿不暖,而是世世代代吃不饱穿不暖。

贫困之恶在于你像被诅咒的普罗米修斯一样,只能无休止的重复上一辈苦痛的命运,生活没有希望也逃不出现有的牢笼,一代代永远作为社会的边缘人存在。

丸子说,他看的热泪盈眶,我起初不理解,我烦躁于母亲的放浪形骸。

直至1小时36分,我知道泪点来了,那不是单纯的丑小鸭变天鹅的励志,那是一种救赎,那些在爱与助的感召下如杂草般倔强生长的生命才能得的救赎。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他摆脱贫穷不是必然而是万幸,即使很多人曾经有过想逃离想摆脱的念头,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作者这么幸运的。

想解决贫穷问题,不但是靠政策,靠穷人觉醒,而是社会每一个人能够理解贫穷、尊重贫穷、共同消除贫困之恶。

 5 ) 短评字数不够了。

我觉得挺好看的。。。

看哭了。

感觉他们挺苦的。

当然客观来说咱们的底层更苦。

打娃自然是随便打没人管😂。

这个片子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是给保守党站台。

当年这书出来倍受左派推崇啊。

这里面也没太多工厂倒闭,非法移民这些内容。

只有爷爷那一句吧。

我觉得他家庭悲剧的一大原因是,生娃太早了。

外婆妈妈都是十几岁,未成年生娃。

照顾小孩,赚钱,没法读书找好工作了。

问题是为啥要生下来?

是自己坚持要生。

还是堕胎违法?

堕胎又是一个关键词了。

如果未成年少女因为自己和男方的不谨慎而意外怀孕,又被法律禁止堕胎。

那大概率是悲剧的两代人。

jd不应该支持禁止堕胎。

还有一个感想是。

除了他自己的奋斗,真的是女性撑起了他的一生。

妈妈虽然太暴躁了,但前期还是努力做护士抚养他。

外婆监督他学习。

姐姐小时候温柔的照顾他。

女朋友天使一样的支持他。

爷爷长期家暴外婆。

亲爹不知道在哪,有没有给过他一分钱。

他不该背刺女性的。

当然他这种出身,为了成功,为了改变命运,做出什么都没有那么稀奇。

这就是所谓的足够hungry吧。

 6 ) 爬出泥沼泽的乡下人——《乡下人的悲歌》

今天聊聊电影《乡下人的悲歌》。

片名Hillbilly Elegy (2020),别名绝望者之歌(台) / 乡巴佬的哀歌 / 山乡挽歌。

电影《乡下人的悲歌》根据2016年的同名畅销书改编,自传小说作者J.D.万斯(J.D. Vance)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当前美国社会,描绘了祖孙三代被所在阶级禁锢的悲惨情况,以及自己持续实现向上层流动的努力。

影片阵容堪称豪华,奥斯卡最佳导演朗·霍华德执导,6次冲击奥斯卡最佳女主女配未果的艾米·亚当斯和7次冲击奥斯卡最佳女主女配的格伦·克洛斯分别饰演J.D.万斯的母亲和外婆。

原著小说2016年11月在美国出版,正是懂王当选的第二天。

那些精英阶层被称为乡巴佬(hillbilliy)、红脖子(redneck)、白垃圾(white trash)的人,用一张张选票,狠狠地抽了建制派的脸。

而满心惊讶的精英们则开始购买《乡下人的悲歌》,试图通过这样一位成功实现阶级跨越作者的经历,去理解那些把懂王送入白宫的乡下人。

《乡下人的悲歌》表现了J.D.万斯祖孙三人,在所属阶层的泥泞中打拼几十年的生活经历。

他们都曾经为改变所在阶层而努力过,有的人努力了一段时间失败了放弃了,有的人努力了一段时间失败了并没有放弃。

阶级性的局限是造成他们生活悲剧的最重要原因,阶级性的淳朴也是给他们前进动力的最大源泉。

原著小说着重表现的是对美国梦的批判,一个空洞的美梦丝毫无法弥补穷困生活带来的局限。

电影则将侧重点放在表现同家庭之爱、同阶级之爱,原本批判现实生活的作品变成比较常见的亲情影片。

J.D.万斯的祖辈,当年从肯塔基州阿巴拉契亚地区向北迁居到俄亥俄州,希望逃离贫穷困苦,试图通过努力跻身中产阶层。

J.D.万斯的外公外婆在16岁、13岁的时候奉子成婚。

外婆最终生下几名孩子,一生多次流产。

两人婚后争吵不断,直至互殴,家暴不断升级。

最严重的一次,外婆浇上汽油点燃了外公,幸亏女儿及时把火扑灭,外公才没死。

他们试图改善生活,最终却唱响了一曲悲歌。

J.D.万斯的母亲、姨妈、舅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生长,耳濡目染的都是些堕落之事。

以她母亲贝芙为例,贝芙高中怀孕生子,在家暴中离婚,独自拉扯孩子,不断更换男伴,从事护士职业时,偷病人的止痛药而被开除,随后又染上毒瘾,吸毒过量被丈夫扫地出门。

可当年贝芙也是全年级成绩最好的孩子,也有过机会进入顶尖高等学府深造,但她没有家庭的支持也没有社会的资助,只能选择最简单最轻松的堕落之路。

贝芙的悲歌即是原生家庭造成的,也是自身原因造成的。

J.D.万斯有很多身份,生长于“铁锈地带”的穷小子、留守儿童、前海军陆战队队员、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生、硅谷投资公司管理人员。

从他的标签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轨迹,小伙子一路从最底层的乡下人摸爬滚打,成为社会精英。

J.D.万斯历经堕落、努力等多个阶段。

一开始他跟着母亲四处漂泊,似乎认为这样的生活就是生活常态。

后来他接收“美国梦”的价值观,知道了只要努力就还有希望。

其实一个人向上的最大阻力,并不是来自上层阶级,而是来自同一个阶级。

就像在本片中的表现一样,阻碍J.D.万斯向上的最大阻力并不是来自精英人士的鄙夷,而是来自原生家庭、亲生母亲。

原生家庭非但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反而是不断诱惑他往深渊堕落。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阶级跃升的机会,母亲却适逢其时地吸毒过量。

作者J.D.万斯的自述说得非常好:“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我取得了什么不平凡的成就 ,而是因为我做的事虽然非常平凡 ,但大多数像我那样长大的孩子都做不到。

”国家层面营造出的“美国梦”同样也是如此,让普通人努力的目的是让老板更快地实现美国梦,而不是让打工人实现美国梦。

“这就是我所处的世界,一个真正充满了非理性行为的世界。

我们无度的消费,最后不得不住进救济院。

”就像段子所说,“我奋斗了20年,还是只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而已”。

今天没有这个J.D.万斯,明天还会有另外一个J.D.万斯,每天努力的人那么多,成功的名额却十分有限。

老板选择打工人的时候,用谁都没啥大区别,选人用人只不过是Excel表格里的点来点去,而对被选择的人来说,被选择和不被选择的区别可就大了去了。

如果律所没有给J.D.万斯一个实习名额,那么他将无法完成学业,无法结婚,更无法完成阶级跨越,只能重新回到那个泥潭。

畅销书或许还会出现,但作者就不会是J.D.万斯,而是另外一个人。

电影《乡下人的悲歌》去掉了对美国社会的批判内容,或者说没有能够表现出批判。

在流于常规的家庭亲情戏中,用娴熟的拍摄技巧催人泪下,而本片的主要看点是两位女演员的精彩表现。

美艳无比的艾米·亚当斯在片中自毁形象,增肥扮丑,将一位被困在底层沼泽的潦倒女人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球奖影后格伦·克洛斯在后半段的表现力量十足,一次次被生活击倒又一次次爬起来反抗,正是她的当面怒喝才让J.D.万斯有了爬出泥坑的可能。

爬出泥沼泽的乡下人,空洞美国梦的幸存者。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7 ) "京东"的挣扎

主角JD,为了方便我一直都叫他“京东”。

2017年初我看了这部小说《乡下人的悲歌》,在四月份的时候我第一次和别人聊起这个故事。

她是朋友介绍给我的相亲对象,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

因为酷爱文学,所以我们的聊天当中总是少不了各种书籍,电影等等。

她的英文不好,而我当时读的就是英文原著,所以为了方便和她聊天,我就告诉她故事的主角叫“京东”。

能拍出电影,我很开心,迫不及待地想看一下电影。

然而看完之后,我意识到这部电影传达的主题,与我当初在书中看到的反而不同。

三年过去了,很多情节我都不记得了,但还是想想说说电影与书籍的区别,以及我能从电影中观察到的“乡下人”。

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点在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而京东的妈妈是一个瘾君子。

有一个背景希望大家了解,辛辛那提是全美十大毒品泛滥城市之首,各路瘾君子以及对应的戒毒所也非常之多。

京东的妈妈”N进N出“戒毒所也是有原因的,想想你在这样的氛围中如何能够逃脱毒品的诱惑?

就如同你坐在苹果园里,时刻告诉自己我今天不想吃苹果了,可是到饿了渴了的时候你难免伸手摘下一个,迅速解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然而,你也要知道,在Cincinnati这座城市里,有著名的世界五百强公司通用-电气,宝洁P-&G,还有很多金融公司。

尽管处于铁锈地带,但是这座城市因为这些国际公司而繁荣,人员流入以及种族融合要想当的好。

富裕的中产月薪15K美元,公司高管的就更不用提了,然而这里仍旧有着巨大的贫富差距。

朋友讲一位黑人小姐姐买不起二手汽车,只能趁着天还没亮的时候就搭乘公交车前往公司上班,作为公司的临时工前台,领着一个月1K多美元的薪水。

我曾经在辛辛那提生活一年,美国同事们称我们生活的区域是当地比较好的,无论是从治安还是从物质设施上来讲。

而middle town则不然,一位快退休的美国同事告诉我他居住在middle town,但是他去收房租的时候都是要带着自己的枪去的,生怕租客赖账或者有毒瘾的人克制不住自己。

剧中出现了很多家庭草坪的场景,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很多草坪都是没有修剪的。

美国人,尤其是中产阶级,非常看重草坪的修剪,因为那是人家的脸面。

这点如同东北人的大院子,要是夏天的院子不干净,不规矩,冬天的院子积雪没有清理,就会遭到周围邻居的闲话,懒惰埋汰等等都是用来磕碜人的。

我的美国同事曾经对我说:”我们美国人太无聊了,春天的时候买草种子,种下,施肥,洒水,然后隔三岔五就去cut the grass。

“听起来有点和头发相似,乱了发型,也就没了面子。

对于京东一家,如果你连吃饭都是个问题,那割草似乎并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

剧中有几处很直接地提到金钱,比如京东的学费,比如京东帮妈妈刷卡支付收容所的费用。

细节还有一点,京东给了好几张信用卡,然后分别刷不同的金额。

因为京东是学生,以这个身份来申请信用卡其实很难得到大额的信用,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应付大额支付必须要使用多个信用卡。

那么1000美元算不算是大额度呢?

算的。

比如discover的信用卡对于学生的初次申请,一般也就是1000美元。

还有几处并不是直接提到金钱,比如姥姥支付了计算器费用,以至于没有钱支付了药片和食物。

药物在美国本身就很贵,在没有医保的前提下,一瓶日常用药可以上千美元。

食物给我们的感觉最为明显,第一这种感觉最直接,第二它能深深体现出姥姥的窘困。

美国的食物极其便宜,麦当劳等快餐店很多时候会提供1美元2个汉堡的套餐;大型连锁超市里的食物单价也便宜的惊人;如果你能够在这一天里找到任何一份时薪的兼职,那么你让自己温饱是没有问题的。

京东和姥姥的处境,尽管有些夸张,但是也不无道理:老幼都没有工作能力。

电影中和书中都大量出现脏话,这算是文学与电影的一致,其实也符合京东的背景。

在这种环境长大的人,孩子学习脏话是非常容易的。

受教育程度极低的父母,并不会认为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更不介意孩子学习。

何况在这个家庭里,三代人似乎没有一个文明人(除了姐姐)。

姥姥对母亲的谩骂,母亲对京东的责骂,以及京东反抗姥姥和母亲,污言秽语随着当时的感情直接从口中喷出。

凡是融入到这个家庭里的人,无不充斥着争吵和秽语。

姥姥,母亲,京东,母亲数任男友,以及京东的伙伴。

而面对母亲这个角色,店员,护士等等,都不得不”骂回去“以反抗这个角色。

在和我美国同事交流的时候,无论是本土美国人,还是移民的华裔,都对子女的言语有诸多束缚。

当我在和mentor的儿子聊天的时候,聊到兴奋点他飙出副词性质的脏话时,mentor和他的夫人都告诉他要注意语言。

尽管我没有觉得冒犯,因为当时我在脑海中翻译出来也不过就是”TMD“以表达自己的强烈感情和表达英语词穷罢了。

想想我们的周边,不也是这样的环境吗?

如果父母忙着生计,大概率不会关心孩子的成长。

我的记忆中有三处难以忘怀的。

第一处是母亲想开车与儿子同归于尽。

如若不是什么深仇大恨,不至于要杀了自己的儿子。

其实这部电影并没有完全展示母亲的疯狂与堕落,记得书中更是提及了母亲对他的大骂,对周围人的怨恨,对毒品的依赖,对家人虚伪的承诺。

更让人觉得怜悯同时又想放弃她的就是,她不停地更换男友。

她似乎为了寻找爱或者得到关怀,然而碰到渣男的时候,她会直接承受痛苦,因为渣男能给的只是伤害;就算碰到了愿意一起生活的,她就会因为毒品,相处模式的暴烈,最终还是被残忍抛弃。

她永远得不到她想要的,所以她会讲这些结果归咎于自己的两个孩子,京东就难免受到责难。

第二处在电影中并没有展现出来,我能回忆得到的就是姥姥拿着枪指着母亲,告诉她永远不得踏进她屋子半步。

想想一个家庭要是走到如此地步,那这个家庭是又多么的四分五裂,是其中有人做了什么深仇大恨之事呢?

影片不停地插入年少京东与家人的生活场景,而且还稍微引入了姥姥年少时是如何对待母亲的。

这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姥姥无知暴躁慌乱地走入婚姻,作为女儿也无意识地走了母亲一样的路线,甚至更加惨烈。

而京东的姐姐似乎也没有逃脱出这样的人生轨迹,好在组建的家庭还算和睦。

男性家庭角色在这部电影里是缺失的,姥爷没有几句台词,早早领了盒饭;母亲的男友换了又换,根本达不到父亲的家庭角色;唯独京东一人,在这个家庭里还勉强硬撑其男性的责任。

第三处在电影里并不明显,京东驱车回到老家以及带母亲从医院出来所看到的一切,对应着书中结尾中他故地重游的那一部分。

京东在多年后回到老家看到的是,这座小镇和他年幼时的破败和无知是一样的,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少年们无所事事,依靠一些恶趣味打发时间;中年们固守着曾经的职业,没有给生活带来生气,也没有给孩子们更多的教育和希望;老年们依旧发呆,坐在自家的门前或者沙发中。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当时也在思考,我的家乡不也是这番场景吗?

如今很多人都说”回不去的家乡“,其实也就是这番景象。

除了复杂的乡邻关系之外,就是家乡的没落,破败,毫无生机。

想要拯救物质其实并不难,但是想要拯救心智则另当别论了。

在读《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之前,我对美国底层人民的了解很少。

而在读完《你当像鸟飞过你的山》之后,反而更能理解底层人民的挣扎。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宗教对家庭的影响,相似的之处反而都是:教育和家庭。

京东的家庭充满暴力,伴随他成长的没有太多积极向上的东西,反而是他自己在这破烂不堪的环境中努力前进着,读书,从军,大学,最后走入了中产。

在法学院毕业后,其实他在律师事业上也前进过,后来进入了投资领域,也和家人搬去了搬去了俄亥俄州的首府,直到电影中提到的,他们全家都定居在了辛辛那提。

在写完这篇影评的时候,我也在想我自己。

我出生在的东北铁锈地带,虽然并不是铁锈的一员,但是东北二十年来都面对着hillybilly同样的境遇,工作和人口大量外流,教育质量的下滑,以及农场模式的尝试,都迫使原本并不富裕的东北人面对京东家人所面对的遭遇。

我曾一度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教育让一代代脱离物质和精神的贫困,但近几年来我慢慢地打消了这个念头。

除了政府的责任之外,家庭与个人也非常重要。

电影里还有两个小细节,我觉得对于我个人蛮有意思的:1,京东竟然晚上开车到第二天早上去面试。

我曾经从辛辛那提开车到华盛顿DC,一整天都在高速上狂飙,只有广播和手机里的音乐陪着我,但仍然感觉疲惫不堪。

可是,京东竟然可以第二天神采奕奕地面试。

2,当京东和女友陈述自己的家庭情况的时候,女友更多地选择一笑而过。

我想这应该是美国人的普遍观念吧,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而不是两个家庭的事情。

 8 ) 从美国新当选副总统万斯的成长经历看美国白右的历史变迁

电影差强人意,当成家庭伦理片看还不错,但要匹配其“揭示铁锈带深层矛盾的史诗片”的噱头还差很远。

与其叫乡下人的悲歌,不如叫瘾君子的悲歌。

但即便如此,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如果对这个故事感兴趣,应该再去看看电影的原著小说。

这部电影有3处细节需要特别注意,对理解这部电影以及万斯这个新当选的美国副总统很重要,而这些很可能也是塑造美国当下时局的东西:1、这部电影虽然以是乡下人为名,但万斯一家并不是在他稍大后才搬到米尔顿的。

万斯是1984年出生,但其实他外公外婆那一代在50-60年代就离开阿拉巴契亚山脉的乡下地区到米尔顿工厂上班。

由于几辈人都在老家度过,还有很多亲戚和房子,所以割舍不下,每年会回来乡下住一段时间,相当于我国农民工的生活模式。

而电影描述的那次搬家是他们家在他小时候,也就是大约90年代初放弃了乡下的老房子,把老人接到了米尔顿,彻底成为了城里人。

2、万斯一家在他出生时都是相当能赚钱的,一年大概收入在5-10万美元左右,那大概在是80年中期左右,想想那个时代的5-10万美元是什么概念?

一个细节可以佐证他们家曾经的好日子,万斯的外公因为有严重的家暴行为所以很早就与他外婆分居,各住一栋房子。

也就是说,他们家在养了几个子女,赡养农村老人的同时,还有余力在城里买两套房子。

虽然这些房子现在看起来年久失修很破败,但就像底特律城区那些送给你都不敢要的房子一样,这些房子在70-80年才建好时还是很值钱的,因为当时普遍收入都高,现在只不过因为产业搬走,经济萧条才没人要罢了。

但那也是他们最后的好日子,因为进入90年代后,随着克林顿政府的全球化扩张,越来越多的工厂从米尔顿、底特律这样的中部城市迁往中国、东南亚等地后,当地人们的收入就一落千丈,从此一蹶不振。

3、有人声称“万斯的母亲是有执照的护士,收入大概在8-10万美金一年,完全有能力养活万斯姐弟”,这一点是没有证据的,事实上即便是现在像洛杉矶这样的大都市也达不到,何况是90年代的美国中部小城市米尔顿。

而且,在万斯外婆那一代,女人是不需要上班的,大部分工人家庭都是男人上班,女人在家照顾孩子。

所以,即便万斯的母亲没有堕落,凭她一人之力,想要养活两个子女或许并不是太难,但想养好,还是很难。

从这3个细节可以看出,虽然现在同属共和党白右阵营,但位于五大湖地区的白右和位于德州和佛州的红脖子们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德州和佛州的那些红脖子们是依靠农业和石油维生,两百多年来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们对政府的态度就是,收税可以,收完税就赶紧滚蛋,别来打扰我的生活。

但位于五大湖地区的工人阶级白右们确实算得上是时代的牺牲品,而在此前30年代到90年这60年间,他们都是美国兴旺的基石。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生产了海量的工业品销往全世界,并在工会的帮助下与资本家展开持续的斗争,收入和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吃足了那个时代的工业红利。

但后来,美国工业衰落(或者说产业升级),他们就被无情抛弃,因而被迫从左翼转向右翼。

事实上这正是当下美国白右尤其是五大湖铁锈带的人们最痛的地方,他们不是活不下去,而是失去了过往几十年那种从容和尊严。

即便联邦和地方政府有兜底的福利政策,但没有人会骄傲地依靠领救济生活。

所以,万斯母亲的堕落也不是没有外部原因的,事实上整个五大湖铁锈带像万斯母亲那样沉迷于药、酒的人非常多,她并不是个例。

所以,有人说《乡下人的悲歌》的内核就是:“强者从不抱怨环境”,这一点万斯在年轻时可能真是这么想的,但随着阅历的增加并从政之后,其实他对环境和时代的思考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倾向于相信腐败政客和外国人摧毁了他的家乡。

但万斯的境界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再往下,他就无法深入了。

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放长远一点,万斯外公外婆那一代人之所以能够吃上几十年的发展红利,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二战后由美国主导的战后秩序让美国的经济持续的繁荣了几十年。

而在他们享受着空前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一时期,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还处于饥饿状态,比如中国、印度和非洲。

当然,也正是这种超越同时代世界大部分人生活水平的优越生活,才使得他们现在停滞不前甚至需要救济的生活让他们愈发愤怒。

但他们不会明白,经济自有其发展的规律,富者不可能永远富,穷者不可能永远穷,只有将知识在全世界普及开来,只有全世界的人都能够普遍发展起来,这个世界才有继续进步的可能。

这一进程可能相当复杂和曲折,但全球化是历史的趋势,任何试图违逆这一趋势的国家,都将在激烈的赛道竞争中落后。

90年代的美国精英们显然看清了这一点,因而坚决地推进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由此又让美国霸权维持了三十多年时间,即便到了现在,美国对全球格局的主导能力仍然非常强劲。

但霸权总有衰落的时候,至少会在相对范围内衰落,如何在国际地位衰落的同时重新找回过去的体面的生活,并与特朗普这种典型的美国老派精英们倡导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契合起来?

这就是像万斯这样从底层爬起来的新一代民粹白右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B站上有个号称美国东部政治专家的UP主,这段时间做了很多不错的关于美国大选的视频,还都是我比较喜欢的宏大叙事风格的分析。

当他在分析万斯为代表的白右作为美国政治新星崛起的原因时,打了一个比方,称就像一头巨兽扯出了自己的心脏。

这个观点听起来很有史诗感,但如果结合万斯这个人完整的成长经历和美国底层老百姓真实的现状,其实就跟我国当下数亿农民工面临的如何在经济衰退后还能安稳地老去、死去一样,是一件很悲凉的事情。

人民的要求并不多,就像中国的农民工和美国的阿拉巴契亚山脉的乡下人。

但即便如此,这仍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挑战。

我的政治知识几乎为零,所以当中美两国都宣称本国的权力是掌握在人民的手中时,我不知道真还是假。

但如果真是这样,我相信中美两国决无开战的可能,因为中美两国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大的两个生产型国家,并且都面临着财富增长无以为继的囧境,而战争只会摧毁财富。

 9 ) 美国人的波兰笑话解析

电影中外婆对男主的狐朋狗友说了一段话:You know what’s interesting about the Poles? They bury their dead with their asses sticking out of the ground, that way they got a place to park their bikes.网上对这段话的翻译千篇一律,基本都是:你知道波兰人有趣的地方在哪吗?

他们埋死人的时候,让死者的屁股露在泥土外面,这样他们就有地方停摩托车了。

目前与这段话含义接近的最早确切材料是1998年的电影《心灵点滴》( Patch Adams )男主亚当医生对Bill Davis的一番话,用以消解病人对死亡的恐惧:And if we bury you ass up, I have got a place to park my bike.2009年,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乐队Southside Cemetery Choir延用了这个梗,创作了自发布专辑 If We Bury You Ass Up, We'll Have A Place To Park My Bike 。

这似乎可以说明,这则笑料与波兰人本身并没有太深的联系。

事实上,外婆的那段话不过是“为了这点醋才包的饺子”。

美国七十年代曾一度流行“Polack”(美国人借“lack”对波兰人“Polak”的贬称)笑话,而外婆生活的俄亥俄州恰有相当数量的波兰移民。

网络上流传着一部编纂于1995年12月15日的《波兰笑话集》( Canonical List of Polish Jokes ),其中第156条:Q: Why do Polaks bury their dead with their asses in the air? A: So they have a place to park their bikes.这些波兰笑话的“为黑而黑”接近无厘头,不同于苏联笑话的与主角性格特征高度挂钩,纯粹出于歧视而编造,列出下一条笑话即可窥见:Q: Why aren't there any suicides in Poland? A: You can't kill yourself jumping out of a basement window.回到翻译本身。

这段话的字幕将“bike”翻译成“摩托车”,完全不能贴合语境。

话里强调的是屁股缝暴露在地面上,就像自行车架一样,而摩托车是没有配备类似物件的,见下图。

 10 ) 关于这部电影想到的一点个人经历

动笔本是想写一篇影评,关于新片《乡下人的悲歌》,这部电影是根据17年美国同名畅销书改编,原著讲述了一个从美国铁锈地带底层白人工人家庭成长出来的凤凰男的回忆录,作者对于自身,家庭,社会,政府,和公共政策的观察和反思,有太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感同身受的地方。

电影弱化了阶级背后应该有的深层次的解构,也省去了文字的啰嗦(原著因为作者文笔的关系写的比较琐碎),突出了演员的表演和原生家庭纽带,虽然单薄但非常值得一看,不得不说演员也都太棒了(我能想到的能驾驭妈妈这个角色的只有郝蕾一人),推荐给大家。

但我写不好一篇影评,试着说一些我能感同身受的地方 电影讲述了三代人从肯塔基的山里来到俄亥俄的工业城市(现在称为铁锈地带,可以理解为我们的东北),再到小孙子JD当兵后考上耶鲁从事律师行业。

外婆和妈妈也都很聪明,但因为各自家庭的影响和青春期的放纵到头来也只能从事一些基本工作,妈妈甚至嗑药连护士执照也被吊销,不停的更换男朋友,三代人的变迁背后是时代变迁,工业衰败(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曹德旺到美国开厂》,那个福建玻璃大王的厂子就在俄亥俄州)和个人的无所适从,他们自称Hill people,强调家人的情感纽带,原生家庭既供出了JD,也拖住了成人后的JD,和我们很多人现在的状况一样。

那就讲讲我比较触动的地方,电影大家自行观看。

一,传统工业从荣光走向衰败我出生在共和国老煤矿,我的父亲十五岁就顶替爷爷从农村搬去去了矿区上班,学习机电维修,和电影的经历非常相似,他的整个工作生涯是中国煤矿最好的时候,物质极大丰富,好到了什么地步呢,职工分配房子,结婚自由恋爱,逢年过节米面粮油带鱼水果都有大卡车直接拉到家门口,彩电电冰箱缝纫机录音机都是标配,八十年代的孩子们从小就可以喝到可乐和收看凤凰卫视,工人大礼堂每周都有外国电影,学校从小学到高中一应俱全,医院的医生都是上海来的知青,这就是最好的时候的样子。

改变是从九十年代末两千年左右开始,开始走下坡路,有人下岗做起了生意(之前个体户是被瞧不起的),我的中学同学们已经意识到去技校子承父业已经不切实际,煤矿的寿命似乎只能支撑父辈那一代人的工作生涯,时间甚至还不够,中学的老师嗅觉最为灵敏,已经纷纷往市区学校调走,学习氛围一落千丈。

现在再回去,真的就和电影里一样了,一切都是破败的灰白色,电影院拆了,高中部拆了,电厂暖气拆了,初中部只剩下一层楼还没有坐满,年轻人搬去了市区,中学同学们闲聊中都害怕提到过去,连说一说似乎都有一种不可言谈的失败感(后面我们再谈到对人的影响)。

现在听说盖起了不少高楼,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与八九十年代相比并不能掩盖衰败的气息,只能说是父辈们养老的好地方,因为物价便宜医疗水平还在。

中国和美国人最大的不同就是隐忍,失业了不会疯狂输出政府,或者像美国工人一样怪中国人抢走了饭碗,他们会自己消化,自己南下,如果你关注过东北电影,东北文艺复兴就知道我在说什么。

二.另一面万能青年旅店有首歌叫《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第一次听到时惊为天人,几万人的单位从荣光走到衰败,每个家庭都不可避免的分担了忧郁的气息。

我的父亲从小跟着他的外公长大,因为是孤儿寡母,又在北方的农村,一直受到别人欺负,性格敏感,烙印非常明显,他又是典型的煤矿工人体质,出门笑脸相迎,回家拿老婆孩子撒气,好脾气都留在了外面,好在并没有家暴,加上我妈性格也很刚,这也算是我能健全长大的运气。

下班后都是我妈做饭(后来到了上海发现同事带的饭都是父亲做的时候确实感到惊讶),他就要出去和同事喝几瓶啤酒,大家烟酒都非常重,几乎所有人的父亲都这样,一年有三百天是不在家里吃晚饭的,他们喝大了就哭哭笑笑,就这样直到这座大厦崩塌。

但最终他们还是隐忍的,在敏感,面子和工友交际,各家的生老病死中循环,前几年读到李银河的《同性恋亚文化》才突然想到到这样几万人的单位,按照4%左右的LGBT比例,有多少同性,就有多少同妻,在那样密度如此之高的生活区,也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痛楚。

三:见识电影中有一幕,JD去参加面试晚宴,不知道服务员端上来的酒怎么选,桌上的刀叉应该怎么用,看到别人谈笑风生,尴尬至极,但是还好的是,书里他已经受到了部队很多正面的培训,怎么选银行,怎么健康贷款和生活,怎么树立自信,这种经历相信大部分人都有,我也有几个段子,后来一直被我拿出来开玩笑。

第一次去合肥上学的时候,合肥的女同学请客吃火锅,上的冷冻机器切的牛羊肉卷红白颜色分明(以前没见过),就忍不住赞叹了一下,被请客的女同学非常正经的说了句土包子,大家跟着哄笑,对于十八岁的男孩来说确实是非常丢脸的事情。

来上海之前我在一个西餐厅打过工,负责调酒和咖啡,因为生意很好所以老板也不看成本,晚上经常拿酒和后厨换牛排吃,后来在上海工作同事团建,有人提议去某某餐厅吃牛排,我当时正好忙手头的事情,下意识来了一句:不去不去,那的牛排吃吐了...大家又..你懂的,觉得这个外地小伙子这么能装逼。

电影中外婆十几岁就和外公从肯塔基的山里开车私奔,车开进俄亥俄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场,在副驾驶的外婆眼睛里闪着光。

四:原生家庭这里说一个我的同学吧,女同学,毕业后就在上海一家国企工作,之前就是学霸属性,也很快拿了职称,按理说就像JD一样本该有自己的生活,但她是个疯狂的扶哥魔,被父母吸血,在十年前就帮哥哥还信用卡,后来这哥实在是混蛋,在老家一无所长,最后在父母的逼迫下很快娶了一个离过婚还挺浑的一个姑娘(没有其他意思),可怕的是婚后无法怀孕,竟然身无分文的要来上海做试管婴儿,我的这位女同学只好全程打点,无所不包,就这逢年过节的还要回去被吸血,给哥哥房子付首付,给所有亲戚买东西。

现在的家庭有一种分法:就是父母有退休金和没退休金的,她又不幸的属于后一种,自己的感情仍没有进展,眼见着又脱离不了原生家庭的纽带,不知道要撑那个家到什么时候。

即使养老缺口如此大的现在和未来,仍然有我们的很多父母是没有退休金的,在他们把六个口袋都捐给了孩子的一套房子上,他们拿什么来养自己的老,生了大病几乎就是等死了。

电影中JD在面试季因为母亲复吸海洛因连夜开车回去,开始了电影的一幕幕回忆,还好他有个温暖的姐姐,过去承受了和他相同的痛苦,却更坚强,彰显了女性的光辉,母亲饱受折磨,最后也清醒的松手让JD最后又连夜开回去参加复试,电影结束。

最后放一首之前推过的我给电影《风暴将至》写的一首小诗《每一个》这首诗给两千年 给我的父亲小镇 和中学辍学的女同学每一个小镇上贴着四大天王海报的理发店都有一个妖娆的老板娘的屁股很大 黑色皮裤裹着软的像个柿子每一个晚饭后跳贴面舞的灯光篮球场都有想摸屁股的中年男人的烟瘾很大 一根接一根的抽完一包大前门每一个厂子都有一个挂满电棍和手铐的保卫科办公室的门后面的暖气片很热值班的床被罩臭袜子内裤比没刷的铝制饭盒还要油腻每一个下班的工人在澡堂子里有一个铁皮柜子里装着塑料拖鞋黄色硫磺皂洗发香波已经洗的发硬的没毛的毛巾每一个职工家庭都有一个父爱如山辛苦工作干体力活的父亲的脾气不好出门笑脸相迎喝完大酒回家不高兴就骂老婆揍儿子每一个小学班级都有几个不用交学费成绩好的乖孩子的父亲去年刚刚在机床上绞断了手臂去医院的时候只有一点皮还连着五好家庭孝顺媳妇今年的劳模是谁被迫下岗买断工龄内退以后给多少每一个这里的女孩都有理想她们的理想就是嫁到市里每一个这里的男孩都有理想他们的理想就是去到南方每一个倒下的电厂烟囱都是一种崩塌每一个破败的工人礼堂都是一首挽歌旁白说

《乡下人的悲歌》短评

乡下少年成长史与现实处理母亲遇到危机的穿插,在闪回部分原生家庭的分离对中部地区精神荒漠具有象征意义,JD不认命的努力本质上不是要改变生活,而是从此时起就在拯救逐渐沉溺的命运轨迹(非常有信念但不知道原著就否如此的情节:一夜从哥伦布到纽黑文全程超速飙车都开不到吧……)

6分钟前
  • [Deleted]
  • 较差

一场灾难,像流水账电视剧多过像电影。剧本糟糕,视角多变,人物立不住,主题混乱。作为家庭片不行,不够感染不够煽情没有拍出家人的亲密与撕扯。作为励志片又没着重描写障碍和克服障碍的过程,难以调动人情绪。剪辑稀烂,过去和现在的剪辑之间没有情感逻辑,生硬流水账。导演随便,视听语言更像是电视电影。演技也乏善可陈,除了格伦和姐姐可以说是真的找到角色投入真感情,其他演员都在可以用力表演,连入戏都没做到,特别刻意。特别是男主,两个男主都演的很糟糕,很难让人共情。

10分钟前
  • Desperado
  • 很差

本来书就不咋滴,电影就更无趣了,连书中唯一可取的大局交待都没有

12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他恨他母親,就像他愛他母親一樣,就像他母親對她父母一樣。是逃避,是迎接,還是無視,在問題來臨時,都不失為一種解決辦法,區別不過是解決一時或是長久罷了。好可惜,情緒轉變、心理變化都顯得那麼突然,整個故事的講述顯得急躁有倉促,尤其到了電影收尾階段時尤其明顯,而116分鐘的時長明明已經不短了。

14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好无聊啊

16分钟前
  • SlimSlimharpo
  • 较差

这样一个生活在工业衰落地区的日常鸡飞狗跳的原生家庭里居然可以诞生一个情绪如此稳定的男主着实有些不可思议。电影着实寡淡无味,倒推一下时间,这大概率是个命题作文,不过剧中人物造型真是神还原。

18分钟前
  • 断弦的耳朵
  • 还行

很精彩 很动人 JD和祖母一起住 看到祖母乞求送福利餐的人多给点食物的时候,差点看哭 唉

23分钟前
  • Ber_雪碧
  • 力荐

拜登在竞选辩论中的惨败并不完全因为年迈迟钝,而是因为民主党精英阵营习惯于诉诸数据、规律、理性的分析,而共和党一贯站在底层民众视角,从最浅显的价值逻辑中输出强烈的共情和情境支持,此点恐将在这个时代为共和党带来前所未有的胜利。当一位副总统的提名者都有这样的故事和起点的时候,那些在困境中挣扎、且没有能力自我拯救的美国人,怎么能不信任他们呢?

28分钟前
  • 未亚
  • 推荐

温暖但有点刻意

30分钟前
  • 作风
  • 较差

如果这位未来的副总统真的有如他描述的经历和视角,那希望他能做出一些对美国老百姓真正有意义的贡献~

35分钟前
  • SquareOfSlow
  • 推荐

看这部电影仿佛在看一面镜子,哭了很多次,回想起很多过去家里的事情。我想起舅妈,和我说她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高中,为了能快速赚钱,选择读了职校。我想起表哥,沉沦在电脑游戏中,连高中都没有上完。我想起我自己,在初中的某一个时刻,不愿只在这个小城市当一个工人,不愿深陷我亲戚们的破事,开始拼命读书,断绝电脑游戏,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只有品尝过贫穷落后滋味并决心奋斗逃离泥潭的人,才能懂得这部电影的苦楚与欣慰。

37分钟前
  • 塔玛卡芭纳纳
  • 力荐

看看他如今谎话连篇,唾面自干,人格破产的模样,真是唏嘘呢

42分钟前
  • 痛苦之王
  • 很差

外婆真的是救世主

45分钟前
  • 夏日扬帆
  • 推荐

还蛮好看的。拍出了底层人的绝望,也拍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扶持和爱意,即使这种「帮助」是不合法理但是合情理的。哎,清官难审家务事。不是成功学,整个故事看得出来运气还是很重要的。

50分钟前
  • 小小虫
  • 推荐

生活还真的是一地鸡毛

51分钟前
  • 积极向上
  • 很差

原来还有部电影

54分钟前
  • lich0079
  • 还行

寂寞大神又灵了。朗导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一部激励人心的个人成长史,一个真实的支离破碎的美国梦,一位乡村少年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完成阶级跃迁的动人故事。当然有一些理所当然的处理,不过整体上瑕不掩瑜。超人女友很牛逼,但外祖母的演技明显是对其他演员的降维打击。

58分钟前
  • m89
  • 推荐

「Why do you even care what I do? → I ain't gonna live forever. Who's gonna take care of this family when I'm gone?」

1小时前
  • Q·ian·Sivan
  • 还行

原来畅销书的鸡汤都是这么寡淡的,主角一点也没有在底层逆境中洞悉生活的睿智,闯完祸就知道干瞪眼,考上耶鲁难道只要打打鸡血看看书就行了吗?阶级差异的主题亮点都被淡化掉,美国梦的虚伪不堪一击。姐姐Lindsay才是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一语道出JD企图利用家人的愧疚感作为逃避和失败的借口。双线叙事来回交叉显得零碎混乱,画面色度调的巨暗无比极度催眠。

1小时前
  • 守望
  • 较差

观赏度★★★★★★!叙事闪回又蠢又庸俗,但这情绪感染力也太狠了,折服美利坚👍🏻👍🏻👍🏻👍🏻👍🏻小说畅销,电影快消,热评区是想要什么自行车???

1小时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