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你幸福!

祝你幸福!,孩子啊,Enjoy yourself

主演:肖央,宋佳,倪大红,吴越,吴玉芳,周依然,丁嘉丽,刘丹,刘钧,刘巴特尔,郑希怡,朴松日,李冠廷,封柏,杨凯淳,翟韬,游晓颖,易歆韵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4

《祝你幸福!》剧照

祝你幸福! 剧照 NO.1祝你幸福! 剧照 NO.2祝你幸福! 剧照 NO.3祝你幸福! 剧照 NO.4祝你幸福! 剧照 NO.5祝你幸福! 剧照 NO.6祝你幸福! 剧照 NO.13祝你幸福! 剧照 NO.14祝你幸福! 剧照 NO.15祝你幸福! 剧照 NO.16祝你幸福! 剧照 NO.17祝你幸福! 剧照 NO.18祝你幸福! 剧照 NO.19祝你幸福! 剧照 NO.20

《祝你幸福!》剧情介绍

《祝你幸福!》长篇影评

 1 ) 她们缺的不是演技,缺的是给她们发挥的“正常”舞台

1知道这个项目还是挺早的,那时候项目名称还叫《孩子啊》,故事梗概也写得足够直白讲的是一对失去夫妻的孩子是如何在破碎中重建生活。

题材是足够好的,由于历史关系的问题,现在空巢老人,甚至空巢中年,空巢青年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这样一部话题性的电影聚焦到这些边缘生活的人群中当然是好事。

而演员那更不用说了,无论是早期只知道宋佳+肖央的配置,让我觉得耳目一新想看看两位能碰撞出什么火花,到越来越临近上映,诸多阵容演员相继公布之后,就知道这个演员阵容团队可以算得上如今华语电影圈里“实力派”顶配了。

题材+实力演员,在目前这个电影环境下,算是一个不错的能让我们的电影接近反映现实主义的一个机会,而且从电影进入密集宣传期官方账号所放的物料来看,不管是从夫妻间两人亲密关系从搭建到坍塌,还是从失独父母们的艰难共建以及比较多的展现女性生育疼痛场面,都在奔着该片是展现当代女性隐痛的这条现实主义线而走的。

成片最终也展现了上述所有的部分,包括那场宋佳饰演的白慧“全片最高光”的戏,展露一个母亲的妊娠纹,展现一个母亲一个女人的疼与崩溃,成片没有回避,并看得出主创是在有限范围内努力呈现“伤痛”。

但这样的伤痛展示,真的达到了所有主创们当时拍这部片子现场想要呈现的效果吗?

2不妨来简单回顾一下这个影片的故事到底讲了什么。

先说倪大红和吴玉芳饰演的这对老年夫妻。

他们是这桩案子的“原告”,是主要推动者,他们想要拿回有着他们儿子DNA信息的冷冻胚胎,为此一出场他们就大闹医院,不惜一切代价怒打了曾经给他们的儿子和儿媳妇做试管婴儿的主治医生白慧。

这一对老年丧子的夫妇,在失去儿子之后想要拿回占有属于儿子的所有东西这个形象算是立住了。

而再往后这对老夫妻一个偏执一个疯癫的形象,一次次用镜头告诉了观众,比如倪大红演的老父亲对着死去儿子的微信自说自话,比如老母亲一会儿把为他们打官司的罗宇看成自己的敌人,一会儿又把罗宇当自己的儿子,乃至于到了最为严肃的法庭上,第一场法庭戏是以老父亲暴跳如雷和老母亲发病为狼狈收场。

再来说法庭戏另一方“被告”,也就是吴越演的夏美云,和她躺在床上躺了两年植物人女儿,而这个女儿原告那对老年夫妻的儿媳。

这对母女不但要承受身体上的创伤,她们还同时承受精神上的痛苦,还要接受“被告”这样的“污名化”审判,接受“女性就该是生育的容器”“容器不在所留下来的胚胎只为男性所有”这类似主流价值观的审判。

那么站在原告这一方的呢,是中年失婚失子女又失业的律师罗宇,站在被告母女这一方的,则是那对老年夫妻儿子儿媳的生育课主治医生白慧。

而他两又在一次意外中痛失了他们的独生女,且两个人都没有走出来。

男方不停地在忏悔在吃药,女方则因为此事患有严重耳鸣,两人在协议离婚,离婚冷静期三十天内又不得不“与之为敌”。

宣发和成片看起来野心很大,既想讲失独的老年夫妻在传统观念一辈子事业结婚都是为孩子,但又没有孩子的情况下虚空又偏执的凄凉晚景,又想讲植物人女孩王冉的母亲、男主罗宇的母亲不同代际但相同的单亲母亲困境,还想讲王冉的母亲夏美云、妇产科女主白慧、因为要做试管婴儿而痛失生命权的王冉,三代不同女性面对相同的生育困境、母职惩罚。

甚至还在影片中不断穿插诸如像罗宇律师一年接不到案子的中年失业,老年夫妻在面对自媒体环境新时代的无所适从,以及离婚冷静三十天必要性探讨。

从创作目的上,这部片可以说堆得满满当当。

这种三个家庭多个家庭串在一个案子一个故事里,展现不同家庭相同或不同的影视、文学作品本就不算少,其关键就是要有一个主线,怎么把多个家庭多个人物角色都设计进这桩案子,并让他们自然而然产生牵连发生关系,让观众们通过案子认识不同的人不同的侧面,从多个侧面感觉到那种“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活着了,但每一个人都好像被卡住”的生活无力感和宿命感。

这类作品最大的优势就是多纬度,多情感角度,而最大的创作弊端就有可能是什么都想讲,但什么都蜻蜓点水。

很可惜以现在所放的成片和之前宣传期所展现的物料来看,最终成片呈现的效果就是蜻蜓点水。

3什么叫蜻蜓点水呢。

影片里白慧和罗宇的离婚走向并不是白慧单纯的“恨”罗宇,或者罗宇对白慧有多埋怨。

这两一男一女的离婚夫妻没有绝对意义上“功能性反派”,相反影片不断再强调罗宇曾是会哄妻子的丈夫,会知道体贴妻子作为妈妈的辛苦,会在离婚最后签字时屡次下不了决心的那一个。

同样影片也没把白慧塑造成“不管事”的女人,就电影一开篇面对脑梗半身不遂的婆婆生活不能自理,白慧依然做了为婆婆清洗的所有琐事。

且在影片最终白慧那场大爆发戏向罗宇展露妊娠纹,向曾经的丈夫袒露自己心声之前,她是只看了一眼就把房门给丈夫打开了,这证明两个人情感基础是有的。

而他们离婚的死结在哪呢,在孩子,在那个已经失去生命的孩子。

这在逻辑上说得通,失去孩子的父母不愿意继续守着过去的家过去的生活过下去,心痛是很能引起共鸣的。

可是对于一对有深度连接感情基础的夫妻,仅仅把夫妻两离婚所有的归因归为孩子,作为作者电影表达来看,这显然是一个表层处理,就像男主罗宇和罗宇的妈妈都借助角色说过,夫妻两是可以不要孩子继续过下去的。

再往深处想,夫妻两人婚姻亮红灯只因为孩子这一个绝对爆发点吗?

我们完全可以在成片里找到的是,像开篇处理罗宇的残疾母亲被保姆欺负的时候,白慧的那句“你只想得起你认为你做对的,没想起你做错了”,再到后来白慧在罗宇下班高峰不走高速的“莫名自信”,以及对罗宇屡次民政局迟到缺席失望,甚至在往前,白慧怀孕时丈夫笑着“取笑”她是猪头,在白慧生完孩子患有抑郁情绪而被丈夫一笑而过后,这对生活观念,情绪各异,生理心理条件完全不在一个频道的夫妻,早就在生活时时处处的消磨中,关闭了彼此的心门。

丁嘉丽老师饰演男主的母亲,这个母亲戏份删的几尽全无然而以上我所说的这种夫妻之间恩爱也好,生活的消磨细节也好,影片都是通过一点点闪回片段,短视频式的展现夫妻二人生活的细节,有时候只出现在夫妻二人的旁白里,大篇幅的在用白慧和罗宇的口吻“去说”,而不是用镜头语言展现。

难道请了这么多优秀的创作者、演员,最终合理化的呈现,一对复杂关系的夫妻情感架构构建就仅仅是靠闪回和旁白吗?

于是我在官号的其他物料中找到了碎片式的答案。

4在电影官号的宣传中,有大量的罗宇和白慧婚前婚后,孕前孕后对比的戏份——比如物料中就有一场戏就是白慧和罗宇因为参加了别人的婚礼,罗宇又非不走高速结果导致去迟了民政局,这场戏里其实还有一场夫妻两一起吃了顿晚饭,结果呢,吃饭的时候罗宇这位一向被视为好老公好丈夫曾经的好爸爸,竟然不知道自己的老婆白慧喜不喜欢吃牛肚。

还有同样是官号物料视频放出来的一场戏,罗宇得知白慧怀孕之后窃喜高兴,但那位周依然饰演的,为了做试管婴儿而惨遭意外的植物人女孩王冉。

她在做试管婴儿时面对她的主治医生,当时正怀孕的白慧,王冉是有两场戏份的,第一场白慧问王冉你想要女孩还是男孩,王冉回答的是要男孩,我不想再让他吃一遍我吃过的苦,而此时白慧的回答是要女孩,希望女儿能有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另一场就是王冉看自己的主治医生白慧也挺着大肚子,王冉一个小姑娘下意识反应去摸摸的,但不是觉得高兴,也不觉得欣喜,更不是罗宇那种男性开玩笑式用猪八戒来消解痛苦,而是第一时间就理解认可了白慧的痛苦,“当妈妈很辛苦吧”,白慧下意识地顿了顿,才无奈笑笑说习惯了。

周依然饰演的王冉代表年轻女孩这一代的戏份被删得支离破碎,多数时候是以植物人女孩身份出现这两段戏也刚好对应上了之后白慧在面对罗宇因为案情而盘问时说,“我讨厌那种把生育当女性的责任”,同时罗宇也回了句“我知道你也面临了巨大的生育压力”,以及最终在民政局对罗宇怒扇巴掌之前说的那些话——“罗宇你就会这样,你只会这样”,“罗宇你终于把话说出来了,我的错我认你的错你认吗”,这几段夫妻对峙场面时,男性和女性从身体到心理到精神面对同样一件事截然不同的反馈。

主创也说过,之所以敢于做这个项目聊这个话题,就是希望让更多年轻的朋友理解婚育带给女性的创伤,希望明白婚育中女性要承受的代价,也许我们现在还无法解决任何问题,但至少让更多人尤其是女性在做选择之前想清楚也是一件很好的事。

而从官号所放的大量物料中,我们也看到了,主创们不是没想过怎么架构白慧和罗宇在婚姻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复杂变化,甚至我们能清晰的看到主创们设计了夫妻双方变化的脉络过程和细节,包括但不限于白慧在怀孕期间要不要小孩的拿捏不定,在生产过程中最直白的身体疼痛,在失去孩子之后过度陷入自责的轮回……比我们现在成片所看到的更为细节,更为完整。

官号物料出现了大量的在成片中没有看到的片段,占得比重足以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看了同样一部电影那为什么作为一部作者表达为重的女性电影,它没有呈现这些细节,这些生活细节,情感架构细节又让位于什么呢?

让位于了强情节强人设化叙事,让位了所谓的“群像戏”。

5这就不得不讲讲国产片到现在,“伪现实主义题材”的通病了。

这里的伪现实主义题材不是说那些架空在某座城市悬浮生活虚假恋爱中的那些影视作品,而是那些往往打着以原型为改编,以真实事件为改变,服化道审美样样能贴近生活的影视作品也存在大量的靠强情节推动,靠“嘴”说而非镜头语言的人设。

就比如现在大批量出产的“东北悬疑片”,和“东南亚悬疑片”,真不真实?

演员在各种酷刑里,血腥里摸爬滚打,残不残酷?

真实且残酷。

现在有些所谓现实主义题材片子就差把血包往观众脸上糊了然而他们往往已经形成了模板套路,一个落魄潦倒的警探,一个长达十几二十年没有破解的迷案,一个或者数个被这个案子影响的人和家庭,然后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包饺子的环节一套下来,案件解决,世界真美好大收尾。

于是乎这个套路就可批量炮制,无论这里面人物角色也好,演员本身的性格气质也好是a是b是cde都无所谓,那些早已演过无数角色的成熟演员,如同程序员写代码,厨师颠勺那样,很容易在这些片子中拿出他们的“行活”。

这类似的所谓脱胎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要表达什么,要批判什么,要说什么心里话,和观众建立怎样的情感共鸣?

不知道。

反正足够刺激,犯罪手法奇观足够吸引人眼球,能让观众注意力一直聚焦在作品上就足够有流量了。

这就是现在很流行的,我们的现实主义题材强情节。

强情节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角色人物,毕竟创作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事件推进而产生,像我们所熟知的《007》系列,以及前些年十分火爆的超级英雄电影系列,都是这样强情节强人设化的叙事逻辑。

但强情节不等于没有角色人物,尤其是我们热爱的那么些超级英雄人物,他们就是在一件件事件中,一部又一部超级英雄电影的亮相中完成了从人设到人物的建构,完成了与观众产生高度共情的连接。

可我们现在像之前提到的现实主义题材片子无论话题多么流行,把反诈、校园暴力、家暴、失业等等时下最能点爆大家情绪的话题都展现出来,我们看到的不是人物,不是角色与角色的感情构建,而是这些事件本身的话题性和猎奇性。

有些电影的有些镜头从导演纪录片上可以清楚发现,导演要的是“血再红一点”、“动作再大一点”话题丰富的素材能做成电影吗,当然能,所有的电影人物都会有时代背景,所有的时代背景都能反映当时的话题,但这个核心应该是人味,是人与人之间共情的关系,创作者与观众之间通过塑造的人物角色来构建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堆叠事件。

6同样群像戏也是如此。

今天恰好看到毛尖老师说的一番话觉得挺合适的,大意就是群戏是在事件视角的万花筒结构中,无论正派还是反派,所有的人物都获得多元的立场,发生自己不同的情感偏向,从而引发不同价值和立场的讨论,这是为群像戏。

从《祝你幸福》的成片来看,主创也确实想打造以三个家庭为主的群像戏,原告家庭的角度,被告家庭的角度,父母的角度,子女的角度,男性的角度,女性的角度,活着的人的角度,死去的人的角度……群像是群像了,人物是多元了,观点视角是多元了,但戏足不足呢。

就像之前所说的,在删去了大量白慧和罗宇这对主角夫妻在平日点滴婚姻生活里,由融合到起矛盾最后到矛盾激化,这一系列的过程都近乎于碎片,只展示出了几个夫妻生活的走马灯式的片段,这当然能够从表面印象上激起部分观众的情绪,也是现在电影最常用的用强情节激化情绪价值,但是对夫妻两个人物角色那种职业身份错位,性别身份错位带来的揪心,这样挖掘的价值观和情感浓度深度,真的足够了吗?

另外几对配角家庭的戏份同样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比如植物人女孩王冉,她在目前影片中的呈现除了躺在床上作为病人,就只有意外之前被催婚和决定做试管两场非常“工具化”的戏份。

而从官号提前放出的物料可知,王冉其实也有她独立的故事线,她几次和主治医生白慧探讨要孩子的意义在哪,以及之前所说,王冉才是能高度共情白慧作为职场母亲辛苦的存在,而不是像白慧的丈夫等人轻轻浅浅把母职的问题焦虑用玩笑去解构。

明显王冉在物料中不是一个“工具人角色”换句话说,官号物料里明显是明确了白慧和王冉这两位不同的妈妈和准妈妈,从医患关系到友情关系这条线,我们才能在影片成片中感受到,当原告家庭和被告的单亲母亲在病房发生巨大冲突的时候,白慧第一时间去捂上了已经成为植物人女孩王冉的耳朵,那个共情,那个情感分量,当白慧和王冉真正建立起情感线,不是靠角色的嘴“去说”的时候,感情冲击力会更大。

为什么我一直在说官号物料上的那些片段呢?

实际上以我个人观感,在官号物料中主创们拍出的那些成片片段,像我上文描述的这些,以及还有我省略没有描述,包括但不限于白慧生育直观上的疼痛,失去孩子抑郁情绪的躯体化,在婚姻生活中与丈夫早有隔阂,在职场中因为怀孕而受到的职业歧视,王冉和白慧之间的女性友谊,甚至是罗宇母亲的一些刻画塑造,作用于帮助建构罗宇这个人物的等等等。

可最终这些都没有以情感浓度更高的方式呈现,成片选择的是大范围大幅度的删减,把焦点聚焦在案件本身,聚焦在法庭对峙上。

实际上物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女主白慧职场的部分,短暂出现的“锅姨”刘丹老师也有自己的故事线,但最终呈现只有一场过场戏,另外推荐一下刘丹老师去年主演的女性电影《乘船而去》以我粗浅的回忆,法庭戏给了三场,几乎是全片最重头的部分和着墨点,这样一部明明人物关系架构能够更扎实,情感浓度可以更强的戏,到最后只剩现在成片的方式,对我来说确实是充满遗憾。

7看似我说了这个片子很多的问题啊,遗憾啊,但并不是要否定本片所有的创作尝试。

恰好,我是因为支持这样的女性主义议题表达,尤其是女性疼痛议题的表达,才觉得本片值得说的,还可以做得是更多的。

疼痛,尤其是女性疼痛,是本片敢于做出尝试的优秀的一面。

从吴越演的单亲母亲结扎环当啷在手术台清脆一声响开始,整部电影都在试图展现女性的疼痛——单亲母亲诉说一口奶一口血养大女儿;而被她养大的女儿要去接受试管婴儿的疼痛;白慧作为一个妇产科医生在理论上知道一个孕妇可能要经历什么和准备经历什么后,白慧依然避免不了的从怀孕到生产到堵奶时的疼痛,再到留下永久的妊娠纹所有所有生理上的疼痛……

海报里所有女演员都发挥得很出色,哪怕有的被剪得剩不了几个镜头,而海报同样做得也足够好,但如果成片要是这个质量显然现在电影呈现不止这个分数而这还仅仅是生理上的疼痛,在多个年龄不同的母亲面对失去孩子这一主题时,心理上的疼痛才是她们最难过的一关。

女性忍受疼痛的能力是不是先天的,女性的坚忍不拔是天生的,早在110年前Virol Pathological Research Laboratories医学负责人在《不列颠护理杂志》发表的文章就直接指出,社会化是女性学会承受苦难的主要机制。

他认为,“被训练着为别人而活”的女性,“在疼痛严重到干扰她履行职责时才会抱怨”。

然而即便他早就有这样的认知,在论文的最后他还是会说,与之相反,“那些女性的大惊小怪对所有人来说都很烦心,这样的女性不应该得到止痛药的奖赏。

”哪怕到现在,像《祝你幸福》这样的女性影片逐渐开始分享女性疼痛,把女性疼痛当议题后,依然在各类评论区会见到——“这个话题说得太过了吧”、“这个表达太激进了吧”、“这太女权了吧”、“这女的有点矫情吧”……这就是我能提出这类女性电影可能还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我永远不想过度批评主创,尤其是女性主创的原因,在逐渐看了很多女性主义作品影视也好,文学也好,我很清楚女性的表达现在刚刚开始,我们的世界才开始明白这个世界还有一个性别是需要被看见的,还有一个性别的体验是需要分享的,还有一个性别的快乐和痛苦是需要抒发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说这部作品,下一篇女性作品还有哪些问题,但不能就此否定真正女性主义创作的初衷。

毕竟我们都知道如果按过去以男性视角的惯例,这种月经羞耻、孕妇疼痛羞耻、妇科病耻这类事情,是不符合主流表达的,是不能不应该拿到“台面上”说的。

可是“一直以来”就是“应该的”吗?

这就是我觉得《祝你幸福》不足的地方,一方面它聚焦了非常多的社会关系中很多的矛盾焦虑当下的痛点,你可以说它已经足够勇,但另一方面,尤其是想做女性主义题材这方面,不是它太勇,太疼了,恰恰是它还不够勇,不够疼。

如同我们女性主义一样,从来都不是声音太大,从来都是不是“太过”了,而是太收着了,太容易进入“社会规训”层面完成“自我退让”了。

当然我也很清楚,作为电影成片,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表达输出,还有很多很多客观环境制约,但如果我们能在女性主义表达上做得更彻底一点,把人物情感架构铆钉得更为扎实深刻一些,是不是不一定要通过强情节强刺激就能达到足以共鸣和动人的效果呢。

记得一位网友看过点映后的一条评论说的就是——如果这个片子以白慧的主视角来诉求,如果这个片子那个被翻出来的日记本不是那个年轻儿子的日记,而是那个做试管婴儿的女孩的日记,是不是完全是另一个故事,另一个走向呢?

的确,实际上如果把视角完全聚焦在一个妇产科医生身份的准妈妈白慧,和一个来做试管婴儿的女患者王冉,只是讲述她们两位女性之间从医患相对对立的身份而走向较为亲密的闺蜜,走向患者理解医生妈妈,而医生在失去孩子,又痛失王冉这个在医院里难得理解她的女性朋友,仅仅是这条故事线我觉得对于绝大多数女性,女孩,妈妈们来说就已经足够动人。

就像宋佳所说的,“有些疼痛只有母亲本人才能了解,妊娠纹这样代表女性疼痛特质的象征,本来就不该只有母亲可见。

”还是那句话,先去试,先去说,先去做,也许我们的女性主义表达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但只有我们有足够多的女性主义表达样本,基数够大,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可以让越来越多人产生共鸣的表达方式。

至少这部电影,走出了第一步。

参考资料《祝你幸福》电影官方账号《疼痛的故事》乔安娜-伯克《亲密关系》罗兰-米勒

 2 ) 平和从容才幸福

电影《祝你幸福》讲述了一个关于冷冻胚胎归属权的故事。

做试管婴儿的小夫妻,男方丧生、女方植物人。

男方父母想要回胚胎,而女方母亲坚决不同意。

另一对失独的青年夫妻律师罗宇和医生白慧也卷入其中……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势同水火的两家老人终于在法院的判决:胚胎归两家共同所有下,达成了共识。

在案件的审判中,随着不停的争吵与反思,男方父母渐渐的回归了昔日的生活,重开了餐馆;离异的女方父亲又重新回归了家庭,照顾患癌的妻子与植物人女儿;罗宇与白慧也终于离了婚,从此一别两宽……而我想说的是,离婚有冷静期,做试管婴儿之前有冷静期吗?

用科学手段帮助不能孕育胎儿的男女达成所愿,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医学的进步;但说服父母顺其自然,接受自己不能孕育的事实,过好没有儿女的生活,也是一种方式。

如果试管婴儿是双方父母的孩子还好,但如果是通过捐精或捐卵的方式获得的孩子,他长得不像父母,会不会被人在背后议论?

固然,现代的婚姻很动荡,孩子很可能会被认为是重组家庭之前的结晶,但一样有可能面对流言。

而流言,不一定是恶意的,或许只是出于好奇。

因为DNA的强大大家都知道。

而现代社会,地球都只是一个村子。

人员的流动性太大了。

如果选择了捐精或捐卵的方式孕育了孩子,我觉得,在他们的青春期,家长是不是应该和他们说一下他们的出生经历?

在他们和同性或异性发生亲密关系之前,先去验一下DNA,避免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长辈乱伦了?

试管婴儿这种医学手段已经很成熟了,但它只解决了当下父母想要孩子的问题。

但后续的伦理问题,有好的规避方式吗?

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但不管怎样,只有从容、平和才会幸福。

 3 ) 失望的拼盘

近来已经对国产片彻底失望了。

又是一部走出电影院后感到后悔去看的电影。

其实抖音透出的那些片段已经可以算的上这部电影全部可看的剧情了。

事实证明,电影进入后半段后,几乎已经没有“剧情”可言,全部都是在煽情,苦情。

我自己也常哭,我并不讨厌眼泪,但是电影或所谓艺术存在的意义不就是为了把那些人类情感中那些即使痛彻心扉也无法言说的部分诠释出来吗?

每个人都懂痛苦,都亲眼目睹过流泪,我们坐在电影院不是为了看别人如何展示痛苦,我们想在痛苦中看见自己。

电影里每个人都很痛苦,但我却只觉得像看了一碟痛苦的拼盘,没有任何滋味。

 4 ) 向观众展示悲伤的,不是电影的剧本,而是演员

《祝你幸福!

》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讲述了三个家庭的痛苦。

全片看得人心里发堵,但是演技倒是让我看得痛快一次车祸,造成了两个家庭的悲剧,因此产生的官司,又揭开了第三个家庭的伤疤。

33个汉字,概述了整个故事,让人悲伤的故事。

现在是否已经让你眼圈发红?

想必不会。

罗杰伊伯特总在强调,铅字才是思想的理想载体,电影是为了影像而诞生的。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不到八百字,五分钟读完,直到最后一句——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怎能不让人动容?!

这就是铅字落于纸面,发于口中的魅力。

此刻的主角,是归有光,是文字。

但是当我们把它放到大银幕上——濮存昕用他充满磁力的声音吟诵这段(此君名言,好诗是要吟),看着一对老夫妻在那里吭哧吭哧地挖坑埋树苗。

……总是差点意思。

没有那种自己默读时的忧伤和感慨。

倒是有一部片子拍出了“庭有枇杷树”的感觉,推荐《伦敦一家人》,动画片当悲伤被放置到大银幕上时,真正让悲伤对观众产生魔力的,不是这个悲伤的事情,而是那些悲伤的人,是那些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真实心情的演员们。

《祝你幸福!

》便是一部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悲伤的优秀之作。

优秀之至,优秀到,它背弃了这个档期的主基调,背弃了二十岁阶段的主力观众,背弃了真金白银的预算。

它做到了这些,足以说明本片浓重的非娱乐色彩,以及直接击碎观众内心的强大破坏力。

影片大胆的讲述了非常具有话题性和争议性的话题——离婚冷静期、失独家庭、冷冻胚胎继承。

离婚冷静期就在不久之前刚刚上过热搜,引起过很大讨论;而冷冻胚胎继承案,也是2014年发生在南京的一个真实案例改变的。

包括失独家庭在内,任选一个题材,放到电影这样一个放大镜下,都可以产生数倍的化学反应。

三个失独家庭,为了逝者的胚胎,相爱相杀的故事,影片里充满了悲伤、悔恨、愤怒、自我惩罚。

因为一场车祸,让吴越扮演的岳母,和倪大红扮演的公公,这两个家庭为了逝者的胚胎,产生了撕心裂肺的争夺,而在此期间,作为生殖科医生的宋佳,和作为代理律师的肖央,这一对夫妻因为这起案件,又将他们失去女儿的伤疤再次揭开。

总之,没有幸福的人,没有解脱的人,没有完好的人。

而这样的悲伤、撕扯、伤害,带给观众的不愉快、不欢乐、不共情、不爽快的感觉,正是演员的价值所在!

本片中,肖央、宋佳、吴越、倪大红,这四个演员贡献了顶尖水准的演技,可以这么说,完全有资格去争取金鸡百花、上影北影的最佳主配角奖项!

电影想要表达的是一代人,不对,是两代人,我们得父母一代,和我们八零后自己这一代。

我们这两代人是真真正正对于独生子女有着切实体会的两代人,影片中所展示的,则是我们这两代人面对独生子女这个社会现象时,最极端,最不想出现的情况——失独时,一个人,即可能是一个父辈一代的白发人,也可能一个身处当打之年的中年人,他们眼中的生活,变成了什么样。

一句话,就可以向读者们解释,在失独之前,他们的心境。

倪大红扮演的男方的父亲说的话:“我就想,我不会这么倒霉吧,让我碰上了?

”对于失独的恐惧,他用概率论宽慰自己。

同样一句话,也可以向读者解释,在失独后,他们的心境。

同样是倪大红的一句台词:“我们还有生活么?

”影片中,所有人都在无数次的验证着这句话。

肖央和宋佳扮演的夫妻,在女儿去世以后,也就是影片伊始,就坐在了离婚办理席上。

肖央扮演的罗宇,自女儿去世后,这一年就再没结果一单业务,他努力在试图挽回自己的婚姻,还要照顾遭受打击瘫痪的母亲;宋佳扮演的妻子白慧,我们在影片前半段只能看到她的冷漠,或者说是坚韧,而在最后,当我们看到她半夜崩溃后,歇斯底里的哭声,我们能看到她肚子上剖腹产的伤疤和那一道道的妊娠纹。

当她哽咽这说:“我疼啊,从这,疼到这。

”“我耳朵里一直有声音在响,我现在知道了,这是海浪的声音,是小螺丝在叫我!

”话语中,满是悔恨,悔恨自己当时为什么不在女儿身旁,怨恨着在女儿身旁的丈夫。

深夜中,肖央和宋佳的这段对手戏,堪称精彩,一个母亲的悔恨,一个父亲的坦白,一个妻子在寻找慰藉,一个丈夫在努力修补一个已经破碎的关系。

每个拥抱,每一滴泪水,并不是妻子的原谅,只是需要一个肩膀,一个怀抱,来怀念罢了。

更残忍的是,在描写二者关系的时候,导演总是会将镜头回溯到他们曾经甜蜜的时光,小螺丝还活着的时光,这个家还完整的时候。

从备孕,到保胎,从半夜喂奶,到小夫妻的片刻“偷闲”。

此刻越是温馨,回到现实的场景就越残忍。

此时此刻,对于这一对失独夫妻,最大的惩罚,就是拥有曾经甜美的回忆。

这是最大的残忍。

精彩。

倪大红扮演的公公秦志远,在儿子死后,便开始了斗。

和亲家母斗,和医院斗,和自己的律师斗。

还要照顾重度抑郁的妻子,甚至关闭了自己引以为傲的餐馆。

他似乎是所有人里最折腾的,也是最坚强的。

这个坚强的父亲,在深夜,用着儿子的微信一个字一个字和自己聊天。

与亡者的对话,加载着多少在白天无法吐露的思念正是他说出了“我们还有生活么?

”这句话。

由于倪大红本身的风格属于明显的扑克脸,所以在他的戏份里,我们很难看到一次高情绪价值或者冲击力的戏。

不过有一段他和肖央的对手戏,给我印象深刻。

在已经关闭的饭馆里,律师和他的委托人坐在饭桌前,倪大红在诉说着自己儿子的好,他的善良,自己的悲伤,肖央则在更冷静的诉说着法庭上的逻辑。

倪大红抢白道:“你懂么,我的心情,你又没有孩子!

”肖央扮演的罗宇,一直埋藏在心中的悲伤终于无法隐藏了,但是一个中年人是不允许这种悲痛像泛滥的洪水般冲破自己的情绪防线。

罗宇喝了一口酒:“曾经有过,她死了。

”罗宇眼圈红润了,他微笑着,他冷笑着,对秦志远说:“这下你满意了?

”你看到了一个同样悲痛的人,你满意了?

狠狠地刺痛了这个让人不满意的代理律师,你满意了?

吴越扮演的亲家母,小学校长,夏美云老师,却又和其他人的痛苦不同。

她的女儿成了植物人,已经两年了。

活着,又不算活着,有盼头,却又渺茫。

吴越在影片里的两幅面孔截然相反,让人印象深刻比起真正的失独,她要承担的更多,守护着这个几乎不可能醒过来的女儿。

熬不过的丈夫离婚了,与亲家反目成仇。

如果不是他们的儿子开车;如果不是要去做试管;如果不是他们家那么想要孩子;如果不是嫁到了这个伙夫头家。

她一方面绝望而又无法停止地照顾着自己的女儿,她承受着务必的压力,这种压力通过恨来发泄。

所以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是一个无理取闹、歇斯底里,甚至有些无赖的小学老师。

这个小学老师得了癌,她可能等不到自己女儿醒来那一天了。

吴越的精彩表演都集中在了病房内的骂大街这一出戏。

丑陋到,大夫要捂住已经是植物人的女儿的耳朵。

如此不堪、恶毒、丑陋、让观众愤怒。

吴越此刻带给观众多少的恶心和愤怒,她的表演就有多成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展示了三种母亲,他们失去孩子后呈现了三种不同的反应。

宋佳扮演的白慧,她代表的是,无时无刻的自责,自我惩罚;闫丽扮演的婆婆,她代表的是逃避,是活在回忆里;吴越扮演的岳母,她代表的是恨,她将所有的情绪都化作了对他人的恨,用这恨作为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动力。

在影片的最后,这两家人看到了在低温冷藏罐中的胚胎,仿佛这还没有形状的概念之物就是他们人生中的阿拉丁神灯,似乎能带给他们最想要的东西——活下去的念想。

导演试图让所有人放下包袱去和现实和解,去原谅自己。

秦志远一家,又开起了饭馆,雨中,这对老夫妻吃着苹果,看着外面。

夏美云老师成功做了手术,她的病床就在女儿病床边。

白慧和罗宇在拿到离婚证后,友好地握了握手。

一个释然的结局吧——秦志远夫妻二人在看什么呢?

夏美云醒来后,还需要面对没有醒来的女儿。

罗宇没有拯救到他们的婚姻。

我觉得谁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救赎。

 5 ) 不要被遗憾吞噬

签下离婚协议书让怨偶断臂求生,打下胚胎官司让儿女重返人间,解开耳鸣秘密让思念断开了弦,放飞气球让幸福回到我们身边。

电影将生育知识大面积普及,摘下节育环、显出妊娠纹,女性在生娃上总是付出太多,而斑斑疤痕又时刻在播放着孩子的余音,忧郁的阴云密布在失孤家庭的上空,夫妻双方始终开不了口说一句祝你幸福。

该片还杂糅了失孤、催育、代孕、胚胎争夺、阶层矛盾、代际差异、离婚冷静期等社会议题,并较好地融合到每条故事线里,台词也攒了很多金句,不过内容太满情绪太密也会造成观影劳累,剪辑的混乱也带来一定门槛。

此外必须怒赞演员演技,宋佳演分裂绝对是影后级别,肖央开合有度的表演把微笑抑郁症诠释到位,其他老演员都是稳定发力传情达意,全员飙戏直接预约奖杯。

“不要被遗憾吞噬。

祝你幸福!

(2024)6.4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康博 / 肖央 宋佳

 6 ) 祝你幸福影评

我是因为六层楼的安利去看的这个电影,他可能更多是从一个妇科医生的角度,而我是从一个男性的角度。

我经常被女朋友骂,说我太自私,总是以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我一直不太明白,我自己觉得也没有,事实证明我是当局者迷。

当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看电影的时候,感受到的更明显一些。

第一幕是男主为了打赢官司,在法庭上利用他和白慧孩子的死来击溃白慧的情绪防线。

事后,他找到白慧,告诉她,他并不想伤害她,只是他想赢这场官司。

第二幕是男主自己崩溃,跑去海边回到白慧家里后,向白慧倾诉自己的委屈,告诉白慧自己一直没走出来,希望白慧可以安慰他。

而白慧呢,孩子去世快两年了,他们是夫妻俩,罗宇一直不知道白慧在那之后会耳鸣。

生育损伤能搬上大荧幕就是进步,可是还是太少了太少了。

每一对夫妻都应该充分了解生育会给女性带来哪些问题和风险,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再决定是否要去备孕,而不是只是单纯欺瞒。

冉冉妈妈的血奶、白慧的堵奶、不被正确认知的“伤心乳头综合征”,这些都只是会面临的一小部分问题。

诚然会有运气好的人一切都顺顺利利,但大部分人是普通人,运气不好不差,问题或多或少都会存在。

最后他们离婚了,be比he要好,罗宇太自私了。

 7 ) 从观众角度分析一下这个电影为什么不好看

电影有两条故事线,一条是由于爸爸和奶奶监护失职导致小螺丝溺死,小螺丝爸爸一年没有工作,妈妈常年耳鸣,奶奶脑梗瘫痪。

第二条故事线是新婚夫妇意外一个丧生一个植物人,双方父母为了冷冻胚胎对簿法庭。

整个电影就巧合太多,怎么就刚好男方律师和女方证人是夫妻,怎么就失独原告遇上失独律师,怎么就接私活的保姆殴打老人就刚好被摄像头拍到,怎么就离个婚两次错过预约时间,怎么就所有女的都有病男的都升智……小螺丝故事线交代的不清不楚,事件中最大的责任人奶奶,篇幅少的甚至没有传递出自责,总是隔三差五一个婴幼儿产品特写是怕观众猜不出来小螺丝年纪小吗?

爸爸表达悲伤就是喝酒和求安慰?

冉冉这个线没啥说的了,白瞎了几位演员的演技。

这电影的观众画像是啥?

心有悲痛的家庭?

还是抗拒结婚的年轻人?

电影想传达的价值观是啥?

女性生育不易?

男性的不负责任?

天天高喊不要歌颂苦难,这还有个把世间最痛集合在一起的,还敢起名字叫祝你幸福?

学不会曼切斯特,可以参考一下地久天长啊,丧子之痛永远不可能走出来,没必要劝这个劝那个的。

 8 ) 媽媽50多歲才摘下節育環。

《祝你幸福!

》看完了。

很『悲壯』的就。

平日里所有溫和表象下的脆弱和無力在看到這部電影之後被瞬間釋放。

雖然未曾體驗主角的個中處境。

卻仿若身臨其境人生在遭遇意外後的不易和蹉跎。

電影中的三對夫妻。

不同處境境遇。

相同的是都遭遇過生活的打擊和意外。

痛苦像潮汐席捲而來。

溫吞表面下映射出中式家庭背後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矛盾。

肖央在影片中飾演的羅宇雖然表面看著很平靜。

但卻總能從他的各種動作和表情細節中看到他的隱忍和痛苦。

一面要維持生活的正常運轉。

一面要承受女兒遭遇意外導致的家庭變故。

他依然能跟身邊的人開玩笑、依然能厚臉皮地要工作。

但他內心早就支離破碎。

這個角色讓我又一次看到了肖央的進步。

把這樣的一個家庭人物真的飾演得很好。

所有的情緒轉換恰到好處的自然流露。

讓人忍不住為影片中的凋零淚目。

三位女性角色在影片中同樣很出彩。

雖未遭遇同樣境遇。

但我也無數次忍不住共情。

白慧肚子上刨腹產的疤痕。

夏美雲在法庭上講述丈夫熬不住變故而選擇離婚進而從困境中逃離出去。

她說『我不怪他——我甚至羨慕他』。

閆麗因為兒子的離去變得偏執和瘋魔。

每一個。

我總能從她們每一個人身上看到媽媽的影子。

因為是媽媽。

所以天然的與孩子有了更多的羈絆。

因為是媽媽。

所以更難從漩渦中平靜的走出。

因為是媽媽。

所以放棄不了任何孩子好轉的希望。

因為——是媽媽。

但我喜歡電影的結局。

即便破碎了。

每個人也都有重新開始的可能。

人生不會封死每一條路。

只要往前走。

時間總能撫平傷口。

即便傷口一直都在。

然。

往前看。

總還有獲得幸福的可能。。

 9 ) 编剧,七朵乌云集结的天能晴吗?《祝你幸福》电影日记

当故事的尾声,众人皆聚焦于那枚自冷冻容器中缓缓取出的胚胎之时,我终于明白我花了两个小时,看了个啥?

原来,这是一部科普电影,与《孤注一掷》旨在普及热点事件及其风险规避之道、《我不是药神》通过调研揭示相关制度推出前的背景、《奇迹·笨小孩》歌颂城市精神等异曲同工。

而《祝你幸福》则致力于科普我国新五年计划中,各省正积极建设大量生殖中心,旨在提升生育率,此乃国家政策之体现,亦是正在推进的举措。

编剧,七朵乌云集结的天能晴吗?

《祝你幸福》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初次目睹相关新闻时,我尚未深切体会到其重要性,或因自身尚未步入育儿之年。

而今,周遭友人及昔日大学师长之种种境遇,使我恍然意识到,此乃国家正竭力解决之重大议题,旨在缓解众多人群的痛点。

从人类进化的视角审视,或许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某些先天筛选机制逐渐减弱,对繁衍能力较弱者的淘汰效应趋于消失。

为弥补此等生育方面的先天劣势,人类必须借助科技手段,如生殖中心及试管婴儿技术等。

在观赏《祝你幸福》后,我深刻领悟了这一点,且仅此一点。

1. 悬疑变直叙时至今日,即2024年12月3日,我的电影日记中记录下了《祝你幸福》这部影片。

从编剧的角度来看,此片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反面教材,其让人不舒适的地方之多,令人咋舌。

尽管我并非业内人士,但作为观众,我仍能察觉到诸多问题。

首要之务,我深感好奇,究竟是谁担任了此片的编剧?

经查询,我发现该编剧过往作品颇丰,其中我曾观赏过的《相爱相亲》与张艾嘉联合编剧更是获奖无数,堪称佳作。

《相爱相亲》之所以优秀,在于其立意深远、内容精选。

然而,即便如此,该编剧的作品中仍不乏问题。

她喜欢在一个半小时的主流故事框架内,融入个人化的、非套路化的、感性的元素。

以《相爱相亲》为例,直至影片后半段,观众才逐渐发现其隐藏的线索——那位常年写信的男子在乡村的妻子,他们的故事虽带有旧社会的温情色彩,却与当下截然不同。

然而,这份温情依旧存在,只是线索的呈现较为滞后,谜底揭晓亦较晚。

直到节目中,两位奶奶的对话“我们都是一家人,为何要如此对立?

”才使观众恍然大悟,理解了整个故事。

至于这一设计究竟出自张艾嘉还是该编剧之手,我无从得知。

但在《祝你幸福》中,故事的悬疑感荡然无存。

前一个小时左右,结局已基本可预测,观众只是静待悲剧的降临。

因此,该片的故事缺乏足够的悬念。

双方父母之间的线索相对明确,我曾一度误以为其非主线,但随后发现它亦是贯穿全片的关键线索。

双方父母对于胚胎决定权的争夺异常激烈,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与此同时,肖央与宋佳所饰演的角色,一位律师与一位医生,在冷静期内办理离婚手续,构成了另一条线索。

按照剧情设定,编剧意图将肖央的故事线隐藏得更深,而将双方父母的故事线展现得更为直接。

然而,从宋佳在医院走廊带着耳鸣音效的怒吼中,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这背后隐藏着失去至亲的悲痛。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父母加上肖央与宋佳所饰演的角色,总共七人,均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失去自己的孩子。

这种高度的巧合虽符合影视行业的惯例,但巧合过度则显得人为痕迹过重,导致故事悬念减弱。

因此,我不禁想问编剧,观众观影的目的难道仅仅是为了目睹惨状吗?

2. 七人同框的惨上加惨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母亲特别喜欢观看一类寻亲节目,由著名主持人主持。

每当节目开始至结束,母亲总是泪流满面。

这种情景频繁出现,使我产生了一种恐怖谷效应,感觉情感表达过于深反而显得虚假。

母亲并无寻亲经历,无法产生共鸣,但节目中激昂的音乐、悲惨的身世以及寻亲后的幸福画面,却引人流泪。

但是,被寻回者在新家庭的生活环境比原家庭更为优越,而寻亲后还需照顾众多父母的情绪,这对他们而言真的是好事吗?

我对寻亲节目本能上持有反感态度,主要原因在于节目持续一个多小时或两个小时的哭泣场面,只能使人眼睛不再干涩,不再需要眼药水来湿润。

这种情感表达过于人为,缺乏真实感。

《祝你幸福》这部电影同样给我这种感觉,人为痕迹过重,缺乏真实感。

影片开头楼道里的吵架场景还能震撼人心,但随后展开的痛苦情节却显得过于刻意。

双方父母各自的经历、离婚背景等,都像是街头某人拿着一张大纸,洋洋洒洒地书写着自己的惨痛经历,而这些经历更多地是为了猎奇而规避了真实情况。

回顾《祝你幸福》这部电影,感觉其过于刻意。

电影名“祝你幸福”在影片中并未得到强调,反而给人一种阴阳怪气、讽刺的意味。

除此之外,影片并未呈现太多有价值的内容。

从编剧的角度出发,应多做背景调研,深入了解律师和医生这两个职业的特点。

例如,律师是否可能具有信口雌黄、黑白颠倒的职业习惯?

是否可能具有反驳型人格?

医生是否可能具有洁癖等职业特点?

这些设定并非为了拼凑巧合,而是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

此外,在开庭时允许夫妻双方参与这一情节也很巧合。

其实,编剧应该深入挖掘这段感情关系中的细节,如男性可能具有反驳型人格,女性可能因洁癖而在孩子去世后留下心理阴影等。

这些铺垫和预兆可以源自于他们生活中的恶习,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诚然,一切皆可视为意外,然而,若仅呈现意外本身,而忽视其发生前的种种因素,又有何益?

意外发生之前,每个人的行为或心态是否都蕴含着导致此类意外的某种必然性?

在现实生活中,意外往往降临于疏忽大意之人,而对于那些通情达理、温文尔雅的人来说,极端的意外事件往往难以发生。

因此,该影片最终揭示了七八个人内心深处的心理疾病,显而易见,这七八人中无一心理健康。

在观影过程中,尤其是影片较长时,观众可能会感受到一种被这种心理状态所传染的压力。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较为自我认知清晰,深知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情绪,并能有效地控制自己,不受无缘无故的悲惨故事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路边有人聚集发生事件,我亦不愿上前凑热闹,深知这些事件往往并无实际意义。

3. 父母爱背后的心理暗流最后,我想推荐另一部同题材的电视剧——《免责声明》。

这部电视剧由《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及《罗马》的导演执导,他在商业与艺术电影领域均有着极高的造诣。

他执导了一部短电视剧,共七集,讲述了一个与《祝你幸福》相似的故事,即双方父母在孩子去世后所经历的过程。

与《祝你幸福》相比,《免责声明》的优越之处在于它巧妙地让双方父母失去一个孩子,另一个则活着。

在《祝你幸福》的结尾,孩子虽苏醒,但影片并未给予,活着的孩子的群体足够的发声机会。

诚然,其中一个孩子已经惨死,另一个是植物人,无法发声,但编剧可以通过闪回等方式来弥补这一客观立场的缺失。

虽然无法做到像《最后的决斗》那样,让三方各有立场、难以和解,但至少可以尝试补充一些信息,避免影片过于一边倒。

在《免责声明》中,双方父母中的一方孩子得以幸存,但观众可以看到,这个孩子是这一过程中最为痛苦的。

他完全不愿意看到局面发展到如此极端的地步,一群人围着他,为了他要死要活。

其实,想想那个孩子本身就很纠结。

因此,这是活着的人因为逝去的人而陷入的痛苦状态,而这种状态并非逝者所愿。

当然,我并未亲身经历此事,也没有患过重度抑郁症,所以在这里可能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

但逝去的人,其实最希望看到的是你能够尽快拥有积极阳光的状态,适度缅怀,当然也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用物理方式干预,尽快走出阴霾。

这是逝者最希望看到的状态。

因此,《免责声明》清晰地表达了幸存下来的那一方的痛苦。

当然,《免责声明》在更深层次上讽刺了双方父母的虚伪。

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行为可能是由心理疾病导致的,但另一种可能是,他们并没有那么痛苦。

根据我的经验,在经历痛苦时,大约三个月左右,疼痛感就会逐渐减弱。

从三个月开始,生活似乎开始回归正轨。

此时,再表达出舍不得的痛苦等情绪,可能是一种虚伪的表现。

即,我是受害者,我必须表现出痛苦和难过;我必须展现出我是受害者父母的状态。

这种表演型人格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

而《免责声明》所要讽刺的正是这一点,它揭示了双方父母在人性中虚伪的一面。

显然,《免责声明》还深刻讽刺了不同社会阶层家庭对于子女事件的处理态度。

其中,一个高收入家庭,其成员身为纪录片导演,竟将孩子的不幸事件制作成名为《免责声明》的纪录片,借此机会获得广泛关注与热度。

而另一家庭,成员为低收入教师,他们则选择曲解事实,依据自身理解肆意处理事件,甚至将其改编为小说,以陷害对方。

更为深入地,《免责声明》还探讨了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欲望。

从弗洛伊德的理论视角来看,这种过度的控制欲很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具体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操纵、控制、溺爱,以及超出正常关心范畴的过度干预。

这种“我必须对你好,见到你便无法克制地表达爱意”的状态,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病态,可以上升到心理疾病的层面。

此前,我曾在影评中提及,《免责声明》可能蕴含更深层次的隐喻。

它可能暗示了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启齿的癖好,而这种癖好正是导致整个故事悲剧的根源。

因此,围绕这一事件,可以挖掘的内容非常丰富。

我由衷地希望与这位编剧成为朋友,跟她好好谈谈,他的作品不仅完成了命题作文的任务,即介绍生殖中心的功能,还提供了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素材。

相较于那些仅通过激烈言辞博取一时关注的作品,《免责声明》显然更加深入,更能触动人心。

我认为,这一议题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可以揭示更多人性的复杂面。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我对《祝你幸福》及其相关内容的日记。

 10 ) 关于这部电影,千万不要被短视频骗了

网上铺天盖地的小视频,片段的剪辑,聚焦的都是催生、试管、代孕、爸爸看娃意外……等等容易激发情绪的热门爆点话题,如果怀着生气骂人的预期走进影院,大概率会困惑。

事实上,电影里的三位男性,苏大强、肖央、秦科文(抱歉记不得演员名字),一位愿意承担家庭内外责任,无怨无悔照料抑郁症的老伴;一位并非丧偶式育儿中的甩手掌柜,看得见妻子的生育牺牲,愿意付出情绪价值和实际劳动,一次疏忽,真的也就是一次致命的疏忽;而小年轻的秦科文,也真心实意地挡在了不堪生育压力的妻子前面……他们,都算是高于普遍标准的“好男人”,没有恶人,都是可怜人。

而现实中,人性经不起考验,付出越少的越容易云淡风轻地走开,真实的家庭伦理剧情,往往比此难堪得多,也狗血得多。

所以,电影的重点,其实放在了对失独父母的共情与关怀上。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间至悲,如何度过那漫长的潮湿,电影没有大团圆的结尾,但至少给人打开一丝可能“走出来”的希望。

最近恰好也看了《出走的决心》,两部电影可以作为互补。

也许有人会说,看吧,还是不婚不育可以安然度过一生,连失独的痛苦都完全避免了。

可正如宋佳所说,离婚,也不代表会后悔当年的结婚啊。

路过人间一场,延续生命,舐犊情深,酸甜苦辣都是生活的滋味,大概率,还是不后悔的人比后悔的多吧。

我们是否可以,既旗帜鲜明地反对父权制对女性的结构性压迫,让那些被剥削被无视的“理所当然”被看见,也顺应自己的母性本能,没有负担压力,没有患得患失地享受为人父母的幸福快乐?

就像所有看清生活真相却依然热爱的勇士一样,生生不息,人间值得。

《祝你幸福!》短评

虽然一段关系最后不一定能有个大团圆结局,但不代表这段关系里没有过快乐的时候,这是两码事。不后悔相识一场,同行一程也很高兴,最后分道扬镳时无愧于心就好。你很好,我很好,我们也很好,但真的只能走到这里了。

9分钟前
  • 宇宙
  • 力荐

所以生孩子是为了啥呢……以及法院判的什么玩意儿,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了吗?!

10分钟前
  • 影启缘末
  • 还行

中秋档最佳,好久没看这么扎实用心的好作品了!其实不止讲失独,而是讲每一个在漩涡中挣扎的人,主创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走得出去走不出去都可以」,希望每个年轻人都能来看看。

15分钟前
  • 红领巾
  • 力荐

看完心情很复杂,没想到我竟然代入了罗宇。他总是用微笑去面对妻子的指责和争吵,开始还以为他是想用这种方式激怒对方。看到结局才发现原来他是和我一样的微笑抑郁症患者,在别人的婚礼上微笑着说出艰难的祝福、在不愿放弃签字离婚时微笑着推开妻子的手。对我们来说,笑从不是心情愉悦的证明,那是重重的自我封闭的外壳。喜欢电影的结局,罗宇终于面对了自己的痛苦,相信他以后的微笑都会是因为幸福!2024.10.29 旁门左道

18分钟前
  • 李姓游客
  • 力荐

前有《地久天长》,后有《祝你幸福》,关注失独家庭的救助。肖央大赞!还有,庭审旁听席为什么有锅姨?!一下串联到《开端》剧情里了。

19分钟前
  • 小蚂蚁
  • 推荐

不成为怨偶,不是敌人,祝你幸福!

22分钟前
  • 三缺一
  • 推荐

结婚是为了幸福,离婚也是。

23分钟前
  • 一只嘚梅因
  • 力荐

片头抄《一次别离》抄得太过分了。每个演员都在很用力的飙演技,极端情绪大乱炖,没有重点,不知克制,就跟没有导演似的。至少有一半的戏删掉台词也能看懂,台词写得也不好啊,不说人话。比如“这有一个群体”,哪有人这样介绍自己的生活圈,这是高位俯视的假悲悯。

24分钟前
  • 小溪
  • 还行

创作导向之腐朽令人惊恐。当结尾一行人以瞻仰神迹的姿态围观冰冻的胚胎管时,确凿无疑的是,不可不视其为一种邪教,其教旨便是将传宗接代奉为圭臬,建构一个父母紧捆子女直至疯癫的世界——在这里,绝无自由。

25分钟前
  • lldjw
  • 很差

片子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拍了很多东西都剪掉了苹果上滑下那滴水,挺神的

28分钟前
  • vancouvergold
  • 推荐

剧情乱的像一锅粥

30分钟前
  • 阿诚一座城
  • 较差

当人严肃地讲述自己的不幸,或者尽力表现某人的痛苦,就是目的性。也许有不错构思的剧作设定,也许112分钟的成片能重剪出一个好些的影片…但其实没到一半就不想看了(苦大情剧看得很遭罪)一星半惨吗?老年丧子。你现在还抽着烟,还说着话。可是生前面对巨大生育压力和压迫的那双子女,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了,而且永远听不到了。

35分钟前
  • DJ严东东
  • 很差

国版海边的曼彻斯特

39分钟前
  • 蔚蓝的狂想曲
  • 还行

特别惊喜,看完才发现主配角和幕后班底都是全豪华配置,强大的演员阵容贡献了全员演技大赏,演员掏心掏肺的表演扑面带来的情感冲击,甚至更甚于故事情节带来的共情,想把明年的影后提前颁给宋佳。老年失独、胚胎争夺、离婚冷静……与时俱进的剧本里藏着的内核是如何与失去和解,并不复杂的故事被巧妙的角色关系将人物情感拉扯到极致。遗憾的漩涡里挤满了自救的身影,生孩子是执念,活在过去是执念,在千疮百孔的婚姻关系里缝缝补补也是执念,放下执念,放过彼此,就还有被幸福眷顾的可能。

43分钟前
  • 森与
  • 力荐

电影前后十分割裂。坐我前排两女孩,前三分之二纹丝不动还传来抽泣声,后三分之一开始交头接耳还拍起屏幕。屏摄是不对的,但我理解她们,确实越来越无聊。开篇到矛盾激化可以给四星,解决矛盾的过程迅速滑落至没眼看水准,整体给两星吧。拜托编导,里头的角色一个个都够惨了,如果想不出办法让真的他们幸福,不用硬给的。

45分钟前
  • 方聿南
  • 较差

7.2

50分钟前
  • ajs0609
  • 还行

不明白明明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故事,非要糅另两个故事进来…痛苦贩卖的也太低廉了让人好不舒服。一群好演员求以后好好挑剧本!

53分钟前
  • 荆棘
  • 较差

祝你幸福的英文标题是enjoy yourself。

57分钟前
  • 人生乱套我睡觉
  • 推荐

鲜艳的彩色气球飘过茫茫大海,化作承载希望的朝阳照耀在被苦痛侵占过的废墟上,每个得以重生的人都将重建出新的花园,获得幸福。

58分钟前
  • Calm_73
  • 力荐

2024-301 走出废墟,才能成为强者。生活多磨难,幸福太难得。但国产类似生活片还需努力。

59分钟前
  • 花小蕊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