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片之前特意先看了一下剧情简介,这个故事和题材我还是挺感兴趣的,想看看片子拍的怎么样。
没想到片子开篇是黑白的,虽然映后交流时导演解释了其用意,但这个黑白的设计还是不太好,原因有几点。
黑白段落天然会产生历史感,但该段落并不是一个过去时空;该片并不是一个严肃沉重的题材,容易引起负面歧义,观影体验压抑,并不符合当今电影的影像风貌。
片子中段黑白转变成彩色,个人感觉这个观念表达是导演强加的,并不自然,也并不高级。
片名和剧情简介感觉已经提前剧透了,片子确实没有什么太强的戏剧冲突,缺乏反转,缺乏意外,缺乏强的悬念感,所以情感上不够抓人。
人物身上也没有太强戏剧性,父亲的态度转变也没有交待什么契机,小朋友前后经历也没有表现出心灵上的成长。
片尾又出现男童醒来的黑白段落,让彩色段落居然变成了梦境,这样的结构处理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走火入魔?
感觉没什么太大意思。
虽然导演解释说耿军可能给出了第二种解读,说可能是第二年鹤又回来了,但个人觉得这种解读比较牵强,因为画外的鹤鸣声明显是和之前病鸟一样的叫声。
虽然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但对于一个这么年轻的导演来说,这已经是非常可贵的探索了,并不是每个人在三十多岁就能创作出长片来的,所以期待这位青年导演再接再励,未来能创作出更准确成熟的佳作。
11月9日,在南京参加《千里送鹤》的路演,导演拉华加、制片人马海泉现场交流。
在大屏幕上看这样大部分段落是黑白的影片感觉还是很棒的。
故事一开篇便是黑白,多杰和格桑姐弟俩与奶奶一起生活,母亲去世,父亲不在家,他们被邻居小男孩欺负,承受了很多少年人的恶意。
直到他们发现了一只黑颈鹤宝宝,父母被藏獒咬死了,姐弟俩终于有事可做,他们去请教经营旅馆和餐厅的大学生哥哥,两人的生活围绕让小鹤进食、让小鹤生活得更好展开。
好景不长,此时的邻居小男孩偷走了小鹤,姐弟俩寻找小鹤,幸好爸爸出现,和人打了一架,抢回了小鹤,这是第二次,姐弟俩承受到来自少年的恶意。
父亲和一双儿女的链接,就出现在寻回小鹤的事件里。
弟弟多杰面对卖鹤的贩子,第一反应是“回去找爸爸”,爸爸出现,多杰的反应是让姐姐把小鹤抱回去,他和爸爸一起斗贩子。
在共同的目标下,多杰也逐渐由小男孩成长为大男孩。
接下来的段落,父亲去云南卖虫草,姐弟俩看小鹤不会自己飞去温暖的南方过冬,于是决定送它去云南过冬。
在路上,他们遇见了磕长头去拉萨的中年夫妇、带他们去达州的卡车司机、一只拦路的藏獒、一条湍急的河、格萨尔王雕像旁的说唱老艺人,直到父亲在老艺人那里找到他们。
鲁莽的父亲甚至斥责老艺人是人贩子,“警察马上就到”,那一刻,我想起网上曾经发酵的新闻,那个远嫁青海贵德县的女记者马金瑜,生活中应该也见识了不少孩子爹的鲁莽吧。
影片末尾,父亲带着孩子们到达云南香格里拉纳帕海附近,看到了黑颈鹤的同伴们,孩子们终于放手,让小鹤去找他的同伴们,父亲的虫草也卖出去了,答应给儿子买一件曼陀铃,也答应给女儿也买一件礼物。
我好奇去查了一下曼陀铃价格,一般的500左右。
片尾很仓促,让人不明就里。
如果导演拍儿童三部曲的第三部,还希望把小孩弹曼陀铃的段落放进第三部,也算是和这部《千里送鹤》有些联系。
拉华加的《千里送鹤》,可以说是一部不现实的电影。
不现实在于,故事讲的是格桑、多杰姐弟俩遇到了因为受伤而无法迁徙的小黑颈鹤之后,想把它从青海高原带到云南越冬地。
地理、资费、安全等等,都成了不可行的警示。
针对不可行的分析,恰恰在于我们成年人的思维,以及某种功利性的顾虑。
但在电影故事里,他们是孩子,是藏民,是对天地生灵更为敬重的一个群体,不太会先决地顾忌这些精明的世俗问题。
所以,《千里送鹤》是一部正因为“不现实”才格外“现实动人”的电影。
这也像这些年藏族电影持续带给我们的质感——简单的生活,质朴的人群,信仰是虔诚的,灵魂是清澈的,无形中就予以观众,尤其是城市的、世故的观众,某种虽然面对异域却仿佛重返幼时、指向未来的洗涤体验。
回到电影本身,人物关系相当简洁,最核心的,还是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故事。
导演拉华加对父子情有很多顾念。
他之前跟周拉多杰、朋毛样专两位小演员还合作过《旺扎的雨靴》,当他把短篇小说改编成长片的时候,慈祥但模糊的父亲转成了跟旺扎相反的形象,用他的话说,就是父亲是现实的,旺扎是梦想的。
加强这样一种对比,凸显的是历练对人的塑造,又反衬孩童本身更多的纯粹。
在《千里送鹤》里,也有这样的父子关系。
疲于奔命的父亲,身兼父母二职,却又无暇顾及,他成了儿子多杰心中一个过于严苛并且常年失信的家长,有震慑力,但没有体会到爱。
现实当然并不一味如此,父亲自己有伤要疗愈,但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一不小心就拉开了与旁人的距离,落到孩子心上,一粒尘也是一座山。
比起前作,在《千里送鹤》这部电影里,拉华加有更从容的篇幅去处理双方关系,也让观众在彼此的谅解过程里,得到自身的调解。
孩子想要兑现诺言,要千里送鹤,而父亲在得知之后,立马抛下生意,抛下顾虑和暴躁,跨越千山万水地要来找他们。
甚至二话不说,陪他们完成这样一个现实看来很有损经济利益的事情。
而两代人之间,也在这带有另一重朝圣意味的路途中,抵达绝美风景,无论是外在的纳帕海,还是内在风和日丽的世界。
千里送鹤的路途,给父子父女间创造了许多间隙弥合的机会。
人在这千里路途中久了,悟了,心结悠悠地开了,散了。
在现实中父子会走向怎样的境地,没有明说,但谁都会觉得,那些本该表达的情感,本该亲密的关系,实质上已经到位了。
这部藏地电影让人感觉舒服、自然、惬意,也正是因为这些。
而且,之所以选择了黑颈鹤这样一个实体、意象,也是基于片中人文情感关系之上的考量。
它固然是国家一级濒危保护动物,值得煞费苦心地伸出援手;与此同时,它作为格萨尔王的牧马人,对牧民具有守护意义。
在电影中,反过来让牧民去守护,也体现了藏地自然之道、万物一脉、彼此庇佑的美好情缘。
还有一点,黑颈鹤对爱情非常专一,信奉的是一夫一妻长相厮守。
除了说求偶阶段雄性跳舞、雌性高歌,极尽浪漫,关键是,当其中一方离世,另外一方也不太愿意独存。
于是它也是爱情、家庭恒定的代表,放在电影这个破碎但有爱的家庭里,饶有意味。
在黑颈鹤背后,是生态平衡,是万物有灵,也是与天地亲近的藏民带给我们重新打量世界的视角。
他们从青海“到”了云南,纳帕海无垠的丰沛绿意成了这种祥和喜乐的具象表现,就是一瞬间的无限开阔,给人突然而至的欣慰与快乐。
于是他们三人在水边的美好图景,叫人有许多安宁的、幸福的知觉。
由此回溯整个过程,有一路跪拜的虔诚信徒们让他们搭便车、分享茶食;有雕刻嘛呢石的老者会留他们住宿过夜。
在《千里送鹤》中,人本身浑然自如的善意,都能凌越各种物质条件的轻简,汇入那片宽阔草原的丰富润泽。
这对于人心的舒展、启迪,不用过多言说,也已经尽在心头。
曾几何时,本片监制万玛才旦已经为这些藏族电影撑开了一片天,《千里送鹤》便是在这段长空里的又一朵云,它出现过,就在那里。
The End
今天来到五棵松成龙耀莱影院观看《千里送鹤》对西藏的喜爱无以言表,带着崇敬之心,观看了《千里送鹤》这部影片,观影后,出乎意料,由片头的黑白处理,到后来彩色暖色处理,都表现了导演独具匠心的表达。
包括藏族家里面挂着的唐卡,使我联想到去西藏旅游,看到的圣洁的唐卡,特别震撼。
支持西藏影片,也希望导演多拍一些关于西藏的电影,以及儿童电影,让更多人了解这圣洁的地方。
今天我观看了由万玛才旦监制,拉华加导演的电影《千里送鹤》。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它以藏族文化为背景,通过孩子们的视角,展现了亲情的温暖。
影片中,黑白与彩色的视觉转换非常巧妙地展现了故事的发展。
在送鹤之前,弟弟多杰的日常生活显得沉闷,因为只有姐姐能和他说心里话。
然而,当小鹤开始出现以后,黑白的影像开始焕发出它本来的能量,浪漫主义的气息也越发的浓烈,脱节的世界也变成了彩色。
送鹤的过程也就是彩色的部分,应该是电影主要呈现的。
弟弟多杰和姐姐格桑遇到了同样失去父母并且受伤的小鹤,小鹤没有大鹤的成长陪伴也没有学会飞翔,而且马上到冬季了,鹤群应该迁移去云南的。
这呼应的就是两个小朋友没有大人的培养也很难成长。
而此刻小朋友送鹤去云南,父亲开车去找他们,并且和他们一起送鹤去云南,这一路亲子关系也在此刻得到了弥合。
影片的最后,小鹤被鹤群认可了并且重返了鹤群,弟弟和姐姐也迎来了父亲的回归。
同时,它也让我想起了不止藏区还有很多小镇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眼中的世界应该与弟弟多杰和姐姐遇到小鹤之前一样也是黯淡无光的吧。
电影《千里送鹤》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寓意,让我们看到了爱的力量和父子之间的深情厚谊。
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有爱,就有希望。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关注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让他们的世界也能充满色彩。
最后,我想对导演拉华加说,谢谢您带给我们这样一部精彩的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如翼,心系千里’。
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请一起关注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吧,让他们的世界也能充满色彩。
另外,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引发我们对亲情以及留守儿童现状的深深思考。
这是一个藏族少年和自己内心寻找栖息地的故事,关于亲情与和解的动人故事,像是现代社会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里少年和姐姐的童真,父亲对孩子的爱和理解,让人十分羡慕。
故事里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堪称当代亲子关系的典范,推荐所有父母带着孩子去看。
影片分成了黑白和彩色两个部分,从开始的黑白,到送鹤开始变成彩色,像是记忆中童年里珍贵的回忆,到最后的镜头回到家又变成黑白,又像是少年的的南柯一梦,让人唏嘘。
总的来说是一部充满爱的合家欢的公路片,安利给每一位父母和孩子。
影片讲述了一对留守姐弟捡到一只失去父母的小鹤,相似的经历使他们对小鹤产生了情感联结,决定送小鹤去南方回归族群的有关亲情、离别与和解的故事。
演员的表演朴实自然,故事贴近生活。
片尾转折似乎也是表达了孩子渴望父母的陪伴与理解,如同他们梦中的场景一样。
缺点:一些场景的情绪转变没有铺垫也没交代原因,前一秒孩子们还是不太开心的,后一秒转场就在笑着奔跑了,感觉比较突兀。
再就是送鹤路上有很多情节不连贯、逻辑不合理的地方,不过如果只是孩子的一场梦但也能说得过去。
作为儿童片,我倒觉得更适合成人观看,除了忙于生计也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我可能不会带孩子观看,因为整部电影描写在家的场景时,画面是黑白的,情绪是低落的,遇到的人也不太友善(包括和父亲的沟通)。
出门之后的画面都是彩色的,遇到的人都是美好的,连和父亲的关系都融洽了许多。
这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不是个很好的引导。
黑颈鹤 长大啦留守儿童 内心也在成长.全片多以情绪和状态来呈现,就这么淡淡的讲述着。
.都说孩子和动物是最难拍的,拉华加导演带领的团队使得影片如此纯粹,很难不让人喜欢🥰呀.A colorful dream 少年 梦 一场关于父子关系的诠释,很有触动.🌈🌈黑颈鹤🌈🌈在藏族人心中,是高原的吉祥神鸟,寓意祥瑞美好。
振翅高飞的样子,仙气十足同时也是高原生态的重要组成,体现了当地人对自然的敬畏。
.宣传海报设计❤️美仙鹤的翅膀化作山峦引导着少年走向远方.#电影千里送鹤#电影推荐 #电影分享#看一部电影 #推荐一部好电影#黑颈鹤 #拉华加
一部儿童题材的藏地电影,是两个常年由奶奶照顾的小朋友送小鹤(黑颈鹤)回家的故事。
没有刻意的煽情和表演痕迹,很纪录片式的叙事。
电影交代了前因、过程,结果则留白,由观众自行解读。
父亲常年在外,不记得和孩子们的约定,也不理解孩子的心理,不太靠谱但还算称职。
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在这个送鹤的过程中逐渐缓和,彼此理解。
孩子们送鹤前后,有遇到各种或好或坏的人和事。
如导演所说,在电影里这种设置是节奏前后的平衡,传达的则是孩子们“成长的平衡”,很真实,而非童话。
小鹤和两个孩子,是自然与人的关系,也有内在的联系,都是“小”。
或许送小鹤回家,也是孩子们内心渴望“回家”的表现。
电影的色彩有黑白和彩色两种,或理解为现实与梦幻,或理解为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或许还有其他的解读…很喜欢这部的色彩处理。
有幸参与了路演,导演和编剧都非常有想法,很赞。
是一部不能错过的儿童题材电影,强烈推荐。
现在藏地题材的电影真的是越拍越好了,《千里送鹤》就是一部优秀的藏地题材儿童电影。
电影主要讲的是少年多杰和姐姐格桑送一只受伤的小黑颈鹤去云南过冬的故事。
多杰姐弟俩的妈妈早逝,爸爸常年在外,他们和奶奶一起生活;姐弟俩就和这只小鹤一样没有人关注,大多的成长阶段只能靠自己去奋力向上,才能展翅高飞。
在送鹤的过程中,姐弟俩遇到了不少困难也遇到了很多好心人;最重要的是爸爸赶到了,带着他们一起送小鹤去云南,姐弟俩和父亲在这段路程中逐渐理解对方、并与父亲和解,也许回去以后父爱不会再缺失!
3.5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慢节奏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Cannes2023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摄影很美...但是...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