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都离你好远,没有一颗愿意陪你 今天给大家简单说说一部小成本科幻电影,丹麦与瑞典合拍的这部《安尼亚拉号》(Aniara),小成本科幻片(2000W克朗,约1400W人民币),堪称反向“流浪地球”。
在这个宅在家的日子里观看,别有一番韵味。
电影改编自瑞典诺贝尔奖得主哈里·马丁森(1904-1978)1956年的科幻诗歌《安妮拉》,原著很文艺,有中译版,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前提条件是你对诗歌感兴趣。
电影的故事起因是这样:人类因地球受到放射性物质毒害而无法居住,被迫乘坐飞船离开,迁移其他星球,其中一艘移民船发生小概率事件,失去动力,飘向了无边宇宙。
乘员也束手无策,只能听任飞船在渺无尽头的茫茫太空中漂流,面临未知的命运。
电影有一些地方没有涉及:比如救援为什么没有来,生存物资的达成条件、乃至社会的阶级观念等,电影绕开了这些物质文化基础,片中物质能撑多久、还是完全可以自给也没说.
该片重点在于讨论人文,并给出了一个假设条件:★飞船上自给自足了一套生态系统,生活物资足够充足(只要有人工作,可以循环食用藻类等绿植,但可能不怎么好吃)★飞船体积也很大(电影显示,安尼亚拉号大致等同于帝国歼星舰级别,甚至还要更大)★有着不少的娱乐设施和活动(展示有舞厅、健身房、游戏厅等等,甚至还有与人类大脑建立链接,可以让人”做美梦“的精神辅助系统“Mima”)。
那么,你会把这里当成永久的监狱还是今后的生活家园?
星舰文明谁说只有东方有着故土情结,全世界其实都一样,我们可以给地球装上发动机推走,那么《安尼亚拉号》里巨大的移民飞船,从某种程度上有完全可以替代地球的可能性,也就是传说中的“星舰文明”.在包括《星际迷航》等科幻作品里很常见,最近几年的科幻片里,也有《太空旅客》、《太空生活》这样的类似主题的电影。
在刘慈欣作品中,《三体》《死神永生》也有体现,其实《流浪地球》也是一种形式星舰文明。
只是原著年代还没有形成“星舰文明”的概念,所以该片刻意突出人类在浩瀚宇宙的渺小,困在宇宙飞船上的人类,是自我的终身监禁.尤其是当精神寄托的“Mina”系统崩溃后(其实是AI自杀了,理由是“感受到了人类的悲观”),象征信仰的坍塌,自然性和社会性兼备的人类不同的发展结果。
电影以一名职员、飞船精神辅助系统的指导员为视角,还塑造了她的蕾丝伴侣,这对女同夫妇二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头一年憋得难受一度消沉,只能沉迷于精神寄托的系统mina(可以理解为嗑*药),使得第二、三年人们比较放飞自我,几年之后精神寄托的系统下线没多久,就诞生了新的信(邪)仰(教),从精神追求转变肉体欢愉。
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一点点的渺茫,有现实主义者对当下生存环境的接受,也有悲观者的不断崩溃,直接体现在主角对待他们出生在这里的新生儿身上:究竟是星舰文明初代人类,还是在降生在监牢里的孩子?
二者观点截然相反。
新秩序其实该片有个跟《流浪地球》很相似的地方,就是对待社会等级的问题,很多人疑问在如此环境下为什么没有重新建立秩序,形成一个新的社会?
而是依旧维持着固有等级,比如本片中的舰长,出事儿之后依然是舰长的功能,并没有担任统治者,也暂时没人取代他,飞船上的秩序依然有条不紊。
本片其实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对“希望”的保留,因为所有人压根没有将这里当成家园,而是寄希望于回家,所以一直保持着最初的状态。
但时间长了可就不一定了,该片主要故事线也就保留到了飞船漂浮24年之后,给了一个镜头,坚持活下来的人基本佛系了。
就像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电影里并没表现,但原著后半段的主题,就是发现所谓“骗局”,促使新的秩序的建立(当然结局是比较讽刺的),这样的设定有点像2009年瑞士科幻电影《太空运输》的主题:地球不适宜居住,人类已经移民到了木卫五,主角在一艘的货运飞船上值班,发现骗局,原来根本没有什么木卫五,有一座空间站里面装着都是的休眠人类。
休眠的地球人,脑袋里连接着芯片,他们的生命只剩下意识,意识里他们已经到了“土卫五”,是一个有阳光、雨露、森林、草地的虚拟世界。
所以地球上的人类,都在永久做梦,大家逃避现实,都生活在matrix里。。。
最终,主角选择唤醒了人类,让他们面对现实,重建地球。。。
象征着新秩序的诞生。
无论是《流浪地球》原著还是《太空运输》,在这个全新的生存空间里,建立新秩序的原因是在于希望丧失,旧秩序才毁于一旦,这是科幻电影常见的设定手法。
但《安尼亚拉号》并没有涉及到这一点,电影始终在强调“希望,是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包括5年的节骨眼上还捕获了被认为是“燃料棒”的宇宙探针,回家的希望大增,群情振奋,当然最后也是然并卵。
随后电影的处理手法,希望的丧失,一切又回归原样,乘员大多还是安如鸡,又陷入“活着真没意思”的情绪中,有个细节,船长再次讲话的时候,镜头展示这位割腕自杀未遂。。。
那么,当象征领袖的船长死去后,会不会有新秩序的诞生呢?
电影并没有表示,但我想应该也不会有,电影悲观的情绪情绪决定了大多数乘员都属于慢慢等死类型。
所以该片在科幻层面上并不突出,甚至有意回避了一些人之常情的规律,该片就是一个文艺片,而且是悲观压抑的文艺片。
悲观基调以现在的眼光,电影主题其实比较老套了,无非是沧海桑田、人类微不足道的观点,该片还是代表了上世纪50年代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典型观点,浩瀚的宇宙,人类何去何从,很哲学的问题。
在全片的悲观基调下,这就很像著名的悲观大师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人的全部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片中飞船上新诞生的邪宗教为什么以享受肉体欢愉为主了,终究旧的信仰消失后,精神寄托极度空虚,新的信仰诞生,取而代之的是肉体上的寄托,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是意志主导,为了填满生存欲望的沟壑。
就像叔本华那句名言“每一部生命史就是痛苦史”一样,电影整体基调还是很文艺且悲观更哲学,人类就是宇宙的灰尘,渺小而孤独,女主的室友——那位胖天文学家,简直就是叔本华的化身,各种消沉活不下去。
星星都离我好远,没有一颗愿意陪我。。。
章回体式故事推进,让孤寂情绪越来越强烈,24年后是最后的主线故事,人类早已佛系。
最后的结局,直到600万年后啊,安尼亚拉号终于飘到了天琴座星系,影片画面表示,飞船来到了一颗宜居星球,但飞船内部一片漆黑,内部乘员早已灭亡多年,只剩下灰尘。
尘归尘,土归土。
这样的收尾,让人想到乔治·威尔斯科幻小说《时间机器》的主题:在遥远的未来,人类的精力、激情、创造力会日渐退化,社会结构的瓦解和已有文明成果的丧失,人类都退化为爬行动物,最终三千多万年以后,地球生物仅剩下藻类。
这是电影的悲观基调,但反过来说,假如乐观点话,或者干脆作为飞船生态系统的一份子,任由人类“野蛮生长”,人类有没有可能在这个有着完整生态系统的飞船上繁衍下去呢?
有一部电影叫做《深空失忆》,科幻B级片,但其中提供的创意值得参考:
同样也是移民飞船,飞行途中值班技师得知地球已经灭亡,他们是仅存的人类,于是面对6万冬眠的人类,这位开始扮演上帝的角色,新的秩序诞生,他设定好程序,唤醒一批又一批人类开始搞事情,自己休眠了。
结果每隔一段时间就醒来一部分人,提前苏醒的人类只能在飞船里生活,最终演变出了小型人类社会。
而且在数代繁衍过程中,人类逐渐变异,文明乃至语言都退化,变成了怪物。
最终一千年后,主角等人被唤醒,开始与这帮变异人类大战。
结尾比较讽刺,原来他们早就到了目的地,飞船掉在新行星海里100多年了,所以主角战胜变异人后,莫名其妙的就在新的星球开启了新人类的元年。
电影虽然有些无厘头,但也算一种积极的参考,人类作为自然生物,虽然渺小微不足道,但终究还是自然的一份子,生存欲望是一种本能,而不是一味的消沉下去。
在活生存本能面前,理性终究还是要战胜感性。
在现实面前,人与之抗衡的不是命运,而是自我。
电影结尾600万年后的希望虽然遥不可及,但还是出现了。
《安尼亚拉号》是悲观基调的,但也有着十足的讽刺意味,何以为家?
天大地大四海为家啊!
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献给居家的诸位,了解一下电影中他们的“宅”在飞船里的日常和结局,对比当下,毕竟:只有信念还在,宇宙再大,也不会觉得孤独。
公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微博:乌鸦·火堂
本片可以看做是欧洲版的流浪地球,但这个结果可能不是太美好,尽管电影的结尾暗示了新的发现,但是片子的整个过程却是完全不支持的。
本片的色调比较暗,有很多情节难以展开,比如那个心理治疗所,感觉有点莫名其妙的,而且原理有点让人晕。
科幻这几年都在拍末世,主要着力点都在外星移民上,但很难有一部电影拍得很让人过瘾。
可能这就得交给电视剧吧,拭目以待。
个人感觉,电影里那个高速探针的确有点剧情bug,首先得看是不是人类的产物,大多数人认为是的,但是10年时间就会导致一个高尖端技术飞船+科学人才连飞船的基本元素都识别不了?
就算有基本的科技飞跃,恐怕也无法达到这种短短10年几乎跨维度的提升吧个人感觉并不是人类的产物,女天文学家不也说,其实只是个巧合。
可能那东西本身就不是人类的,就是一种其他种类的物体,所以认知范围导致人类连他基本元素都无法识别,也无法解刨破坏。
与电影美剧《第五大道》的设定类似,就是一艘原本用来度假的宇宙飞船出现了飞行故障,导致一船的游客再也无法到达目的地的故事。
第五大道 第一季 (2020)7.62020 / 美国 / 喜剧 科幻 / 娜塔莉·贝利 安妮·格里芬 彼得·费洛斯 阿尔曼多·伊安努奇 贝姬·马丁 / 休·劳瑞 乔什·加德曾经帅气冷峻的豪斯医生,在这部剧里搞笑不断可令人唏嘘的是,这部电影是一个实打实的悲剧,而且更是有种将悲伤积水成渊的感觉。
女主是飞船上一个体验项目的负责人,起初她的体验项目在整个设施俱全的飞船上,是那样的不值一提。
可随着飞船故障,所有人的情绪无处释放,她的体验室也成了必须预约,炙手可热的地方。
只是让人无语的是,就像是人类对于地球的“剥削”,飞船上的所有游客开始将不好的情绪“倒”给体验室的人工智能,而这个具有智能化情绪分享功能的AI,也最终因无法荷载所有人的负面情绪崩溃。
面对体验室的崩坏,所有游客不是自我反省,而是将矛头指向了一直在尽心尽力服务大家的女主。
这个看似架空却无比真实的科幻电影,细腻地描绘出了在一个类似于伊甸园一般的环境中,人类是如何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
常言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是我在观影过程中最直接的感觉,无论是一直隐瞒真相的船长,还是那群自以为是的乘客,都随着飞船荒废,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最让人意外的是,剧本改编自瑞典诺贝尔奖得主哈里·马丁森1956年所写的科幻小说《安妮拉》,并拍摄于2018年。
虽然电影里没有华丽的特效镜头,但每一个时间节点,都给人以难以名状的震撼。
仅仅过了24年,飞船里所谓的秩序就完全崩塌当仿若死星一般的安尼亚拉号滑过寂静的宇宙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人类的渺小,还有人类社会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没有华丽的音乐和台词,但绝望的感觉依旧扑面而来我记得在自然界,很多洞穴生物因为长期看不到阳光,最终都失去了视力,而电影也有类似的桥段:人类,这种靠太阳生存,依赖光明的生物,最终也因能源耗尽,失去了视力。
联系“眼睛就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不难想象出这些苦苦挣扎的最后几人,最终将走向怎样的结局。
看到这里,我已不知该说些什么最终,飞船终于飘到了一个适宜人类定居的星球,但却是人类无法承受的时间长度。
在永恒的宇宙和无尽的时间面前,人类的悲欢,人类的生死,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个数字出来的刹那,我都惊了整个飞船,变成了人类的坟墓,而静静划过地球的它,也如同静静生息繁衍的地球一样,并不因人类的生死而悲伤。
对于地球而言,人类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安尼亚拉走向毁灭的无情旅程中,有一个警告是不够强调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一次生命。
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断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和人类。
我有在想,如果疫情不会结束,我们永远宅在家里,这可怎么办?
春节期间,疫情刚刚爆发,那时候有过恐慌,觉得世界就这么变了吗?
真的要像电影那样,突然之间,一切都开始崩溃,往日生活不再?
还好电影只是电影,生活有了疫情下的新常态,电影也的确如电影那般,因为没有希望,崩掉了。
但是结尾戏谑的一点是,最终,他们找到了新地球。
如果人们放弃生命是因为再也看不到希望,那他们要是知道未来有一天真的会有新的目的的又会不会活下来,欣欣向荣,形成一个新社会?
人是活在未来的,生活是需要奔头的,如果这样一个机会是在子子孙孙以后才能实现,那么短短几十年生命,看到与看不到希望又真的那么重要了吗?
无限究竟是趋近于一,还是意味着零呢?
(一点随随便便的想法,周末什么都没想,游戏,电影,整整沉迷了两天。
就会想,咦,我到底是在干嘛啊,围着电脑做了一天,纯粹消磨时间。
难道我每个周末都这样过吗?
未来三年五年十年?
生活也挺枯燥的啊…但我想清醒的活在当下。
)
感谢小天使的陪伴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算我低俗,不好看,看的过程睡着了两次,还有一次煮宵夜去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
看资料才发现 安尼亚拉号 几乎是部独立电影,导演制片人编剧都是同一个人。
又是个星空科幻,还有些CG做的大场面,拿去好莱坞说小一亿美元制作成本也不为过。
但实际成本1400万人民币。
也解释了为什么电影里出现了非常多的高概念,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性别与家庭。
因为是导演的个人作品,想怎么拍就怎么拍,能最大程度上展现导演的才华。
虽然概念的东西很多,但不算难看,尤其在这次封国的语境下,更能体验出电影里的焦虑。
人,都是逼出来的,无论独裁,邪教,起义,同性还是武汉嫂子的汉骂。
电影是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Harry Mattinson的得奖小说《Aniara》改编的。
我也不知道该叫小说好还是诗集好,因为整本书都是用诗写的,一首一首诗连起来的科幻故事。
所以原著本身就非常难懂(瑞典语2以下的不要尝试阅读,脑袋疼),但好处就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解读,也就给电影的改编留了比较大的发挥空间。
电影本身有着非常典型浓重的北欧电影特质:不漂亮的主角选角,模糊化的性别性取向,危机反应下的人性矛盾,对于人类自身特质的拷问,毫不遮掩的裸露画面,希望与绝望的复杂交错。
作为超低预算科幻电影(2000W克朗,约1400W人民币),导演们非常巧妙的从人类作为mortal的日常生理心理需求作为描述点,让人产生这不那么遥远的感觉。
但是又很好的根据人们的心理反应变化让人把日常生活跟太空背景联系了起来。
而不像《缄默》《High Life》那样非要贴上SI-FI标签,实际上故事情节的推动跟科幻太空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电影为了戏剧化,一开始还是给了大家一点希望,而原著里则没有任何希望的提示,从出现问题后就一直黑暗无比了。。。。
关于MIMA系统,原著里MIMA是控制整个飞船的AI,最后在听到地球已经没有了的时候它选择了自杀。
而电影里给了人类多一点戏份,MIMA更多的成为了一个大自然的象征。
虽然电影很多典型的北欧人性隐射和讨论,也被打上了文艺科幻片的标签,但是不得不说,电影虽然没有出现很多硬科技色彩,但是逻辑非常清晰,也没有什么为了制造绝望氛围而出现的逻辑bug。
非常明显,这不是一部给孩子看的科幻,而是让人绝望又抱着希望反思的电影,个人认为是一部非常成功又smart的原著改编电影。
非常适合二倍速看完的片,充满北欧性冷淡风,即便有非常多裸体镜头,宣扬的是压抑与绝望,带给人的是无生机的死亡,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要死一部分人,可以是老人,坏人,丑人,消极的,精神不稳定的人呢?
内核不是科幻是孤岛绝望,而这么多人的社会,样本足够丰富,会那么绝望吗?
要知道大多数人类都是一辈子都不出村的活了一辈子还是有乐观生活的,还是人类知道的太多,犯了知识分子的矫情病,知识越多越不快乐,那还不如不要有太多知识,世界留给单纯快乐的人,矫情的人多了带给人的就是绝望,这样的电影有什么意义呢?
希望是一种现实存在的东西,不是空想。
如果我们剔除人性,假设这8000人团结一致为生存努力,那是否能坚持在飞船生活500万年呢?
显然,不到30年,水槽里面的水变成褐色的时候已经说明大多设备开始老化了,在这个日常设备寿命都不到50年的飞船里面,要坚持500万年那是痴人说梦。
生活能源维持即使核能也不到百年,看到那个瀑布投影时真想骂这个败家娘们。
影片中24年能源就差不多没了。
如果有个太阳还能种地,想靠星光?
那还是算了。
所以,希望和人性无关,无论他们展示出什么人性,只要没有救援,灭亡是肯定的。
影片很单纯,展示的是8000人在步入必将灭亡的命运前的人性表现。
所以人性方面就不多说了,以北欧人的性格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换成我们的中国山区的那些面朝黄土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朋友,我敢肯定坚持50年不是问题,说说影片中设定的硬伤好了。
飞船飞行速度是60km/s,那么只要改造出一个救援飞船,搭载足以使飞船返回的燃料,假设用火箭不断加速最终以每秒90km的速度追上去,如果救援在出事1年后出发,飞2年就追到了。
就算是现有的火箭技术也不是不可能,追上后甚至还能自己搭载火箭减速到60km每秒。
虽然费钱。
但从经济上考虑,以这个价格救回飞船是否经济呢?
飞船主要用于地球和火星的航运,如果地球上的人已经转移完毕,以短期利益考虑,那实在没必要救回来。
不过长期考虑,那飞船还是有救回价值的。
毕竟那点儿燃料和飞船造价比起来确实不算太多。
所以即使是从经济考虑,回收飞船也是有价值的,更别说社会影响了。
即使为了故事,我们设定一个撞击损坏了通讯设施。
地球方面无法得知飞船受到什么样的损坏。
尽管有点扯,但是这种大型的通讯设备撞的再烂,以飞船上的材料也是可能修复的,何况从飞船日常设备中取材料组装一个小型通讯器也并不是不可能,不过接收那边的要求有点高而已,旅行者1号现在还能和地球通讯呢。
所以没有救援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然后是探针,忘了从哪里听说,原著没有这个探针。
但既然电影里面有,也可以扯一下。
探针外形很像个火箭推进器。
不过这东西肯定不是地球给的救援燃料,假设此物为地球最新前沿技术制造封装的燃料,就算地球方面没有告知,至少也得在外壳上面刻上使用说明书,刻不上贴一个不锈钢的也行啊。
不至于大家拿到后一头雾水。
所以在电影里面此物为无法探知其元素的宇宙垃圾。
既然是无法探知其元素,但这东西又极其稳定。
所以我们可以从硬科幻的角度来看看。
这东西在目前的元素周期表之外,他们不认识是当然的,我们知道元素周期表后面的元素都有极强的放射性。
所以,影片中那个科学家说这东西可能用某种未知的方式变得有放射性是有可能的。
所以可以猜测为这东西正是外星人用某种特殊的封装让其外部辐射变得稳定,而内部有将其转变出放射性缓慢释放能量还在工作的的探针。
至于飞行的目的,大概和我们的旅行者一号一样吧,这东西内部有量子通讯都说不定呢。
因为如果影片想表达如果人们没有放弃就能得救,那么转折就只能是这个探针了。
不过那个不知死活一知半解的丧人天文学家打击人家科学家的自信,导致研究停滞了。
尬吹
感慨船长的意志力
关键词:生态崩塌,星际流亡,家园迷思。沿袭了老塔的《索拉里》。可惜后半程塞了太多所谓高概念议题,显得刻意散乱。3.5
绝望
小成本科幻居然能有如此的震撼力,这个题材感觉确实也不需要更多的特效或者画面了,本片大大超出了我的期望,我十分满意
59万余年,这是啥概念啊?
无法返航,只能一直往太空中漂移下去的飞船上,尽管有城市,有娱乐,有学校,有酒吧,但是... ... 嗯,会发生什么呢,人性的丑陋集体爆发,鞋教的诞生,绝望,放纵,都会出现的。归根结底,科技再发达,人类也改不了那操行。
最深的恐惧永远来自于内心毫无期盼的绝望,设定虽然不新,但绝对是很惊艳的一部电影。看完好一阵不能缓过神来3星半,7分
一艘船上没有任何人有行动力,引擎坏了不修引擎,Mima坏了不修Mima,Mima这个设定很棒,一丧到底,到最后绿色星球出镜加分。
《流浪地球》“飞船派”纪实,论小型生态系统的覆灭。很喜欢这类幽闭恐惧的设定,但拍的太晦涩了。语音、语气,表演、表情,全都怪怪的,也许是不习惯北欧电影吧。群p很爽,困在这里的孩子很可怜。
真是致郁
没有一点希望,地球可能就是一座石棺。
1400万rmb预算的极简科幻片,respect
科幻是皮,表达是里,绝望中如何生存?这是个伪命题。
上帝酒杯里的一颗气泡 失望 希望 绝望 重塑的社群 被困住的人 冰冷苍白 十足的北欧气质
非常小的成本,打造出来的视觉效果到位,尤其是末世来临来临之际的压抑情绪很到位,大刘的小说《三体》中曾经描绘的战舰文明本片有所传达,那种暗黑的气质难能可贵!
带有批判性色彩的文艺硬科幻,人类是自大的蝼蚁,擅长自取灭亡,却又顽强生存。60年前的幻想,60后未曾改变,故事会兑现,只是时间问题。
人类习惯于毁坏后再寄希望于找到更好的替代品,于是轻视可以凭己力扭转改变的一切甚至星球,想抛弃地球寻找新家园,却被放逐在宇宙的命运是一种必然,新智慧出现也不愿承认自己的文明已经是被遗忘的废船,mima曾是制造人类索取地球想象的最后希望,而护眼壁纸的影像会以夺走视力结束,人类的炸毁总是如此惨痛,因为听不到岩石的哭声。
小成本科幻,反向“流浪地球”。失去动力的移民船,飘向无边宇宙,虽然一些地方没有涉及(比如救援,生存物资甚至阶级观念等),但重点在于讨论人文,把这里当成永久的监狱还是今后的家园(1956年的原著年代还没有星舰文明的概念)?尤其是当精神寄托的系统崩溃后,象征信仰的坍塌,自然性和社会性兼备的人类不同的发展结果。整体基调还是很文艺且悲观,章回体式故事推进让孤寂情绪越来越强烈,直到600万年后,尘归尘土归土
不是科幻