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怎么解释都行,男主说的可能和真实情况大相径庭。
他可能确实是误导检察官他说多重人格实际有四个人,可能真的是多重人格从而使检察官删除了他的档案,玛丽可能跟他根本不熟,后面内容都是他yy的,可能玛丽和他本来就是情侣,协助了他作案。
既然怎么解释都行就无所谓了。
全程以四个人确实存在视角观看的。
一开始Marx跟男主搭话并把他带去参加自己的活动就觉得,这哥们是gay吧!
感觉超像gv开头,清纯男主被带到yl之所然后马上就要被这个gay这样那样……其实男主和Marx这种情节挺俗的,一个身怀绝技但是被现充鄙视忽略的黑客小弟和带一起他各种耍酷反社会的威风恣意老大哥。
前半段他们各种作各种反社会,以特立独行来标榜自己伟大,世俗中失败后的精神胜利法,这段觉得很俗。
到了中间有点有意思了,Marx简直是MRX的深柜,所以一直在猜本雅明是不是就是MRX。
脑补一下真的很爽,慕强的傲娇受Marx原本追逐着MRX寻求他的认可,最后在朝夕相处中情归男主,对这个小尾巴既怜且爱,逐渐开始跟Marx作对,结果MRX和本雅明是一个人本雅明扮猪吃老虎嘎嘎嘎哈哈哈。
不过不是,但依然可以磕,最后能跟MRX匹敌的只有本雅明,Marx才是本雅明身后的挂件,随着本雅明干倒MRX之后他成了能攻了所有人的存在,太萌了呵呵呵。
你看保时捷拉美女回家之后本雅明被他们这一伙对本雅明又抱又亲的,特别是Marx,张力爆棚。
中间Marx去勾引玛丽被本雅明看到那里觉得他们很塑料,不好磕了。
前面真的蛮好磕,特别是派对上他们帮本雅明一起对那个小气鬼竖中指,Marx还去把玛丽给本雅明带过来那里特别好磕。
这种酒吧里一群跳舞狂欢的人群中显得格外清纯单纯毫无经验的男主更加一副总受样。。
(但是后面最后的回顾里其实只有本雅明一个人在的那些场面里男主一副狂妄的样子真的好A,流口水。。
)后来和好了又好磕了,Marx从烧包的西装变成了宜室宜家的卫衣,呵呵呵呵简直了。
还有本雅明给Marx包扎的那一幕简直啊。
Marx有双美丽的眼睛。
斯蒂芬大哥,其实你也挺好看的。
斯蒂芬和保罗竟然是讲义气性格也好的好人,我的玛雅!
斯蒂芬可爱,还劝架,感觉有点温柔!
好喜欢玛丽!!
希林感觉还是缺点演技。
虽然长得很好看。
重看下《我们的父辈》,这次好好磕,不能浪费希林这么个人(美)才(人)。
全片希林演技最好的片段是拿了那个参观证跟保安卖惨求放进去那里。
《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是由Baran bo Odar执导的推理片,埃利亚斯·穆巴里克、沃坦·维尔克·默林、汤姆·希林领衔主演。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本杰明和马克思,史蒂芬,保罗组建了黑客组织CLAY,并引起德国警察、俄罗斯黑帮的注意的故事。
男主用来变魔术的四颗糖,很好的告诉了女警他只让她看了她想看到的那一面,藏起来的三颗糖三个人都是存在的,而在你面前讲了个故事的我,就是你看到的那颗糖。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昨夜看完,欣喜。
在手机上简短地写了一些字词,今早起来翻阅,还能感觉到自己的激动:完美,精致,艺术品。
打破学科壁垒,打破电影类型。
收放自如,节奏恰当。
时代佳作。
真的很容易在情绪上陷入过誉的迷狂。
然而即便稍作冷静我还是觉得这些评价不为过。
想来德国朋友不过是将民族中严谨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将故事讲得比较圆满,就在叙事上轻松碾压了一票所谓的美国大片。
在众人阅片量都是几千起步的这个时代,谈佳作很容易心虚。
要么是神片看的不够,要么是被一部片子中某个特殊的点戳中从而放大其他部分。
而《我是谁》并没有特意在哪个方面使劲炫技,其实社会工程学也没那么费解,黑客的生活也没那么诡谲,甚至面具的使用令人想起V字仇杀因而也没觉得多么惊艳。
就算是一波一波的反转,也不过是戏法的反复推翻和重演。
然而它依旧是超酷的。
酷在它运用了所有青春商业片的元素,却在100分钟的螺蛳壳里说了太多面向的可能性。
就像是本杰明一开始提醒我们的,这是一张网,而非一条线。
节奏上,说实话,我是挺惊讶的,这是一部时长为标准院线配置的影片,不是那种留待导演或编剧施展个人思想慢慢叙述的偏艺术类作品。
悬疑或剧情片近年来似乎有不上两小时怕烧坏观众脑子的潜意识,像《跟随》那种七十分钟内干净叙事的作品越来越少见。
但《我是谁》就证明了:只要这个故事内部人物之间的维系足够别致与紧密,我们完全有可能在没有废话的表达中完整呈现人物的成长轨迹与心理构建。
最近我是很警惕的,角色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定型。
当然,稍有技巧的编剧都会在人物身上设置几个面向的表现,但这种设置只是为了保证人物丰满,还是在性格与背景上就在试图建立与整个故事的关联呢。
汉娜的过往是她的软肋,也是她最后放走本杰明的合理之处。
她很容易被刻板成冷硬女王,加上过往又容易两面,但最后她其实是知道本杰明的真相的吧,笑而不语,是这个人物更深的面。
同时警惕的还有人性的局限,不能用几个词就涵盖的人物才是好人物。
最好的,当然是每个角色都不能在大面上以善恶来站队,你说本杰明是坏孩子还是掌控者?
他已经不需要用什么正反角色来定义了,这里不需要讨论正义与邪恶,这是唯智力至上的世界。
而更有意思的事,它又不完全以智者为王,双方实力相当,最后倒成了比任何鸡汤都有效的人心退让。
缘何悲喜剧被称为正剧,就是以人生而言,故事的结局就应当是各得其所,无人被惩戒。
也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会觉得这是一部满分青春片。
与卯足劲儿拼贴青春元素与青春故事的那些校园打闹恋爱相比,《我是谁》恶狠狠地吐出一朵烟圈,往所谓大人的脸上,往整个成人世界。
虽然还是显得很幼稚,但是你会发现,这些小子已经有了时代最好的头脑,他们所做的事,哪怕极恶非道,哪怕难以置信。
可这才是,真正的心内无碍。
让他们无碍的是这个时代。
因为此前在《超能查派》里讨论过机器人三定律消失后的荒谬,因此在看到此片里试图提出的三条定律时感到格外有趣与亲切。
——但这种好感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我立刻认识到,这里的三条,其实不是边界性的,而是一抹坏笑:我们致力于,打破边界。
这才是真正的后现代啊。
凭能力做事,抛弃道德约束,尽情使用才华,反社会,多重人格,只留下部分情感。
足够冷,足够青少年。
有时候导演们是太胆怯了太懒于动脑了,整天指望着用什么人间有大爱之类的东西来扑灭人性邪恶,客观现实里,这样的思维是至善,可也远非万能。
可能也只有德国之类经过某些特殊邪恶的民族能够将对恐怖的理解化为每个人生命中都必经的历程,直面,然后用同等智慧来解决。
不需要指望这是什么神片,我们对神片的追逐也是过度了。
拆分来看,片中的许多元素也是在向各类前辈致敬。
没有必要试图建立整个新世界,既然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既有的碎片拿来搭建新的故事。
其实这样反而更自然,更能同时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之间无缝穿越。
就好像在任意一幕刑讯场景里丢入一列雪国列车,又在任何一个帮派片里丢入一个扮猪吃老虎的清秀少年,难得的是这一锅汤除了味道更丰富,并没有变得烂乎乎。
就像是其他评论里说,地铁场景的设置聪明地用几秒钟清晰地表达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都说不清的意思,这片的镜头语言拿捏着实已经到了精致的地步,那些叙事切换的恰到好处,黄金分割的画面,整体色彩的调配,还有我迟钝到后半程才发现的音效把握。
大部分时候从整体而言它是很像最最主流的那种商业片,但当不时地有自然的画面切换,节奏舒缓以及人物情感流露,就能让人意识到,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爆米花作品。
它有它的心,有全部做到足的细节。
这就是诚意了。
我们欣赏电影也消费电影,并不希望每部片子都带来什么震撼心灵的冲击,踏踏实实地讲一个故事,能把特殊的职业讲到感觉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也是这个时代扁平化的一种优秀表现。
悬疑题材一直是我的最爱。
今天说说这部黑客题材的悬疑电影——《我是谁》。
电影以男主角本杰明回忆的方式展开。
其实从整部电影来说,这是高潮部分。
虽然一开始看起来平淡无奇,男主角对着女警官在回忆自己不幸的家庭,悲惨的遭遇,失败的人生,前十几分钟,甚至会让人想放弃。
家庭不幸,导致他自卑,懦弱,有喜欢的人却不敢表白,然后沉溺在网络,在现实社会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实际上这些也是女警官汉娜不想听的,只是汉娜并不知道,此时此刻,自己已经开始被眼前这个他认为的失败者,即使作为黑客,也没有什么太大威胁的黑客入侵了。
电影的名字说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
在本杰明讲述的前几个CLAY小试牛刀的黑客攻击里,最终得手,都是因为先突破了人,才成功的。
比如发起钓鱼链接,基于德国情报中心工作人员对于朋友的不设防,比如骗取糕点店的蛋糕,是突破了员工的息事宁人,比如进入欧洲警察办公区是突破了安保人员的同情等等。
因为人身上有很多弱点,或者说这是人性的弱点。
虽然我们把对朋友的信任,同情这些称之为人性的弱点似乎并不恰当,但是对于无所不用其极的黑客来说,这些就是屡屡得手的东西。
而在本杰明进行这些无关紧要的讲述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突破警官汉娜的弱点,汉娜已经被停职,他急于要证明自己,要抓住那个他一直认定的BOSS——MRX,她此刻最关心的就是这些,所以她把自己的弱点毫无保留的展示给了本杰明这个社会工程学的高手。
成功的突破了汉娜的第一个弱点之后,本杰明发起攻势,继续对汉娜发起攻击,利用了汉娜的第二个弱点,就是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和自己母亲年纪相仿的女人,却没有生育能力的女人的弱点,那就是母性的泛滥。
所以本杰明在讲述的过程中,突然提到了这些,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编剧为何加上这样一段对话。
直到第二次看的时候,才明白,原来,这是黑客的第二次入侵。
此时的汉娜已经被这个故事吸引,她从一开始的不太关心,甚至打断本杰明的回忆到再也没有打断过,而是静静的聆听,到被本杰明道出心事,心里防线再一次被突破,本杰明说感觉到了汉娜的孤独。
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容易得到的结论。
单身,未婚,无儿无女,人到中年,怎么可能没有孤独之感?
尤其是一个女性。
可以说,这部电影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基本就要与开头衔接到一起了。
也就是我说的,高潮真正的来了。
黑客突破了计算机主机并不是结束,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需要植入一个程序进去。
汉娜曾经的男朋友认为本杰明的话漏洞百出,不可以相信。
其实,本杰明的描述里,确实如此。
有许多细节,只要稍加验证就可以否定。
甚至于有些不需要亲自去验证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而为什么汉娜却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呢?
因为,本杰明植入的木马程序已经开始运行。
就像被黑客入侵的电脑已经开始失灵。
离开工作单位的汉娜选择了去追查“真想”。
而这个追查“真想”却恰恰是这个木马的关键一环。
如果没有继续的追查,本杰明前几个木马就全部白植入了,因为木马放在那里,不去动它,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而本杰明这样的顶级黑客高手自然明白。
直到汉娜查到了本杰明所说的烧毁了的秘密基地,也就是他奶奶的房子,这件事是假的。
进去之后发现,原来那些所谓的别人带走的纪念品都躺在本杰明的住处,也就是说这些事是别人做的也是假的,找到了本杰明的暗恋对象,得到了他所谓的和暗恋的女生发生的种种也是假的,到医生那里了解到他妈妈的多重人格的时候,才理所应当的认定,本杰明只是患有一种遗传的精神病。
而这一切,都是本杰明的木马。
本杰明想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因为汉娜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
这是本杰明没有植入木马而发现的一个漏洞,那就是汉娜的自负。
电影结尾的时候有一句台词我觉得值得玩味,在他们商量对策的时候,有个人说:不要让她有被操纵的感觉。
像汉娜这样有着丰富经验的网络犯罪首席调查员,常年和各种黑客打交到,侦查反侦查的能力都很强,一旦本杰明的木马过于强烈,一下子就会被汉娜的杀毒软件给灭掉。
所以这件事需要恰到好处的拿捏住分寸。
根据本杰明零散的回忆,根据她自己的“侦查”,此时,汉娜觉得已经掌控住了局面——本杰明是一个原生家庭不幸,导致了性格的缺陷,又遗传了母亲的精神病而产生了分裂人格。
面对这样一个人,一个应该和自己儿子年纪差不多大的孩子,一个社会低层的失败者,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的病人,汉娜的母爱,同情之心瞬间爆发,这也是本杰明所有的木马一起奏效的时刻,也就是电影的高潮部分。
前面那么多的讲述,那么多的铺垫,实际上,都是为了此刻,本杰明怎样在一个死局里,逃脱升天。
直到本杰明进入了欧洲警察的系统,植入了证人保护计划程序的时候,意味着自己已经完成逃脱升天的那一刻,汉娜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完全被攻破。
而最终,本杰明的一句:所有的戏法知道真相以后,都会很失望的。
彻底点醒了这个梦中人,只是此时的汉娜已经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个人从眼前溜走。
黑客题材的电影并不少,但是这部仍然推荐给大家看,主要是这部电影有别以往黑客题材电影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拿出些普通人看着觉得很牛逼的木马程序作为卖点,而是将黑客这个存在于虚拟网络的事件与现实生活拉在一个水平线上。
什么样的系统不能突破?
没有。
最难入侵的系统是什么?
其实不是多么高级的防火墙,而是人性的弱点,包括我们的需求,愿望,自信,自负,以及操纵欲,控制欲,同情心,甚至是善良。
反过来试想一下,如果是这样,又有什么系统是不能被突破的呢?
或许电影中间骗披萨的时候,无意间的台词给了我们答案:人的脸皮足够厚,世界就在你的脚下。
安全的系统都存在着人性的漏洞 ——浅评《我是谁:没有绝对的安全系统》 Baran bo Odar导演执拍的二作之一,继承了欧洲推理大作的烧脑风格,剧情一波三折,无处不在的音响、音效使得剧情在紧凑中环环相扣,宛如一场视听盛宴。
冷暖色调的同框对比色差暗示着剧情的发展,魔术,让黑客天才最终成为了无名之辈。
叙述性介绍成为了本片最大的亮点,也为情节的结尾做了合理的铺垫,当黑白小丑面具与色彩运用到极致的鲜红暖色调预示着剧情开始发生逆转,而阐述人性的弱点是这部影片的最终目的。
(图片源于网络)所有黑客中最有效、最伟大的幻想艺术——社交工程 极致思想和敏锐洞察力的碰撞使得“没有绝对安全系统的漏洞顺理成章地延伸到了人性是系统的漏洞。
”而本片调查此次事件的刑警最终做了男主的担保人,当她将车开到郊外释放男主时,男主解开了魔术的奥秘。
将四颗糖变成一颗,揭开谜底后会令人失望的,魔术不过是想将人们所希望看到的一颗拿了出来而其它三颗藏在了另一只手中。
当主角向着高架框架式构图的高速通道底下通过时,隐喻已经彻底被监狱释放。
对于人性弱点的刻画不过从这一刻最终浮出水面,为了让自己能够重新任职,刑警最终做了法律担保人,最终察觉到了什么的刑警望着那条空旷的道路眼神复杂,她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全部经过,但任务完成的她,只看到她愿意看到的。
“他们黑了所有人类。
” “人类天生胆小且容易受骗。
” 这正是印证了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期末考前佛系评)
感觉有三重反转,像梦中梦。
电影后半段出现的主角喜欢的女孩也是主角幻化出来的又一重人格,现实中女孩并没有接触过主角,女探员找女孩问过话,女孩记不起主角应该是事实。
主角以为四个人是真实存在的,投案后,为保护自己和四个朋友,骗女探员相信自己是多重人格,被释放后,主角以为胜利了,既保护了4人黑客小分队,又和女孩关系进步了,实际上4人黑客和女孩就是主角一个人
先说一个题外话:男主最后的金色发色蛮好看的hh第一个反转很巧妙,很真实,作为上帝视角的我相信了,还在纳闷和惊叹,第二个反转出现,影片结束,意犹未尽。
先说第一个反转,男主极力隐藏,却还是被发现自己有多重人格,细节是男主没有隐藏手上的钉子痕迹,这里与后面第二次转折呼应。
有多个特写都拍到了男主手上的钉子痕迹,是一种突出。
仔细揣摩是导演想要你思考和了解。
第二个转折是第三次出现的酒店场景,大家群策群力出解决方案,男主演技爆棚,难捏得恰到好处。
最后众人船上相见,泯然一笑再次点明主题,
电影的结束,留下了两个问题开放性的思考:第一,CLAY到底是一个人,还是四个人?
我倾向于认定,CLAY只有一个人,其他三个人都是来自于本杰明的分裂人格。
第一次看的时候没太注意,因为全程都必须盯着字幕,错过了很多细节。
只是有几个逻辑上必须认定这是一个人:1、来自医生的判断。
要把本杰明所说的全部进行真伪鉴别,毫无疑问,只有不在他故事里的人最可靠。
而整个故事里,其实医生和女警官的这段对话,是完全在本杰明的构思之外的。
不管本杰明在之前的诉说里怎么故意制造矛盾和混淆视听,医生这个角色是他的故事里没有的,而且他也没有能力来左右医生。
医生说他孤僻,自闭,在受到心理创伤及外界刺激时,可能会引起某些病症,以及需要某些药物才能调节,这些都是基于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精神科医生的职业水准。
而当女警官说起本杰明的时候,医生再一次出于职业本能的问起,本杰明现在怎么样?
也就是说,在医生这里,本杰明即使不是病态的,也是随时会进入病态的。
但是这些都是本杰明无法构思得到的。
从医生的反应里,我们几乎可以自然的断定,本杰明是个准病人。
2、本杰明无法抹掉其他三个人的全部信息。
本片最大的一次黑客入侵,我觉得就是本杰明对于女警官汉娜的入侵,但是如果CLAY是四个人,那么本杰明绝对没有办法逃脱,因为其他三个人不可能毫无痕迹。
汉娜是一个女警察,而且是刑警,不可能连犯罪嫌疑人最基本都是社会关系都不去调查的,这是常识。
但是汉娜进行调查的时候,只去了他的家里,他的医生,他的奶奶,以及幻想女友玛丽那里,而没有其他了。
这个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其他三个人根本不存在,查无可查。
很简单,以马克思为例,马克思是在他做社会服务的时候结实的,排查很简单,只要调查一下同时进行社会服务的名单很容易锁定到马克思,但是,没有。
另外,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总觉得马克思的出现很生硬,如果马克思这个人不是来自于本杰明自己的人格分裂出来的一个,那么马克思的出现会成为这部电影最大的逻辑致命伤。
整体剧情来看,编剧还是在线的,因此,我猜测,编剧的本意就是:CLAY从始至终只有本杰明一个人。
其他的三个人都是来自于本杰明的多重人格,尤其马克思这个人。
如果说MRX是本杰明在黑客世界里膜拜的对象,那么马克思就是他自己现实社会中相要成为的那种人。
与本杰明的性格形成极度的反差,本杰明和马克思两个形象其实也是互补的,马克思身上投射了本杰明的希望,一切他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他擅长的事,马克思缺不具备,比如黑客技能。
马克思在本杰明的人格里,还承担了他的功能,比如本杰明的故事里,如果不是马克思,自己不会卷入到犯罪等。
事实上,相要证明自己的人是本杰明,一次次突破边界和底线的人也是本杰明。
本杰明想要得到暗恋对象的认可而黑大学主机在先,马克思想要得到MRX的认可去黑德国情报局在后,而这两件完全是出自本杰明的心理诉求,他极度需要被认可和肯定。
从小被孤立,他也想要做一些刺激的事情让自己释放,所以有了纹身男的人格分裂。
3、其他影像材料。
电影开头,是一个凶杀现场,而实际上,这是一场本杰明自己脑海中的凶杀案,汉娜去调查过,所有的酒店都没有发生过人命案。
假定他们是四个人组团作案而来,不可能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留下。
当然,还有一些也值得玩味的细节似乎也可以佐证,比如马克思使用了本杰明的名字领取了那台保时捷,比如他们身处海牙,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从各个地方收集的”纪念品“摆在本杰明的家里,等等诸如此类的。
但是这个是与否都不会构成逻辑上的硬伤,所以不再重复。
而上述的三个点,如果不是,就会是这部2014年拍摄的悬疑片的逻辑伤。
第二,关于“我是谁”的意义?
这既是电影的名字,也是男主的ID,男主本杰明利用汉娜把自己加入了证人保护计划,但是他没有为自己起名字,那么,本杰明消失之后,这个金发的人到底是谁?
他去了哪?
我想,这可能是电影留下的一个悬念,有没有可能来个续集?
不好说。
按理说,豆瓣7分以上的电影出个第二部也常见。
期待第二部。
其实关于我是谁,还有另外一个思考。
这本身是一个证据,佐证了本杰明是一个多重人格的人。
作为一个具有多重人格的人的内心独白,人格认知障碍的一种自然心理状态。
之前提到的那个心理医生说过,本杰明的妈妈因为受不了这种多重人格而选择了自杀。
那么本杰明也有可能在多重人格切换的时候,时刻的进行自我拷问,以确定自己是”清醒“的,用以提醒自己,自己知道是我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
第三,是病人装没病,还是没病的人装病?
我想这是这部电影看到最后也没有办法给出统一答案的,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你们也不要喷我,貌似多重人格也不是精神病,咱也搞不懂,反正去看大夫了,我就说他是病人,具体是不是,有医学专业的指正一下。
我只说个人感觉,我觉得本杰明确实有一些臆想症或者多重人格,不知道所谓的多重人格与精神分裂啥关系。
在回忆的时候,甚至最后一次五个人同时出现的时候,我都觉得其实只有他一个人,自始至终,他都是在和自己对话。
CLAY的事都是他自己做的。
这应该是在一种病态下,故意的将自己的病态展示给女警官,以博取同情,也利用她的自信自负和急于立功的心理让她入局,审问的最后,当女警官找到了所谓的证据时,本杰明表现出来的都是为了博取进一步的同情,他不停的说我知道我是谁,我和妈妈不一样。
事实上是有病的人说自己没病,而让听着的人觉得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病着,病的糊涂了,其实,本杰明是病的很清楚。
或许他已经接受了这种状态,而且享受这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里,他不孤单,有倾诉的对象,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享受到了友情,感受到了被需要被重视。
最后一幕,本杰明在团队里的位置似乎发生了变化,从不起眼的小角色成为了这个团队的核心,占据了C位。
而事实上,这就是本杰明自己内心的不断壮大和强化。
好了,这部电影被我拔的快脱皮了,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其实本杰明的魔术里已经暗示了,四块糖变成一块糖又变成了四块糖,他编了一个有漏洞的故事,故意漏出右手上钉子的伤痕,让女人误认为他有多重人格,整件事都只有他一人所为,虽然女人把糖放到口袋里的那一刻明白了一切,但是正如本杰明所说的“她只查到了她所希望的”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正是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有人的因素,而人心就是最大的漏洞!
1.有时候我们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最后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
2.每个人都只想看到他愿意看到的。
3.你可以成为任何人,如果你明白这个,整个世界就是你的,要实现所有,你得对你之前的世界观发出强有力的挑战。
4.外边的世界有太多的不确定,但是人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成为任何人。
明白吗?
我也可以活得五彩缤纷。
5.要是生活送了你一个柠檬,那你应该再要点盐与龙舌兰。
6.可是要是你总需要别人牵着你的手,那你是走不远的。
7.你的脸皮要足够厚,那样世界就会在你的脚下。
8.没有一个系统是安全的。
9.敢做就能赢。
黑客+具象化的暗网+techno+人格分裂+双重反转。整体一般般,汤姆希林尚可一看。
SONY→索尼黑客事件;面具→《V字仇杀队》;看到本杰明手上的钉伤时,我瞬间想到的是《致命ID》;而后汉娜警官去他家调查时看到《搏击俱乐部》的海报,我发现我联想错对象了;但是如果真是多重人格的梗,本杰明脸上的伤是怎么来的?结尾就这样来了个“情理之中,预料之中”但依然觉得挺棒的反转!……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与题材。
本来以为是搏击俱乐部,谢天谢地最后反转了,不过整部影片就最后那一下好看也是有点心累。但!要不是早就知道汤姆希林,演得完全认不出来。
小聪明电影太傻逼了,求你们好好讲故事,好好学编程。
细节各种不靠谱,节奏糟烂,反转老套。
太酷了
三星半。。最后的反转+反转救了整部电影。整体叙事还是娱乐性不够。。
social engineering 看了不久就知道是fight club 的style 后来在墙上看见海报便踏实了
有点故弄玄虚,个人不是很喜欢故意场景化的网络通信
不错
你以为黑客都是躲在计算机背后的键盘操手,其实他们是潜藏在你我身边追求一切漏洞的顶级高手。演绎了社会工程学的冰山一角,挖掘人性里的些微漏洞。虽然结局剧情反转还不至错愕,但整个影片营造出紧张感,节奏明快,模拟演绎也很好地冲淡了互联网题材画面单薄的桎梏,气氛上喧嚣与静谧增加了观影快感。
3.5。《黑客》+《搏击俱乐部》+《非常嫌疑犯》,尽管有些粗糙,但反转也是值得说道的。你想要真相,我就给你真相。
好在最后十分钟再来一次反转,不然这类型的统统猜到真的对我波澜不惊了...😳
精彩的呀,跟一般的那种反转还不同,最后再给观众一次惊喜,突显人心才是漏洞最大的系统这个主题。就是剧情方面还是有太多刻意的地方了,比如躲在桌底下没被发现,访客证掉地上,在地下铁路明明就要被捉到了可是那个追捕的人却不肯再往前走一步。
所以这小哥是德国的诺顿?
这这这也能叫高分反转电影???
搏击俱乐部
这个片子是怎么冲到8分以上的?拍得跟小孩过家家似的,
属于键盘loser类的玛丽苏,说像搏击俱乐部和一级恐惧的,差太远了好吗,最后反转有点牵强但算个亮点。就是不明白为什么作为一个德国货这片从头到尾都那么俗气,俗气的片名俗气的BGM俗气的剪辑俗气的特效,感觉女演员们都快睡着了,因为剪辑太差拖垮演技和叙事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